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军 杨运
摘 要:对戏曲经典进行通俗化、时尚化的演绎或改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戏曲贴近大众、走进大众并实现自身现代传承和复兴的一条重要途径。网红歌手小潘潘对黄梅戏《女驸马》的“魔性”翻唱和改编在戏曲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争议,表明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时尚化”改编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当前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倡导戏曲经典的正向改编,对网络文艺生产进行价值引领和审美规范,引导网络文艺创作和网络文化生产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翻唱《女驸马》;传统戏曲改编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3)01-0088-05
Examining the Fashion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Internet Era from the Internet Celebrity Singer′s Cover of “the Emperor′s Female Son-in-Law”
CHENG Jun,YANG Yun
(School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Abstract: Popularizing and fashionable interpretation or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classic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way for traditional opera to get close to the masses and realize its modern revival and inheritance. The “magic” cover and adaptation of Huangmei Opera “the Emperor′s Female Son-in-Law” by the internet celebrity singer XIAO Panpan has caused great controversy in the opera and culture circles. Thi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in the internet era, which have brought about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urrent network cultur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advocate the positive adaptation of opera classics, guide the value and aesthetic norms of the network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guide the network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to the road of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ernet era; Cover of “the Emperor′s Female Son-in-Law”;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當前,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普及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复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对传统戏曲进行“与时俱进”的时尚化改编以契合当下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期待视野”和欣赏口味,成为困扰当代戏曲人的一个难题。如果坚持传统戏曲经典的 “正统性”、完整性,拒绝对经典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作任何应时的调整,有可能将大量受众尤其是青年网民拒于传统戏曲的大门之外;而如果认可对传统戏曲经典进行现代改编具有合理性和可能性,那么这种改编的尺度和限度如何把握?这种改编是否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和价值规范,或者说基本的价值底线是什么?实际上,在互联网传播背景下,绝大多数传统戏曲的改编者、批评家和受众(爱好者)认为对传统戏曲经典进行适度、合理的改编或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在改编或调整的幅度和尺度上,不同群体的立场和态度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活跃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传统戏曲的改编者通过大胆的改编和创新实践表现出坚定支持戏曲经典改编的立场和态度;相对而言,批评家群体则持一种较为严谨和保守的态度,他们对传统戏曲改编的尺度把关较严,尤其不能容忍那种对戏曲经典进行“戏说”“恶搞”式的改编;而普通受众群体面对戏曲经典改编现象往往会分裂为两个派别——支持派和反对派,经常为某一改编作品的优劣或成败争论不休。自互联网与传统戏曲联姻以来,改编者似乎总是在一次次地不断突破批评家和学者的底线,在引发批评界、戏曲界和文艺界激烈批评的同时,在网民群体中也引起巨大争议。最近网红歌手小潘潘“魔性”翻唱黄梅戏《女驸马》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网红歌手“魔性”翻唱黄梅戏《女驸马》事件及争议
