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特别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近年来,城阳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课程教学、队伍培养、咨询干预、科研提升、社会服务“五维协同”心育工作体系,积极构建全域化、全链条、全方位“三全”心育工作格局,着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政府主导、政策先行。区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区重点改革事项和教育事业发展长期规划;区教育体育局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编撰《城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汇编》等文件,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经费投入、师资培训、课程实施等工作机制。
(二)部门协同、专业支撑。建立由区教育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和区社会心理服务领导小组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支持和保障;与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绿色通道”,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有效的转介和治疗,形成从统筹规划、宣传教育、支持保障到干预治疗的“闭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三)家校共育、社会共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育共建的心理服务协同机制,通过家访、家长课堂、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开展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和“进学校、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服务活动,开创“心理体悟式家长会”,将“学校教书”与“家庭育人”有机结合,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参与率达到90%;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入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参与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培养国家级心理咨询师366名。
(一)构建专家、教师、心使者“三中心”团队。加强高层次人才引领,引入高校专家、医疗专家、市区内外名师组成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成立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3个,培养心理学科带头人40名;首创以“工作坊”为载体的培训模式,辐射带动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全面普及心理知识。建立学生心使者团队,成立学生心理互助社团,充分发挥朋辈心育力量,实现同伴心理互助。
(二)开发团辅、科普、大讲堂“三重点”课程。坚持将心育渗透至各学科教学中,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开发表达艺术、身心整合、心理体悟等心理团辅校本课程。坚持小课长效、寓心育于生活,开发30节居家学习心理科普微课。坚持大课精讲、启心智于课堂,开展主题公益送课百场行、“寻找生命的力量”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自我关怀,丰盈生命”、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等主题教育大讲堂,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97%以上。
(三)实施问题、目标、实效性“三导向”科研。成立区心理学科学术委员会,探索校区两级联动教研机制,突破校级教研工作短板。针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开展早期识别与干预等课题研究,现有国家课题15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2个,课题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强化问题预防、调适干预一体化,每月召开1次全区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研判会,每学年开展1次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篩查。健全家校协同心理防护系统,成立区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专家指导委员会,将危机干预的着力点从“个体干预”延伸到“系统干预”。
(一)区校联通,科学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区-校”两级心理辅导平台,建立城阳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配备9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分发挥辅导站管理、指导、培训、研究、服务、辐射等六大功能,受到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调研组高度肯定;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投资600万元提高心理辅导室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水平。
(二)教学相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建立城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研学基地,面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智能云心理服务等活动,累计参与专题培训3000余人次。面向学生进行心理研学、科普研学等活动,受益学生2万余人次。优化示范校长效管理机制,每学期召开推进会、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创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1所、市级示范校11所、区级示范校12所。
(三)宣辅结合,营造健康成长氛围。搭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云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开通心理热线和咨询邮箱,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及学校提供公益心理服务,为1200余名学生进行线上一对一辅导,关爱约谈近2000次;开通医疗机构联动转介热线,实现医教结合协同服务。各学校开通校级心理辅导热线和邮箱,开展即时化辅导和定向约谈,共筑学生心理防线。
下一步,城阳区将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治理、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等工作,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云平台技术的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心理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学生全员心理健康筛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全员专业能力提升、班主任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大工程,持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快构建分层次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聚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