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初中生是处于青春期的群体,其生理、心理、智力发育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得到有效沟通和专业疏导。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者可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年龄大约在13—15岁,这一阶段的初中生以感性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足,在物理学科教学中需要注意他们的心理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取得最优教学效果。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初步概括能力,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形成强烈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一)差异性心理健康问题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迅猛发展,主要原因有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对自尊与友谊的需求等。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艾尔金德受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青少年普遍存在“假想观众”现象,即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和关注,认为周围的同伴会时刻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很感兴趣。这种自我觉醒的信念会导致青少年持续强调自我意识,过度关注他人想法和想象他人对自己行为的预判。“假想观众”使得初中生须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嘲笑或拒绝的行为。初中生常会出现闭锁心理,若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甚至会引发抑郁情绪。另外,部分初中生还会存在以下心理问题: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学习困难者会产生学习的无目标感、考试焦虑和厌学现象。随着初中生独立意识的增强,部分学生极易与老师、家长、同伴起矛盾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就现状而言,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这会导致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关注与有效解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至学科教学中很有必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17年起才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师资培训的时间并不长,这就导致义务教育学校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力量匮乏。通常一所学校只配备1—2名心理教师,且多为兼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因此,对所有学科教师进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能培训,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很有必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会涉及实验,开展好物理实验教学是教好初中物理的必要条件,而物理实验离不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新课标新增设的一级主题。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尤为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普职分流的背景下,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及应试技巧,为后续高中升学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因此,许多教师将精力放在提升教学能力和钻研解题技巧上,常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较少挖掘物理课本中的心理健康元素,忽视学生的性格差异和探究兴趣。笔者经实践发现,初中物理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者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融入物理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升其对物理学科思考的热情,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心理状态的不适,保持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双减”政策的要求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自“双减”政策实施后,大幅减轻初中生的學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以后的人生成长路径。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视。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物理实验则是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途径。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因为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初中物理课本中涵盖很多实验,而许多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常采用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进行知识传授,物理实验只占课堂环节的少部分,忽略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长此以往,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上课枯燥无味,不愿回答问题,学习的动机水平下降,甚至丧失对物理的兴趣。初中生完整的学习动机应该包含3个方面的因素:内在需求、外在引诱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因此,教者应该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能够产生真实感受和认知冲突的趣味性实验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合作交流氛围,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做好充足准备。
例如,光的折射的第一个学生活动是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在1个空水槽底部的O点处做1个标记,将1束激光射至O点,形成1个光斑,然后慢慢向水槽内注水,注意观察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根据初中生刚接触物理的心理特点,可设置如下步骤铺垫:
(1)请在图中标注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开始注水至一定深度,观察实际情况,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使激光束沿不同方向由空气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又会怎样。
(2)根据观察到的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在图中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3)讨论如何清晰显示光路。小组合作交流后,建议在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在水面上方加一些烟雾,就可清晰显示出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教师进一步追问,实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自己的猜想是否一致。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是认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向水槽中注水后,就会发现光传播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了偏折。虽然这一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生通过初步的观察和探究,建立了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发生偏折的物理模型,通过烟雾颗粒对光的散射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从而证实初步建模的正确性。显然,观察的重点是光的传播路径,探究的重点是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正确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表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光的色彩、亮度等次要因素,必须凸显出光的传播路径这一主要因素。因此,让学生经历观察现象、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科学观察与精准建模的关键能力,进而增强初中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实验中得到理论知识,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点燃其求知欲望,激发其内在潜能,让其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探究身边的物理知识。