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奎
“互助的山呀互助的水,互助的人民情义真!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人,难忘嘛不过故乡情……酥油的糌粑酸奶儿纯,青稞儿美酒敬客人……”打开抖音,一首红遍河湟谷地的 《赞互助》感动着四方游客。
一时间,《赞互助》成为青年“花儿”歌手靳永芳的代名词,虽然很多“花儿”歌手也翻唱过《赞互助》,但无人撼动靳永芳带给民众情真意切的舞台形象,亦无人取代。
那么,出生于1997年的靳永芳在“花儿”的王国里,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百姓心中并获得观众喜爱的这一顶桂冠的呢?带着一年多的远观和谛听的经验,本人于2022年金秋十月在西宁聆听了靳永芳与“花儿”结缘的故事,这使得笔者对靳永芳及她的“花儿”情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由衷地认为,她是宣传互助的一张金名片。
一
“千山么万水者都有名,说起名,名不过青海的昆仑。百花么齐放总有个根,说起根,青海是‘花儿的根。”“‘花儿是青海人的天籁之音,‘花儿是青海人精神的诗歌……”不知是源于先天的禀赋和爱好,还是自幼迷恋于“花儿”的芬芳和魅力,作为土生土长互助人的靳永芳,自小对“花儿”有着执着的追求。在她的记忆深处,最初听“花儿”就是在上小学时,放学后坐在客厅的小凳子上听“花儿”的歌曲碟片。 “黄菊花开成了狮子头,白菊花开成了绣球;抓住花儿嫑丢手,狮娃儿要滚个绣球。”
那时,刚懂事的她只知道那高亢、悠扬、婉转、凄凉的曲调叫“少年”,而且“少年”深深地吸引着她。渐渐的,她也喜欢上了乡下称之为野曲的“少年”。
祁连山下好风光。在彩虹的故乡,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给了土乡青年男女们无尽的欢乐和向往。在山野间,只要是麦浪起伏、牛羊撒欢的地方,便会时常飘荡着“花儿”悠扬的歌声。
在此后的日子里,年幼的靳永芳就偷偷地跟着“花儿”歌碟学唱。刚学唱“花儿”的那段日子里,靳永芳只是觉得好听、好玩,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作为“花儿”爱好者的母亲,在拔草的间隙里,也常常放开喉咙与村里的妇女们漫上几首“花儿”,每当听到田间地头飘荡着绸缎般轻柔的“花儿”时,小小的靳永芳就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好奇。
在年幼的靳永芳眼睛里,母亲每一句唱词都是那么亲切感人,那么富有魅力。虽然,当时她并不完全懂得歌词所表达的含义,但那宛转悠扬的“花儿”,犹如从泉眼里奔涌而出的溪流,叮叮咚咚地叩响着童真稚嫩的心扉。
在靳永芳的记忆深处,每当六七月份,在彩虹的故乡,漫山遍野碧绿的麦田里像花朵一般点缀其间的,除了姑娘媳妇们遮阳挡雨的太阳伞下,还有与这烈日下劳作同样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唱“花儿”。
艳阳高照,田野碧绿,杨柳依依,渠水淙淙……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一年间在青藏高原也只是短暂的出现,长期处在村庄或家里的劳动妇女一旦走向田野,心儿也随之豁亮起来。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凝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回忆全在这个季节变成一首首优美动人的“花儿”,在蓝天白云间久久地回荡……
就如明代诗人高洪在 《古鄯行吟》中所写:“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每年七八月,是靳永芳最喜欢的季节,因为在这个季节,她可以在田野里享受精妙绝伦的“花儿”。不知不觉中,年仅十一二岁的靳永芳在长辈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好花儿令》《尕连手令》《黄花姐令》等许多“花儿”曲令及青海民间小调,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花儿”即兴填词技巧,为她后来的“花儿”演唱打下了基础。
有段时间,“花儿”一度成為她业余生活的重要乡土教材。她不仅在田野里割草时唱,也在放学路上轻声哼唱。她觉得这是她童年生活中最为有趣的调味品,带给她一种歌唱的乐趣。
说起唱“花儿”来,靳永芳的记忆是深刻的。那天,她放学回家,就打开电视,大声地跟着歌碟唱“花儿”,没承想遭到了父母严厉的批评。因为在土族人的习俗中,“花儿”是野曲,绝对不能在庄子里、家里唱,否则就犯了大忌。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是这个唱法。”
爱好“花儿”的靳永芳并没有放弃对“花儿”的执着追求。也正因为“花儿”,使靳永芳的童年生活五彩斑斓,听“花儿”、学“花儿”是她最最开心的事儿。每每走出村庄,到了田间地头,她就放开嗓子漫上几句“花儿”。这时候的她是自由、快乐的,她可以大胆地爬上山梁,面对大山和田野,放开歌喉尽情歌唱。歌儿诉说着一位爱好“花儿”的土族阿姑的心声,清脆嘹亮的曲令也深深陶醉了在田里干活的人们。
因为母亲的潜移默化,加上天生的声音条件,年幼的靳永芳“花儿”的天赋得以释放。有时候,在田间地头看着婶婶姐姐们拔草的情景,她就抚腮一曲:
“樱桃好吃着树难栽,树根里渗出个水来;心里有话着口难开,‘少年俩问候着你来。”
二
在彩虹的故乡长大的靳永芳,中学一毕业,就跟着父母打拼在“花儿”茶园里。在那里,靳永芳深深地体悟到,一首好的“花儿”,是深受大家喜爱的。
