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士金 孙策
居安思危,居危更要思危。农业永远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应对危机的压舱石和定海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种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最基本要素。老话说“宁可饿死爹娘,不吃种子粮”。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在农民不能自留种的情况下,种业成为了农业的咽喉,是农业科技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生死线”,事关国家和族群安全,坚决不能被别人“卡脖子”。
粮食安全应该有多个维度,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只有主粮安全,还有豆类、蔬菜、水果、肉蛋类副食安全。特别是蔬菜瓜果,是人类摄取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食物。所以,蔬菜种子安全与作物种子、畜禽原种等农副产品种质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作为有着五千年甚至是一万年农耕历史的中国,曾经家家户户都从事蔬菜生产,蔬菜瓜果丰富多样,保存加工方法众多,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蔬菜种业优势尽失。
吉林省肩负保卫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在蔬菜种质安全和生产安全上更要发挥重要作用。
1 国内外蔬菜种业发展对比
1.1 欧美蔬菜种业优势
在全球种业中,近70%的种子销售额由22家公司占据。其中大部分活跃在蔬菜种子领域。蔬菜种业是农业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欧美发达国家的蔬菜种业具有产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种子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高等特征,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主要表现,一是国外大型蔬菜种业集团品种选育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的蔬菜新品种在抗逆性和商品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二是在良种繁育上均建立了规范的种子生产标准,并已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成本低;三是在种子经营上高度组织化和垄断化,已经形成了品种和区域市场细分;四是高度重视原种搜集和保护,占据了原种资源优势。
国际种业企业有些专门从事蔬菜种子,有些公司专注于园艺花卉的种子品种,还有为露地菜和小农户开发品种。在蔬菜种子市场上,不同大型种业企业控制着很多蔬菜种子市场。比如,威玛(Vilmorin)在西红柿、胡萝卜、甜瓜、花椰菜和夏季南瓜种子的销售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这些大型种业企业都是研发密集型企业,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很大比例,有的高达40%。由于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研发多使用分子选择方法来加速育种,使用生物技术来研究性状遗传学,普遍使用数字表型、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应用。这些种业公司提供数以千计的具有高产、自然抗病和改善营养质量的蔬菜种子品种,每年有数百个这样的新品种进入市场。
1.2 我国蔬菜种业的现状
我国蔬菜生产规模世界第一,生产能力与供给总量有余。2019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分别达到3.13亿亩和7.21亿吨。如此大的蔬菜产业,可在全球蔬菜种子企业排名及销售排名TOP10中,无一家中国企业上榜,令人扼腕。在蔬菜销售在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山东寿光,先正达(已被中化收购),荷兰瑞克斯旺,法国利马格兰,以色列海泽拉、泽文、纽内姆,荷兰安莎、孟山都等纷纷在寿光建立了试验站或展示基地,看好并抢占中国市场意图明显。
对我国蔬菜种业20家信用骨干企业近年来平均销售额与利润进行分析,企业的平均利润低,仅为16%,企业规模与竞争亟待提升。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种子市场初步预测价值超过600亿元。而“洋种子”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一些优势蔬菜品种市场份额更高,国外蔬菜种业企业和技术还掌握着我国农业生产的控制权。同时,由于技术品种垄断,一些新品种价格竟然是国产种子的几十倍。民间流传“进口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3 我国蔬菜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观国内蔬菜种业,由于历史上都是小农生产为主,农民多是自留种,有着多样性和在地性的特点,但是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农业背景下,蔬菜种业始终发展滞后。国内蔬菜种业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市场份额低。一是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和生产者连接机制不畅,“育繁推”脱节;二是蔬菜种业龙头企业弱,蔬菜种业龙头企业少、研发实力弱;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力,整个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差,“仿育”、“盗育”、“山寨版”以及套购种子充斥市场;四是真正的优秀科研人员少,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优秀蔬菜种业企业少,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拜耳集团已发表声明,公司将停止在俄罗斯“所有非必要服务”。此前,全球四大粮商中的嘉吉和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都已经表示,会缩减在俄罗斯非必要的行动并终止相关投资。据相关数据统计,俄罗斯农作物种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种业。俄罗斯玉米种子的进口份额占全国播种量的60%,油菜籽为88%,甜菜甚至接近100%。