作为我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中国传统艺术国粹,也是安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成熟于安徽安庆,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点,并产生了《女驸马》《天仙配》《打猪草》等许多闻名遐迩的经典剧目。2006年5月,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传承、保护的艺术经典。
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中的著名唱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是公认的黄梅戏经典中最亮的明珠之一,无论是铁杆戏迷还是普通外行听众,无论是黄发垂髫还是名媛村妇,都对这个唱段耳熟能详、百听不厌,可谓红遍全国,影响了几代人。这段演唱是女主角冯素珍高中状元之后的一段心理独白,倾吐自己进京赶考的初衷以及对美好姻缘的期待,塑造了一个忠贞、聪慧、勇敢,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勇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杰出女性形象。简洁明快的音乐、雅俗共赏的唱词、优美婉转的唱腔和惟妙惟肖的表演,赋予这段演唱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代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如严凤英、马兰、吴琼、韩再芬等)对此经典唱段的精彩演绎深入人心,使得《女驸马》成为现代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甚至在广大戏迷和普通听众心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女驸马》就是黄梅戏,听黄梅戏就一定要听《女驸马》,正宗的黄梅戏就应该像这样唱。
然而,2021年网红歌手小潘潘对黄梅戏《女驸马》的“魔性“翻唱却彻底颠覆了黄梅戏及其经典曲目《女驸马》在大众心目中的原有印象,让广大黄梅戏爱好者大跌眼镜。短视频《女驸马》中,小潘潘扮相妖娆,在卖萌和妩媚的唱腔之间不断转换,用一种近乎”撒娇“式的唱法完成了对“谁料皇榜中状元”唱段的“魔性“翻唱。该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后,短时间内竟获得了100多万的网民点赞量,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此次翻唱的激烈争论。争论主要形成了两个派别、两种观点。一方以青年网民为代表,他们认为黄梅戏本就是不断发展、不断改编的民间戏曲文化,因此小潘潘对《女驸马》的翻唱尽管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但也无可厚非;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这种翻唱让之前在年轻人群体中几乎已无人问津的黄梅戏重新获得了关注,因此对传统戏曲的现代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1]。另一方以黄梅戏戏迷和戏曲界、文化界专业人士为代表,他们对这次翻唱事件给予了批判。他们认为小潘潘对黄梅戏《女驸马》的“魔性”翻唱是对传统戏曲的胡编乱改,是对艺术经典的“恶改”(“恶搞”式改编)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亵渎,会对年轻一代的戏曲观、审美观甚至价值观带来误导,因此贻害无穷。针对这次翻唱事件,央视也特意在CCTV6安排播放了1959年的黄梅戏电影《女驸马》,通过展示原汁原味的《女驸马》以正广大观众视听,代表主流媒体表达了对此次事件旗帜鲜明的批判立场和态度,同时也为这场文化争论定下了基调。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时尚化”改编及其影响
翻唱经典,或者对其进行时尚化演绎或改编,在戏曲界和文艺界并非什么新鲜事,但类似小潘潘“魔性”翻唱事件这样遭遇如此多的批评和否定的并不多见。如前所述,大众和戏曲界专业人士并不一概反对对传统戏曲曲目进行翻唱或改编,也不反对借助各种流行媒介(包括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在现代社会中普及传统戏曲,因为这种通俗化、时尚化的演绎或改编以及利用大眾传媒作为推广、普及手段是新时代传统戏曲贴近大众、走进大众,实现传统戏曲复兴和经典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经典是通过不断的改编,特别是通过艺术载体的不断转换,来实现它与当代社会对接的。”[2]65只有对戏曲经典进行顺应时代要求的翻新和改编,才能弥合经典和大众、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断裂;戏曲经典也只有通过新媒介的再造和重塑,才能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接受习惯和欣赏口味,重新焕发出“青春面孔”。
从整个20世纪以来的戏曲发展史来看,戏曲经典的时尚化、大众化改编以及与现代传媒的联姻从未中断过。“古老的戏曲艺术一向善于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进行宣传推广。20世纪以来,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就先后经历‘戏曲+电影‘戏曲+广播‘戏曲+电视和‘戏曲+互联网四个阶段。”[3]改革开放初期,以越剧《五女拜寿》和豫剧《七品芝麻官》为代表的戏曲电影就利用当时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媒介(电影)对传统戏曲进行了时尚化改编,而新世纪以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作品也同样是传统戏曲时尚化、流行化改编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知名作品。