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胜星
最近,我一位学人类学的博士朋友推荐我看了一篇引发热议的文章,讲的是一位人类学硕士——行李(化名),在做过出版社编辑等工作后,最终辞职,选择在北京的某胡同开小卖部的故事。朋友对此的评价是“生活没有存在感,每种生活样式都是牺牲”。 听起来比较悲观的观点,大概是看到了职场焦虑的深层原因。
行李的个例引起关注很大部分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标签,人类学硕士学历、出版社编辑、武当山义工以及小卖部店主。从他的这些标签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都不是有迹可循的,似乎有点过山车的意味,刺激又新鲜。
行李描述辞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提到“有一段时间我很累,身体和精神都有点受不了,每个月花很多钱做心理咨询,扎针灸,还要交房租。掐指一算,我在赔钱上班。那会儿我的房东临时要卖房,我妈妈的身体也不好,各种事情凑在一起,就想要不先辞职休息一段时间,想想我这几年到底都在干什么,以后想干什么。”行李于是就这么辞职了,辞职的众多因素中我们看到了无法被忽视的职场焦虑,并且行李曾经寻求过心理帮助。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结果,尽管我国国民的整体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但是 18-34 岁青年的平均焦虑水平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他们在工作中所面对着工作节奏加快、工作时间紧迫和自身的持续消耗等问题,会让他们对工作和生活感到不满,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甄别与消化信息过于片面等情况。这种思维上的束缚会导致焦虑的持续。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将职场焦虑定义为基于对压力来源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相关的表现感到紧张、不安与焦虑,并会随着个体以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剧。
研究者将焦虑理论引入工作场景,构建出职场焦虑理论模型(TWA)。他们根据员工对特定工作绩效及工作任务所表现出的个体情绪状态差异,将职场焦虑划分为特质职场焦虑和状态职场焦虑。
特质职场焦虑反映在员工个人差异所产生的对工作、绩效等的紧张、不安和担忧的情绪上。因员工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长时间完成多项任务,会持续消耗各种认知与个人资源,当员工需要长时间面对这些一成不变的任务时,会因消耗过多精力而出现情绪耗竭,从而导致无法继续完成工作任务。
状态职场焦虑则侧重状态焦虑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特定的工作任务而产生短暂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比如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参与一个商务谈判等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情境下产生的焦虑。在这种高度的状态焦虑下,会出现认知干扰的问题,员工倾向在与任务无关的想法上花费过多的认知加工时间。同时,状态职场焦虑还会使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减少从而降低工作绩效。
再来看看行李关于他的职场焦虑是如何描述的,“我以前在一家出版社当了五年的编辑,主要做历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书,后来辞职有各方面原因。一个是,想做的书一直出不来,至少完整版出不来,五年里几乎有四年都耗在了这上面。另一个是,那时跟同事、领导的关系太稳定了,让我觉得我三十出头已经看见了六十岁退休的样子。我觉得很没意思,不是说没人压榨你没意思,而是说,一个做书的人却没时间读书,每天都是凭着惯性工作。我觉得如果我未来三十年都这样,好像挺可怕的。”
行李身上是有特质焦虑的,他在工作中长时间完成多项任务,而这些工作对于员工来说往往都已经成为习惯。希望做的书却一直无法出版,如果工作中没有获得成就感,精神和认知资源将持续被消耗。
结合理论来分析,就像我们在行李身上看到的,也可以由此推测出,没有人属于单纯的特质型或是状态型职场焦虑,大多数时候都是兼而有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社会焦虑无法回避,那个逆风而行的人往往引起人们关注,却实在也没有人能勇于重新或者不断重新做出选择。这时关注就是一种“替代行为”。人们对行李的关注正是替代那些不能行动的人。
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未知才是生活的意义,一想到现在的日子过到六十岁就焦虑。对另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既定的生活受到了挑战,工作、婚姻、孩子、房子,每一样都尤为重要,不能少更不能差。
行李的选择受到关注,根源其实正是社会期待在这个人类学硕士身上感受到了挑战。如果没有硕士身份和出版社的工作加持,谁又会因为一个普通人开小卖部为生而驻足观望呢?
不禁要问,如果是我该如何选择,又能如何选择呢?谁不曾梦想有一天累了可以说辞职就辞职,突觉内在空虚无所适从时去名山大川找一个高人慕名拜师修习,行走半生发现或许可以换个专业学习就毅然准备社会高考。人生中常常要面临很多选择,行李的选择每一条都比不上他最初所做的选择难,普通人看来硕士学历和出版社的工作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这之后的选择一步步看似降低生活需求,放弃对成功或幸福的唯一标准定义,他在另辟道路与其说是找到了内在的方向,不如说仍然还在尝试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沒有精神滋养的人生,焦虑看不到尽头,首先“生病”的人大概才会获得警示。看向“病人”的目光正是审视自己的好机会,如果你没有“生病”就不会显现出一个“生病”的人在你面前。
最后,我们也并非一开始就选择其他的道路,在这之前可以做一些调节或咨询,帮助自己去确定内在的需要是什么,毕竟工作首先是为我们自身的需要所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