在“花儿”茶园里,靳永芳细心观察着,她隐隐觉得,“花儿”就像是流动在各民族人民心头的精神寄托,是堪比唐诗宋词的民间文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全新的认识,她开始疯狂地记录各种朗朗上口的“花儿”及青海民间小调。
为了实现“花儿”梦想,靳永芳拜“花儿”歌手尹万柏为师。在尹万柏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她系统地学习了很多“花儿”曲令,如“大眼睛令”“尕三姐令”“红花姐令”“尕阿姐令”“好心肠令”“老爷山令”等,这些都是河湟谷地乡亲们最喜欢的曲令。
也就是从这时起,她开始揣摩“花儿”其中的韵味和表现技巧,总觉得个人的唱法还有很大不足。在那段时间里,她潜心模仿尹万柏、张存秀、杨全旭等“花儿”歌手的唱法,一首首琢磨,一首首比较,直至觉得有点味道方才暗喜。
在此过程中,就像小麦在不动声色中拔节抽穗一样,靳永芳的演唱水平也在潜滋暗长。对此,她不曾感觉。
为了实现“花儿”梦想,靳永芳经历了很多坎坷和风雨,却也乐在其中。直到跟着尹万柏老师参加“互助丹麻花儿会”,她唱了一首直令,竟然引得台下掌声不断,这时,靳永芳才蓦然找到了自信。
在跟尹万柏老师学艺的日子里,靳永芳跟着老师一直忙碌奔波于青海各地的“花儿会”,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花儿”梦想。每年的“互助丹麻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等“花儿”盛会,皆有靳永芳的身影,高亢的“花儿”感动着省内外游客的心……
每次参加演唱,她都要提前一遍一遍地体味自己参赛歌曲的意蕴,仔细地揣摩歌曲应有的韵味和情绪,所以,但凡听过她演唱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靳永芳的“花儿”能将人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将人的思绪引入那广阔的山川田野,使人如同在蓝天白云下漫步,陶醉于淳朴的情味之中。
根有多深,樹就有多高;情有多深,歌就有多长。
随着演唱技巧的日趋娴熟,2017年以来,靳永芳参加了百姓大舞台、甘肃临夏双城艺术节、湟中区“花儿”新秀大赛、四川宜宾十二省民歌展演、第十七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南京镇江市第四届山歌会演、内蒙古第六届西部民歌展演等大型活动,皆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靳永芳对“花儿”的执着追求和忘我努力的结果,“花儿”已经深深融入她的生活。
每当参加省内外“花儿”演唱活动时,靳永芳都会感受到“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这样一个道理。在“花儿”这一艺术的园圃里,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她深切感悟到园丁对“花儿”的重要。
三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靳永芳和父母开的“花儿”茶园因为经济萧条而关门。为了生计,父母不远千里,带着两个孩子到格尔木市打工。每天在饭馆里忙碌的靳永芳,脑海里时常浮现出故乡亲切的画面。互助美丽的风景、质朴善良的村民、家里的热炕、妈妈的手擀面、掠过耳际的溪流声,甚至是村庄里的鸡鸣狗吠,这一切,感觉那么亲切。那时,身在格尔木市的她,一想到彩虹的故乡,总感觉到心头有些什么东西堵在胸口。
“我一天里想你时肝花疼,晚夕里想你着心疼。”千里之外的打工生涯,让靳永芳深刻地感觉到,“花儿”是连着故乡的,连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无论是旋律还是唱词,都是非常亲切的故乡容颜。那时,靳永芳心中就产生了一个梦想——用“花儿”或青海小调来抒发对彩虹故乡的热爱。
回到彩虹的故乡,靳永芳在青海省文化馆鲁占奎老师的引荐下,与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徐文君及作词家冶小磊先生相识。听了靳永芳想用“花儿”或青海民间小调来表达对彩虹故乡的挚爱的想法,两位音乐人专门为她量身定制了《赞互助》这首风靡河湟谷地的青海民间小调:
你要是问我是哪里的人,我把它唱来你细听。人留的子孙草留的根,土生儿土长互助人!互助的山呀互助的水,互助的人民情义真……十字的当街鼓楼是魂,四角上传来风铃声!酥油的糌粑酸奶儿纯,青稞儿美酒敬客人!民俗的文化土族的园,轮子秋转在白云间!善良的阿姑好客的汉,安召舞跳出一片天……
《赞互助》一问世,靳永芳就唱着它参演了互助县春节联欢晚会。这首小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下子火遍青海高原。《赞互助》质朴的歌词,淋漓尽致地将互助的风采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近年宣传互助的一张“金名片”。
“九曲的黄河十八道湾,湾套湾,三江源有我的家园;想唱的花儿有万千,随口儿漫,端唱个开放的今天。”在追梦路上,靳永芳用纯净清灵的嗓音演绎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她用纯真的心灵,赞美家乡,赞美生活;她用自己的演唱征服了关注喜爱“花儿”、喜爱青海小调的河湟群众。
“我这几年的成长离不开各种演出和赛事,我觉得每一次演出就像一次大考,我都会认真对待,总结经验……”就是凭借着这种敬业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靳永芳的现场演出一次比一次更好,在“花儿”演唱中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