这些创造性的改编作品在推出之初虽受到了质疑和争议,但最终无一例外地都获得了大众和专业圈子的广泛认可,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既然戏曲经典的这种时尚化翻唱或改编对于传统戏曲的当代普及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那么网红歌手对《女驸马》的“魔性”翻唱为什么会引起广大戏迷和专业人士如此强烈的反感和批评呢?原因在于,这种翻唱实质上是一种对传统戏曲经典毫无底线、毫无原则的胡改乱编。一方面,从唱腔角度来看,她唱腔中的“卖萌”“娇媚”等无病呻吟的属性根本不能反映冯素珍的人物内在心理,也不符合对冯素珍聪慧、勇敢、坚强的性格设定;另一方面,从艺术风格来看,她翻唱的《女驸马》,体现出的是浮夸、轻佻的演唱风格、“发嗲”“撒娇”的腔调和矫揉造作的表演,与黄梅戏健康、朴素、明快的曲调格格不入。可以说,这种翻唱不是基于尊重和理解黄梅戏经典基础上的创新与演绎,而是通过艺术形式拼贴、唱腔嫁接和风格模仿等手段,从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上对《女驸马》进行了一次彻底、颠覆性的改头换面,其中既没有对《女驸马》中女性独立精神的弘扬,也谈不上对黄梅戏优美唱腔和艺术风格的继承。所以说,这种形式的翻唱只是一种建立在满足当下网民低级审美趣味和世俗欲望基础之上并以博取关注率和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经典再生产”。正如学者杨春忠所言,“经典再生产往往是一种欲望化写作与当下性改写,因而迎合了人们的现实心理,满足了人们的当下欲望”“实质上是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生产,因而具有消费性的特征”[4]46。虽然经典的再生产和传统戏曲的改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当下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商业回报,但无论如何都不能以抛弃、牺牲戏曲经典的精神内涵、意义深度和审美价值为代价。
关于“恶搞”式改编(恶改)对文艺经典(包括戏曲经典)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学者和批评家多有论述。杨军把“恶搞式”改编红色经典的危害性总结为对红色经典中英雄形象的歪曲、对其提供的历史坐标和历史记忆的解构、对这些经典中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消解等几个方面,认为恶搞经典是当前社会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5]105。戴有山指出,对经典的恶搞会颠覆一个社会的理想信念、道德良知、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的文化认同危机甚至瓦解[6]38。学者卢军指出,网络流行的很多恶搞经典的改编作品已经成为一种超越了文化和道德底线的媚俗、低俗作品,“对人生观、价值观都未定型的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产生了不良的影响”[7]5。而他们所指出的当前恶搞经典所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在小潘潘“魔性”翻唱黄梅戏《女驸马》事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第一,它破坏了广大戏迷和大众对黄梅戏的美好记忆和集体情感。作为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戏曲,黄梅戏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曲调、表演风格深深沉淀在大众的审美意识底层,存在于大众集体认同的深处,因而具有深厚的民族性的、大众性的情感共鸣基础。对这种共同的、集体的民众意识和审美情感的颠覆和伤害,就是对传统戏曲的亵渎和对传统审美价值的无视。“经典名著是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的积淀,经典总是带着当时年代的记忆……经典改编面对的不仅是經典名著本身,还有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记忆和想像。……人们期待视野中的经典和改编后的经典不可避免会有距离,一旦距离过大,也必然会带来误读,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对受众的伤害。”[8]78小潘潘“魔性”翻唱黄梅戏《女驸马》,不仅仅是对大众集体记忆的伤害,而且也是对黄梅戏经典和广大戏迷的伤害。
第二,这种翻唱加剧了当前网络文艺生产领域盲目追新婺奇、标新立异的创作倾向和风气。网红作为当下网络文艺创作和传播领域中的意见领袖,在当前网络文艺和网络文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往往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这一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既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创造力,也缺乏原创精神和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他们而言,费尽心血、苦心孤诣地创造、创新,远没有通过翻新、改编现存文艺经典这种“创新”捷径更容易实现名利双收。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改编经典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和严重后果。“名著的艺术水准成为人们对改编作品的先天性期待值,前者在观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分量和影响的深刻度,后者是否能够企及?人们往往又会用一种恒定的标尺来衡量:你是否忠实了原著?因为观众的欣赏口味是被原著培养起来的。这两个方面的危险,成为阻隔在经典改编旅途中比较难于超越的大山。”[2]65按照这两个标准,小潘潘对《女驸马》的翻唱远远谈不上合格。表面上看,经过小潘潘翻唱后的《女驸马》曲调变得更加魅惑动听,歌手的神情与眼神更具风情,着装也更时尚、性感,但这些只是一种纯粹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趋新骛奇,骨子里却显示出与原作精神内涵和审美追求的明显抵牾。因此,这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所谓“时尚化”改编既未能表现出戏曲经典剧目本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艺术水准上也远未达到原作的艺术水平,内容浅薄、精神贫乏、格调低俗,徒有炫目、时尚、流行的形式外壳而已。显然,这种低水平、恶改式的改编作品一旦在网络空间流行开来,必然会进一步助长这种投机取巧、缺乏艺术责任感的“创新”之风和盲目追新逐异的创作倾向,从而给整个网络文艺创作和网络文化生产带来不良影响。
