孙璐
“登录‘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区范围内给水、雨水、污水管线、管点的高精度三维模型一览无余,有效推动了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水平。”近日,说起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带来的便利,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查监测和测绘地理信息科负责人王佩霞介绍。
近年来,随着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管道种类繁多,传统的管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管理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地下管线管理信息化能力水平,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依托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在提升城市运转效能、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汇聚信息资源
“依托时空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权威统一的数字底座,全力配合兄弟单位构建地下管线三维数据库,开展地下管线系统建设。”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长春在系统建设推进会上强调。
为此,时空大数据平台工作人员以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依托国土专网和政务云,打通信息传输的“任督二脉”,激活业务末端的“毛细血管”,形成了市级部门横向互联、省市纵向贯通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了覆盖全域二三维、室内外、动静态、历史现状、未来规划“五位一体”的时空大数据资源体系。
同时,依托三维立体“一张图”城市数字底座,工作人员整合了给水、雨水、污水、天然气、热力、供电、通讯等20余类、总长度约1200余千米的管线数据,普查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为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筑牢数据基础。
赋能城市管理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城市的能源输送、信息传输、污水废液排放等功能,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是保证城市运转的“生命线”。由于地下管线现状不清、数据不明,因管线损坏而导致的城市内涝、路面塌陷、停水停电等事故时有发生。摸清地下管线“脉络”、加强管线管理,已成为社会共识。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打造一个具备“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可视化监管”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把地下管线的相关数据和影像资料进行整合和上传,创新采用以接口数据服务形式,生动地展示地下管线的埋深、材质、形状、走向以及工井结构和周边环境,保障了系统顺利推进。
同时,系统针对地下管网开发了空间分析与规划功能。“比如,某处供水管线爆裂,利用平台的爆管分析功能,就可以快速找到距离漏水点最近的控制阀,将其关掉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王佩霞介绍。
如今,利用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二三维场景转换、地上地下数据管理、三维开挖分析、断面分析、爆管分析等功能,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管线疏堵施工现场,还能精确找出探测管段、管点位置,实现海量真三维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发布、查询、浏览、分析、共享等功能。
“有了这个系统,原本难找、难定位的管段管点以及管线爆裂都可以迅速找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燕奇艺高兴地说。
扩展应用场景
“为扩展应用范围,我们把地下集成管线的基础属性、管线探测报告和管线探测视频等信息,录入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只需点击对应的管线,就可实现快速精准的管线信息查询、统计和分析。”王佩霞说。
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工作人员运用GIS技术,全力配合实现城市管理数据在三维地理场景中一体化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完善城市地上地下三维空间的构建,持续发挥三维数字底座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下一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紧密结合时空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地下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水平,开展CIM平台建设、智慧城管、智慧管网、智慧停车等智慧应用,提高城市管理运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作者单位: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