农为邦本,种为农本。一个國家如果过度出现种子外部依赖,就会产生危机隐患,这给我们敲响警钟。
2 我省蔬菜种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和政策优势
吉林省白山松水黑土地,有着丰厚的农业先天资源。高山、平原和草原,地理形态丰富,可食用植物物种多样,长白山野菜丰富多彩。受气候影响,蔬菜种植以春夏秋三季为主,很多地方品种蔬菜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很多蔬菜专家长期致力于地方蔬菜品种的保护和研究。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省级专业蔬菜花卉科研单位,多年来立足与东北寒地露地蔬菜品种研发,培育的“吉杂”系列旱黄瓜品种、“春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和“吉丰”油豆品种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平均占有率在60%以上,其中吉杂系列为主的旱黄瓜品种占70%以上,以春薯系列和延薯系列为主的马铃薯品种60%左右,以吉丰油豆为主的豆角品种占有率为50%以上。
2021年,吉林省出台文件,支持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 “十四五”末期,全省棚室面积达80万亩;到2030年底,突破100万亩。借政策东风,我省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截止2021年底,蔬菜种植面积约450万亩,其中棚膜蔬菜面积约120万亩;从作物看:马铃薯、大白菜、番茄、黄瓜、菜豆、辣椒、萝卜、大葱等种植面积较大,种植种类40多个,年需各类蔬菜良种60万千克左右。
2.2 我省蔬菜种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方品种保护研发力度不够,竞争力不强。现实情况看,国内的蔬菜种子大多是进口,而东北的多数又是从南方传入。一些我省地缘优势品种在原原种保护、创新品种研发扩繁等方面远远落后,主要表现在社会关注度不够,科研单位缺少稳定团队持续性研究,“育繁推”脱节,生产主体不接受不认可等等。
以长白山野菜资源为例,笔者在辉南县一个农民手里发现一本书《野菜与营养》,是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出版的,七十几种野菜,图文并茂,可以想见当年志愿军将士如何在艰难困苦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敢战胜侵略者的场景。由于纬度相近,书中的野菜资源都是东北地区的,可现在看,这些宝贵的山野菜很少经过研发驯化成为蔬菜品种,也没有相关的科研课题,在我们温室大棚中很少种植。
二是我省地方蔬菜良种市场推广不够,商品转化率低。在我省设施农业选择的品种中,我省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和省内自繁品种数量相对较少,市场占有率不高,60%以上来自省外及国外。省内品种中番茄约占40%,大白菜约占10%,水黄瓜和辣椒等品种不足50%。特别是用量较大的胡萝卜、元葱、生菜、芹菜、菜花、芦笋、樱桃番茄等蔬菜种子,都是外部输入。
三是蔬菜育种科研力量不足,缺乏合力。虽然有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但科研力量和整合能力明显不足。
科研团队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情况,只满足于完成课题,缺少有效衔接种业企业和生产主体的意识,不重视育种和示范基地建设,很多优势品种出现流失。以省蔬菜院科研团队为例,过去东北的老三样冬储菜,只有马铃薯的团队传承有序,而曾经很有优势的白菜萝卜十字花科团队却没有了,优势品种“吉春”、“吉秋”白菜也没有保存扩繁,实在可惜。
四是地方蔬菜种业和生产型企业小散弱,市场竞争力弱。本地种企多停留在卖菜籽阶段,部分有育种基地,很少有研发试验部门。种业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缺少联系,与农民、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缺少紧密型合作,优势品种品牌化不够,没有稳定生产基地。比如公主岭是中国油豆角之乡,怀德油豆角是地标性农产品,可近年来种植品种杂乱,没有统一品牌和包装,市场知名度越来越弱。生产型企业多是重资产投资,租地建温室大棚,只看到农业补贴好处,缺少种植技术、生产管理、市场推广等运维思维,更没有联农和助力集体经济意识,很多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五是缺少对民间力量的关注,与发展集体经济没有有效结合。很多地方优势蔬菜品种都来源于民间智慧,危机时代,如何做到“藏种于农”,大量的菜农菜社才是最基础的本土力量,可村集体和菜农家庭农场、合作社却很少得到支持。
蔬菜种植补贴多关注的是农业企业,与农村“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脱节,支农政策项目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能。今年省蔬菜院面向民间开展“寻找蔬菜老种子行动”,得到广大农友的积极支持,在梳理后将在优势种植区建立扩繁基地。
还有,作为产粮大省,与大田商品粮生产相比,尽管我省蔬菜单位面积的产值是大田的3~5倍甚至更多。
政府每年的科技投入与大田作物相比差距明显,用于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蔬菜生产的发展。
3 发展吉林蔬菜种业的建议