第三,这种翻唱误导了年轻一代,导致他们对真正的黄梅戏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产生误解,同时也拉低了网民和大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格调。小潘潘翻唱的《女驸马》拥有炫目、时尚而魅惑的外在形式,往往对年轻网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短时间内100万的点赞量足以说明相当一部分青年网民对这种网红改编版黄梅戏的喜爱和欣赏。青少年正值审美观、价值观的塑造和成型阶段,大多对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所以充斥网络空间的各种网红翻唱版、“恶改”版的黄梅戏,会让青少年误认为黄梅戏的唱腔、唱法、表演风格和艺术品味原本就是如此,从而导致他们无法接触、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同时,这种网红“创新“改编的黄梅戏的目标受众本就是以青年网民为主,于是为了迎合、满足这些以”小镇青年“为主体的年轻一代网民的世俗化审美趣味和文化品味,有的网红歌手在对戏曲经典进行年轻化、青春化、时尚化的翻新和改编时可能会增添许多庸俗、媚俗甚至低俗、恶俗的元素。尽管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点赞,但客观上却加剧了网络文艺乃至整个大众文化领域的”三俗“倾向,进一步拉低了网民和大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格调。年轻一代是未来传播、继承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主力,如果长时间沉浸在这些低俗浅薄、矫揉造作的网络文艺和大众文化中,对于当前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甚至于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将贻害无穷。
三、传统戏曲“恶改”问题的对策:提倡戏曲经典的正向改编
面对这一股来势汹汹的“魔性”翻唱和恶改戏曲经典的歪风,我们不但要坚决批评、抵制,而且要通过对传统戏曲的正向改编进行价值引导和审美规范。
首先,要牢牢坚守传统戏曲翻唱和改编的艺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不能为了流量和商业目的一味迁就、迎合世俗品味,而应以重塑、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和文化品味为目的。对于一个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590多万粉丝的音乐博主或音乐网红而言,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决定了他们必须考虑传播的社会效应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网红需要流量,平台需要吸引年轻受众以维持生存、获得发展,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为了流量和关注率罔顾经典改编的原则和艺术创新的底线。对传统戏曲和文艺经典进行合理、正向的改编,创作出具有正能量和正确价值导向的文艺作品,在普及和推广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大众的审美品味和文化修养,同样也是这些网红和平台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坚持改编与创新并重、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才是这些网红和网络平台持久、健康发展的正道。
其次,对传统戏曲的正向改编还应当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不能只是在其外在形式上进行任意的嫁接、拼贴或衍生。像黄梅戏《女驸马》这样寄托了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和审美情感并拥有厚重历史感的传统戏曲经典曲目,任何人都要对它心存敬畏,不可随意、胡乱地翻唱和改编。社会各界之所以如此反感小潘潘的《女驸马》翻唱,就是因为她的演绎和改编形式上矫揉造作、唱腔上随意轻佻,让黄梅戏《女驸马》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内在灵魂和艺术生命。严格地说,这种翻唱和改编不是普及、传播传统戏曲,而是在糟蹋、毁灭戏曲经典。戏曲经典可以在不同时代作出适时的改编,但同时也需要有一种整体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贯穿戏曲经典的生命线和主心骨。如果一部戏曲经典被改得面目全非,只留下丧失了精神和灵魂的形式空壳,那么这种经典的改编和传承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正向的改编一定要尊重、理解戏曲经典的内涵和灵魂,要保证翻唱、改编后的戏曲作品不丢失原作的精、气、神。这就要求改编者在改编之前要认真学习经典,深入地了解它,认真地研究它,遵循传统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和演唱风格,同时加强自身艺术修养,才可能完成高质量、正向的戏曲改编。“魔性”翻唱事件发生后没多久,小潘潘在经历、接受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后主动进行了自我纠错,不仅提出向黄梅戏大师吴琼“学戏”,而且与吴琼连麦进行了直播教学,希望通过戏曲经典的学习和钻研为自己今后的创作提供艺术灵感和文化养分,这实际上就为其他网红作出了一个知错就改的正面表率。
