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英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活跃时期,这个时候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高度繁荣,而且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也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潮开始启蒙,中国传统的史学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继承。对于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更细致的思考。以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和梁启超先生的新史学理论来探究明清史学发展的同与异,可以看出明清史学可能在许多外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看二者是同源之水,同根之木。而所谓的新史学也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并且传统史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转型,开始关注中国以外的世界以及与世界相互关联的中国。
有关明清史学的研究及论述
前人有关明清史学的研究有许多成果,在这里对以往學者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许多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都从明沿用至清,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上面的很多成果也大都被继承下来。有关明清两朝相互联系方面的研究有文中提到清代兴盛起来的学术总结活动[1],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历史批判思潮。这里作者说到了政治形式的变化,提出了学术总结的要求,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整理运动的出现,从政治趋势看到了学术思想的婵变。看到了史学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肯定了明清时期史学在学科领域中独树一帜的作用,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观点[2]。还有从史学转型方面来看明清之际的史学以顾炎武的史学思想为例、总结顾炎武的史学方法以及对顾炎武历史观的评价,强调了其经世致用的历史观在社会转型当中的重要作用[3]。
有关两代史学的特点和这一时期史学繁荣发展以及史学思潮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都对明清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各种思潮的变迁做了细致的考究,研究当中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近年来有关明清史学的研究有前者总结以往明史研究的不足,对明史的体例做了总结,细致考究了明史及作者的编纂意图,对于学者考究史学思潮的变迁有着重要意义[4]。
前人从思想史的角度、明清两代史学的发展关系上,以及对专门著作的研究上都有突出性成果。也为论文提供了很多借鉴材料,但是关于明清史学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发展之处,现尝试从明清史学发展的相互联系当中找出明清史学发展的不同之处。
明清史学的相同之处
——以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为例
传统史学的批判继承与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发展
明清之际历史批判思想的发展始于明代中期,明朝统治者不断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并通过不断组织大规模修篡史书的形式实现自己的统治意愿,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逐渐产生了新的社会因素,在这种环境下开始出现了想要突破这种禁锢的思想要求。
明清两代都在为前朝修史,明朝有对《元史》的修撰。此书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朱元璋下令修史,到洪武三年(1370)全书写成,元史总共210卷,含本纪47卷、志58、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了从成吉思汗至元顺帝期间160年的门股、元朝史事。以记事为主,是明代官修前代史的代表性著作。朱元璋及明初的政治集团对于修撰元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有极高的认识,在开局编修元史时就对史臣说过:“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解,不可废也。”又在面谕修史诸儒时说:“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记之。”朱元璋还从元朝纪实当中看出了元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而此后,至其季世,嗣君荒淫。权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颠危,虽间有贤智之臣,言不见用,用不见信,天下遂至土崩[5]。从这段话看出朱元璋注重总结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编修元史来实现示惩戒的现实意义,他还十分看中当今政治与现实的关系,而在史学上这段话也反映出了明代统治者自觉的历史总结意识,也包括史书的撰写在当代,而是非评论留给后世的思想。中国史学一直以来都有修撰前朝史书的传统,作为明朝的开国君主看到了前朝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对史学的进一步认识。
清修《明史》
清修《明史》开始于康熙十八年(1679),这时国内形势相对稳定,开始了明史的修订工作,前后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任万斯同主其事。全书332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 220卷,记述了明代前后300年史事。张廷玉在《上明史表》当中肯定了万斯同当居受功,万斯同治史,尤重于事实考核。明史在志、传、表当中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可以看到明代历史的特点。《兵制》不仅记载明代兵制,还记述了火器和一些船只建造的内容。明史当中独创性的撰述是《七卿年表》,当中记载了明太祖罢丞相、设六部的重大变革,还有《阉党传》记述宦官篡权参与政治、祸国殃民。还有明史当中记载的明末农民起义,从这些记载中揭露出明朝政治的腐败、以及导致明朝社会环境动荡、民不聊生的原因。给前朝修史更重要的是当前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传统上的修史工作也促进了史学的发展,给历史学术研究创造了丰硕的参考资料,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当下,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许多学者对历史学有了社会现实意义的要求,对史学发展开始设立宏伟蓝图,开始总结和评价前朝的许多注述。典志体史书的内容越来越庞大,中国封建专制在这一时期开始由兴盛走向衰败。
晚明的史学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历史评判方面。明朝后期、清朝前期受新经济因素和新思潮的影响,历史批判思想的发展从对个人私欲的肯定到对“天下人各有欲,岂独人主”的诘问,再到对封建专制君主一己之私害天下大公的批判,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封建君主例如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王世贞的史学成就主要在于明史撰述方面。他为写明朝的历史,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6]。王世贞用了30年的时间编纂明史,而明朝只修实录不修国史,束缚了王世贞史学才华的展示。到最后也未能写出一部完整的明史,而他在史料方面表现出来的批判精神,成引起了当时晚明史学的一股新兴风气,为当时明代停滞不前的史学带来了一剂良药,也推动了历史批判的进一步发展。
李贽的历史批判精神