在蔬菜生产中,优良的品种和优质的种子是保证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结合吉林实际,如何培育适合我省市场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优良新品种,加强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研发配套的栽培植保技术,这对加快我省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3.1 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实用性良种,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实践经验证明,我省棚膜蔬菜科技落后,缺少本地实用性良种是一个基础原因。近年来,我省虽然相继培育出一些具有一定优良性状的蔬菜新品种,在生产中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大多数品种在抗逆性、商品性等方面与国外品种存在一定的差距,使新品种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制约。这方面恰恰是我省乃至全国推进蔬菜产业技术进步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症结所在。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实用性良种,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
3.2 建立规范化的蔬菜良种繁育体系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关键措施。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没有产量稳定的规模化的蔬菜制种基地,致使蔬菜杂交种纯度差,产量低,使新品种的优良性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蔬菜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在我省气候适宜的地区,如集安、大安等地,建立稳定可靠、设施配套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完善网室、塑料薄膜大棚、灌溉及排水等设施,制定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杂交制种技术规范,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为蔬菜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加快优良蔬菜新品种的推广,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必然选择。建立区域代理销售模式,完善新品种销售渠道建设,确保新品种转化率;建立健全新品种繁育、销售、推广一条龙服务体系,使新品种能够在生产中得以迅速的推广与应用。
4 具体措施
4.1 建立蔬菜种质资源库及数据库,提高品种创新能力。蔬菜种质资源是蔬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选育蔬菜新品种的基础材料,是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建议整合农业科研院所蔬菜园艺科研力量,建立适宜吉林省地域条件的蔬菜种质资源库及数字化的地方品种数据库,搜集、保护地方蔬菜种质资源,储备足够数量的备战备荒蔬菜种子。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种质资源,创新优异育种材料,加强对优良种质的综合评价、遗传分析和改良创新。为蔬菜生产和育种提供急需的可利用的具有复合抗性、优质、抗逆、高产等优异性状的各种专用、兼用型育种原始材料。利用稳定可靠的分子标记技术对大白菜、黄瓜、番茄等主要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对重要抗病、抗逆及特异农艺性状基因进行标记,逐步建立资源的辅助筛选体系,实现有益基因的定向转移。对夯实蔬菜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应对市场竞争和国外品种冲击,保证蔬菜种业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和种子產业安全,实现吉林省蔬菜种业发展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4.2 主要蔬菜优良品种选育手段的创新。目前,我省蔬菜育种手段主要以常规育种方式为主,育种年限较长,耗费人力和物力。结合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农业农村部门和科技部门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高科技蔬菜育种实验室,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单倍体育种等前沿技术,开展蔬菜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向改良蔬菜新品种,缩短育种周期。加快培育适应东北地区种植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优良新品种,把本地优势良种安全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摆脱进口外部依赖。
4.3 规范化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立蔬菜良种繁育体系,繁育优良纯正的蔬菜种子,是保证我省蔬菜生产重要措施。在我省气候适宜地区如集安、大安等地,建立稳定可靠、设施配套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完善网室、塑料薄膜大棚、灌溉及排水等设施,制定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杂交制种技术规范;并进行技术培训。在繁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严格的以作物为种类的繁种、检验和病虫害等检疫制度,并有齐备的检验、检疫仪器设备,使蔬菜良种质量保障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已与长春城开农投洽谈合作,计划在长春新区兴业农场建设蔬菜育种扩繁示范基地。
4.4 建立蔬菜新品种销售渠道直供体系。纯粹市场化的种子销售体系在疫情封控情况下会出现问题,种业企业良莠不齐,区域代理销售模式增加成本,也给蔬菜种植者增加负担。
健全完善蔬菜新品种保供渠道建设,消除中间环节,打击假冒伪劣供应商,减轻蔬菜种植者负担。危机之下,以这次吉林疫情为鉴,农资领域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制定全年全天候自有蔬菜种子保供应急预案,健全繁育、销售、推广和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体系,农业部门要辺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从容保供保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