最后,要以正向改编成功的作品为范例,树立传统戏曲翻唱和经典改编的标准和原则,引导当前网络文艺改编潮流走向健康发展的正途。大众并不是不接受对传统戏曲进行改编,只是不能接受像网红小潘潘那样的“恶改”,尤其不能接受很多网红歌手打着普及、传承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幌子,实质上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哗众取宠、收割流量的做法。這就需要我们树立戏曲翻唱和经典改编的“正向”标准,依此标准去衡量、评判当前的网红翻唱和传统戏曲改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当然,这些标准不是抽象的艺术教条,而是由现实中获得成功的戏曲改编作品范例所展示出的具体、活生生的美学规范。实际上,这样成功的范例并不少见。单就网红歌手的《女驸马》改编而言,就有不少成功作品流传于各网络平台,获得戏曲界专业人士、黄梅戏迷和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如童星牛欣欣演绎的《女驸马》,唱腔萌而不嗲,娇而不腻,在稚嫩的童声中尽显可爱、清纯的本色,以一种“天籁之音”给古老的黄梅戏带来一股清新、纯净、天然去雕饰的青春气息。再如网红歌手慕容晓晓,与小潘潘一样采用了古今串接、流行歌曲与古典戏曲相融合手法翻唱了《女驸马》,字正腔圆、甜而不腻,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和美学价值,以尊重经典唱腔和演唱风格的正向改编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这些戏曲经典的优秀改编作品,不仅可以作为传统戏曲翻唱、改编的美学范例,而且可以作为当前文艺经典正向改编的标杆,引领网络文艺创作和网络文化生产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在传统戏曲的“时尚化”改编过程中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传统戏曲在青年网民中实现“破圈”传播的有效手段,作为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复兴和传承的重要路径,经典改编的艺术创新之路必须坚持走下去。当然,传统戏曲的改编不能是毫无原则和底线的胡编乱改,否则只会遭到戏迷、大众和市场的抛弃,小潘潘“魔性”翻唱《女驸马》事件在戏曲界和文化界所引发的恶劣影响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互联网时代真正的正向、合理的戏曲经典改编需要改编者承担起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的社会责任,把提升网民和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味作为重要目标,以前人改编的成功作品所确立的标准和原则作为自己的创作规范。同时,在具体改编过程中,既要尊重戏曲经典内含的艺术标准和审美规范,又要顾及当代大众尤其是青年网民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学者黄健君指出:“传统歌曲的现代改编与传播,既要具备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美感意蕴,又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及趣味取得共鸣,才能打通时空,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9]118只有这样,传统戏曲经典才能在焕发青春面孔的同时又不失其内在的精神脊梁,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复兴。
参考文献:
[1]头条星娱乐.小潘潘篡改黄梅戏收获百万粉丝点赞,这种做法引起许多网友的不满[EB/OL].https://xw.qq.com/cmsid/20211016A01B3N00.
[2]廖奔.关于名著改编[J].文艺研究,2001(2):63-68.
[3]李小菊.从“戏曲网红”谈起 把最传统“传播”成最时尚[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710/c40606-30136339.html.
[4]杨春忠.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经典再生产[J].中国比较文学,2006(1):35-47.
[5]杨军.别让恶搞毁了红色经典[J].人民论坛,2018(14):104-105.
[6]戴有山.不能让“恶搞”瓦解我们的文化认同[J].红旗文稿,2015(10):38.
[7]卢军,李新.对“红色经典”改编热和网络“恶搞”现象的反思[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3-5.
[8]殷乐.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J].当代电视,2004(6):78.
[9]黄健君.流行化与摇滚风:论传统经典文本的现代音乐改编和传播[J].现代传播,2019(8):115-119.
[责任编辑:吴晓红]
收稿日期:2022-03-01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统文化传承视野下当前网络恶搞经典现象的批判研究(SK2019A0478);2020年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20zyrc011);2020年度安徽财经大学科研重点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流动及应对策略研究(ACKYB20018)
作者简介:程军(1975-),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