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帮助初中生调节压力水平、减少负面情绪和控制攻击性行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很难适应学校的环境,容易产生自卑、低自尊、人际退缩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对此,笔者在课堂上通常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与能力水平进行分组,通过合作实验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对初中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例如,随意取出1只玻璃杯,向里面倒水,直到不能再倒为止,接着拿出几盒回形针,问同学们:“猜一猜,若将1枚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会溢出吗?向水里放多少枚,水才会溢出来?试一试,实验的结果跟猜想是否一样?”学生将信将疑,争着说出自己的猜测,有的小组说连1枚都不能放,有的小组说能放5枚、20 枚、100 枚……教师不动声色,在黑板上写出各小组的猜想,接着让各组学生轮流向杯子里放入回形针,同时小组成员大声计数,实验的结果是有的小组可放入上百枚回形针! 回形针快堆到杯子的一半了,大家惊异地发现水面弯曲得非常厉害。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常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能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更加兴趣盎然。初中物理教学分组实验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稳固和良好的同伴互助关系,提高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必须予以充分的鼓励和引领,助其克服困难,减少害怕实验失败的畏惧心理,营造得以获得共同进步的氛围,提升学生不断学好物理的信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表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实际指导与有效评价。
(一)积极评价,提升自信
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的答案和设定答案有出入时,部分教师往往会对学生当即予以全面否定,这会导致学生由于害怕被批评而不敢发言,降低学习积极性,不愿意加入课堂活动中,丧失思考的主动性,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将考试成绩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激励与认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能力、行为动机、行为能力的一种信念,实质就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可通过外部强化、内部强化两方面实施。
物理教师可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一些难度适中,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就可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可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进行有效的外部评价,比如当学生答题出错时,将责怪性语言替换为积极性鼓励,如:“你敢于思考,就已经很有勇气了,相信你下次通过更加仔细的观察,就可以分析得更好!”
(二)互相评价,认识自我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有很多注意事项,没有完全理解要领的初中生难免会出现操作失误,此时教师若用批评性语言教育学生,会让学生难堪,心理受到伤害。教师可灵活调整,让学生自我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既能让他们意识到问题所在,也不会丧失信心。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互评,初中生往往更容易接纳同伴的评价,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当初中生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异常强烈,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和愉悦,进而寻找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可贵的是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热爱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意义重大。
(三)自我评价,悦纳自我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态度与过程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脱离别人评价,正确清楚地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对探究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初中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是改善其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评,学生可以看清自身的优缺点、接受真实自我,从而悦纳不完美的自我。学生若能做到经常对自我进行评价,反思自我,可以快速看到自身成长,自我效能感稳步升高。
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到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拘泥于用书面习题来评价学习效果,而是设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学习“初试家用电器和电路”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实践活动作业:设法用1段导线、1节干电池使1个小灯泡发光。请你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并动手试一试。
通过“小制作”“小实验”等动手实践操作类的作业,初中生可巩固相关物理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重要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自我评价意识。
教师可深挖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心理健康的物理学史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进行有效渗透。很多物理学家在研究某一物理现象或规律时,都会经历大量实验上的问题与失败,教师可讲述物理学家不屈不挠的物理实验经历,以培养初中生的抗压能力。
例如,“欧姆定律”这一节涉及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他16岁时就进入爱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中途辍学,到26岁才完成博士學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分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因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难题。但他在客观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1827年欧姆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将自己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公式。欧姆通过长期艰苦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才最终达到成功。通过了解欧姆的科学探究历程,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学家在生活和学术上的不易,尽管生活潦倒却依然执着坚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放弃、不畏难的精神以及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拥有更多敢于面对生活并创造美好未来的勇气。
再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核能”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播放1964年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视频,讲述核爆炸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可能熟悉两弹元勋邓稼先,却不熟悉中国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郭先生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克服困难毅然返家,在高原上不分昼夜地工作,3年间在艰苦的试验工地上进行了1000多次实验。甚至在意外坠机之时,他还紧抱着核导弹绝密资料的文件。除了他们,还有很多研究人员在科学战线上默默奋战,付出青春甚至生命。通过了解这些研究者的奋斗历程,学生能真切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经过无数先人的奋斗乃至献出生命才换来的,由此提高初中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进而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可有效激发和调动其爱国热情,激发他们为实现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积极动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初中物理教学中乃至所有学科教学,是当今时代对教育要求的发展趋势。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优势,将智慧贯穿课堂,捕捉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实验与多元化评价建立积极的课堂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铺设最实最优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