李贽主要撰述有《藏书》《续藏书》《梵书》,其中也有历史评论著作。李贽认为“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彼是非并育而不相害”[7]。李贽在历史评价上还提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中国千百前来只是遵循孔子的是非观念,传统的价值观念让世人都没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这种敢于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成为后来的主导思想。
明中后期到明清之际,受到新经济因素、新的社会观念影响,历史批判思想与此相同的是清代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历史批判精神的代表作。全书以批判封建专制为核心,在文章开头就说:余常疑孟子一治一乱之言,何三代而下之有乱无治也?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疑问,在关于君主统治方面提出了古时的君主不以一己之私利为利,而是天下受其利。后来的君主却不以为然,认为天下的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在这里他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后世君主错误自私的治理国家方式导致国家迅速灭亡。他还论述了法律的本质,认为三代以上有法,而三代以下无法,三代以上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中,所谓非法之法也,还认为有治法而后治人。黄宗羲对于法治有明确的认识,在书中他还批判封建社会的各种不良恶习,认为佛与巫是社会的两大巫蛊[8]。作者还说道:“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9]黄宗羲对于历史批判所表现出来的激烈程度是前人所未能达到的,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的各种弊端有着理性的认识,自觉地承担了史学的任务,而且也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对于指导现实生活的时代要求。
明清史学的不同点——清代后期梁启超新史学探究其中的
传统因素
人们一提到新史学,往往会自觉跟中国传统史学划清界限,认为新史学是区别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新派史学潮流。但是一个新的史学思潮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前人的史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梁启超先生呼吁世界革命的同时还要从中国传统的史学思想当中汲取经验,从过去的史学发展趋势预判接下来中国社会发展将要经历的阶段。不论是呼吁广大仁人志士参与到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当中,还是将历史聚焦到基层民众身上,无不运用传统史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部分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凸显人民在历史当中的作用。清代后期的新史学的最终目的或者说运用的方法论与过去的传统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史学所谓的新应该是打破传统破除旧有的史学体系建立新的史学理论模式,而清代后期的新史学看似新颖,但其实包含着中国传统史学,在当时清代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大背景下,决定了当时的史学还是传统史学的发展模式。
清代史学的发展在传承前代史学足迹的同时,开始有了婵变,明显区别于旧史学的分化趋势。近代化进程中对新史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10]。以此为代表的就是梁启超,倡导新史学,提出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例,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现代活动作为参考。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对中国式的作用提出了界定[11],认为中国人类社会发展之总体的历史才是中国史,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之家谱而已,认为史学的范围应该重新界定,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收缩为扩充也。学术语言愈发达则分科愈精密,认为中國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智识之记录,无不纳之于史,史学应该更加细化对各种学科的界定,不能杂糅在一起分不清是史学还是其他学科。而且还说历史应该是叙述人群进化的,以进化论的指导思想来叙述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种种现象,梁启超在对史学改造当中提到:吾今日所渴求者,在得近于客观历史的历史,我国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绝不愿为纯客观的研究。认为当今所需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认为当今史学的发展应该与个别学科联合起来,强调近代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当中还提出了叙述人类进化的现象,从中求得公理公例,以国外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探求人类发展的规律,在中国史学理论问题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就是要改造中国旧史,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在处理历史问题时形成了公理公例的历史哲学,构想的两个理论问题也给中国通史的撰写提供了借鉴,尽管说新史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片面地否定中国传统的史学,将传统史学与即将发展起来的新史学全面割裂开来,直接用西方史学的理论方法,没有实际地结合中国当时的史学发展前景来规划,但是明确地提出了改造中国旧事的要求,并且所有的史学变革活动都是在旧有史学理论体系下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先驱,也标志着区别于以往传统史学的中国资产阶级史学流派的建立。
明清两代史学在很多方面都有继承和联系的部分,传统史学留下的固有模式比如为前代修史、注重对前朝政治得失的总结。而且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有着高度的史学发展自觉意识,看到了史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注重史学反思和总结。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史学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有了前代学者的批评指正,才发展出后来的学术总结和经世致用思想,明清两代有志于史学的历史学家们总结历史思想的发展源流,注重历史观念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在秉持古代良史职责的同时,寻找历史对当下社会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向燕南,张林.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明清史学发展中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6):30-33.
[2]郝若曦.不同因素下明清史学研究范式转变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1):44-47.
[3]金海峰.浅析明清之际史学方面的转型——以顾炎武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4):70-73.
[4]白云.明清史学史研究的新作——读朱端强著《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J].红河学院学报,2007(04):28-30.
[5]王瑜瑜.雪泥鸿爪觅遗踪——试论《明清戏曲序跋纂笺》的史学品格[J].艺术评论,2022(03):142-158.
[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M].广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
[7]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李贽.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孙卫华,译.湖南:岳麓书社,2022.
[1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