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洲
当和煦的春风轻拂过人们的脸庞,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当其他生物还畏缩在料峭的春寒里,一定有一些早春的精灵会睁开惺忪的睡眼在悄悄露头,譬如春芽、柳枝、迎春花,譬如屋檐下呢喃的燕子……这时候,人们已不会觉得太寒冷,这不是寒风突然改变了脾性,而是风里有了杨柳的气息。
在苍茫的原野上,在灰蒙蒙的天际下,春风默然细数着飘落的雪花,枕着杨柳的臂弯,跨过民间的时令,沿着早春时节弯弯曲曲的小路,踏着乡村平平仄仄的诗韵,一路探寻着春天的气息,然后停留在杨柳柔软的枝条上。在溪流边,在小河旁,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看那一根根柳枝,渐渐泛亮、泛绿,挂满一粒粒凸起的芽苞,鹅黄的“媚眼”缀满枝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这些柳芽,包裹着春的气息,包裹着柳的深情,神神秘秘,如少女心中藏匿着的心事。这也就难怪李商隐会留下千古诗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这不正是用“柳眼”来比喻少女如秋水横波般迷人的眼神吗?
杨柳吐绿,冲开冬日的桎梏,努力展示着自己的万千仪态。它不仅装扮了大自然,还给人们带来别样的享受。唐代诗人贺知章恰好在这个时节外出游玩。他被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一吹,看着千万条嫩绿的柳条在飞舞,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绿色的生机,顿觉春天的神奇,所以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南宋诗人僧志南拄杖春游,欣欣然通过一座小桥,一路向东,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于是,他也留下了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其实,这首诗中的“杨柳”专指柳树。传说,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在河两岸广栽柳树。他带领群臣顺河巡游,看到翠柳依依,柔枝飘飘,红裙绿袄的少女们在柳林间漫舞,好一幅人间春景美图。于是隋炀帝龙心大悦,特赐柳树杨姓,故曰:“杨柳。”这也许就是别样的皇恩浩荡了。从此,杨柳也便成了柳树的另一个名字。
中国是柳树的故乡,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述。在古人看来,最先感知春天气息的就要数杨柳了。为此,南朝梁元帝萧绎作了:“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诗中道出了杨柳知春的自然属性。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种植柳树。晋代名士陶侃善于植柳,其后人陶渊明也爱柳,他特地在自己的屋前种上了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本草纲目》记载:“柳,即今水杨柳也。柳与水杨全不相似。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柳叶狭长而青绿,枝条长软。”李时珍说:“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诚然,古今诗词所咏杨柳就是指今天的柳树。
多情的春天,有杨柳相伴,更平添了许多柔情。经过一个冬天的积聚,草绿了,花开了,杨柳更以它清秀的叶儿吸引着阳光。杨柳近似墨,远如黛,或肥或瘦,装点着春的画面,实在是叫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忽然就想起了村里的一棵棵大柳树,有些已经枯死,有些树干中空,有些遭受了雷电的袭击,但它们的生命力依然顽强,这时正值发芽期。儿时,有柳树的地方自然是我们喜欢的去处。放学后,几个小伙伴相约在树洞里捉迷藏,还会像猴子一样的爬上树,做柳笛、编帽圈。做柳笛时,把长着嫩芽的柳条折下来,截去枝杈,用手一小段一小段地旋拧,将树皮与木芯拧离,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刀截成或长或短的几截,用牙齿将木芯抽出,就成了一个柳枝树皮圆筒。将圆筒小头一端约一厘米处剥去外层绿色薄膜,噙于口中吹奏的时候,还伴着丝丝的甜味,我们很喜欢那种味道。柳笛受长短粗细和吹奏气息大小的制约,会发出高低、尖厚不同的声调。只要柳笛声响起,柳树周围便有上了岁数的人凑过来。不知他们是来看顽皮的我们,还是在寻找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反正,他们要么拿着小马扎,要么随便找个地方坐下,静静地看着、听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或许就是这依依杨柳,惹得燕儿穿梭其间,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中国画。若是没有那些燕儿,柳丝便也少了些灵气。不知是杨柳招来了燕儿,还是燕儿催绿了杨柳,反正它们就这样和谐地融在了这春日里。
田野里已悄悄泛绿的野菜,春光轻拂的万绦丝缕,万般柔情地沐浴着阳光。邀三五好友,在春风里行走,走着走着,柳叶就长大了,柳树就长高了,我们和柳树一起走到了春天深处。这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这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生命的色彩啊!你一定会惊叹生命的可贵与神奇,你一定会礼赞生命,你也一定会因此而热泪盈眶!
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倘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多一份赏柳闻花的闲情逸致,就会平添些许淡雅,让平淡的日子也过出诗意来,忍不住吟出郑板桥故居的一副题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