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使用特征的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提升策略

2023-05-30 04:08许传明王文奎黄贝琪
广东园林 2023年1期

许传明 王文奎 黄贝琪

摘要: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体现了山水城市的特色。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居民使用特征及满意度分析,探讨了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优化提升策略。结果表明,福州市居民对休闲慢行系统的总体满意率为95.04%,且具有以下使用特征:山体绿道的人气最高;绿道在晚上和周末的使用频率最高;有65.14%的居民距离绿道在2 km以内;居民的停留时长在3 h内。最后基于以上情况,提出突出品牌特色、强化夜景、完善配套、链接成网、巧设观景设施等适用于以福州为代表的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优化提升策略。

关键词: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居民使用特征;优化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1-0059-06

收稿日期:2022-07-04

修回日期:2022-09-14

Abstract: Fuzhou recreational trail system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shui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 use b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the recreational trail system in Shan-shui City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Fuzhou residents with the recreational trail system is 95.04%. The mountain greenway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the use frequency of greenway is the highest at night and weekend. 65.14% of residents are within 2 km from greenway, and the residents stay time is mainly within 3 hours.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the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for the recreational trail system in Shan-shui City are proposed, such as highlighting brand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night scene, improving supporting facilities, linking into a network, and skillfully setting up the viewing facilities.

Key words:Shan-shui city; Recreational trai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use; Optimize and promote

休闲慢行系统是以慢行为活动方式,以休闲为目的,由城市中的绿道以及遍布街巷的步道等慢行休闲空间串联而成[1]。休闲慢行系统对于提高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增强居民幸福感,及促进居民健康、周边经济效益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3]。山水城市是指具有丰富的山水物质空间形态与中国精神文化内涵,由人工与自然、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理想人居环境[4~9],其丰富的山水和人文资源,具备了打造富有特色的休闲慢行系统的天然条件。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应该在保护山水、人文资源的前提下,整合城市范围内游憩、商业、休闲、健身、交通、生态廊道等功能与资源,涉及了生态格局保护、文化脉络传承、景观意境营造等多个方面。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从规划建设层面论述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如何昉[10]从城市资源整合的角度论述了融合山水城市理念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的实践;李毅等[11]通过梳理山水城市资源与绿色交通的关系,从特色山水慢行系统、适应山水生态格局等角度探讨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刘翠焕等[12]从生态、文化及意境3个层面,以洛阳古城为例,探讨了山水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李方正等[13]从山水资源及特色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冷水江市休闲慢道的规划建设。此外,也有学者从居民使用特征及满意度调查来反馈慢行系统的规划并提出优化建议[14~15]。本研究以突出山水城市特色为目标,以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为对象,从居民使用特征分析的视角,研究以福州为代表的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及优化提升的策略,也为类似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福州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中心城区就有58座山体,同时闽江穿城而过,城内河网纵横,又拥有诸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其山水空间格局曾被吴良镛院士称赞为“东方城市设计的典范”。经过近10年的规划与建设,福州市已初步形成了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绿道系统,也被称为福州“绿岛链”系统[16](图1)。另外,福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城市更新中形成了大量的街巷步道,这也是福州重要的兼具休闲和通勤功能的慢行系统组成部分。其中,山体绿道依托城内外的山体,与周边水系、公园、居住区等相连接,形成了可登高揽胜、尽享城市山林之乐的山地休闲步行空间,以“福道”为代表的山体绿道已经成为福州的城市名片;滨水绿道沿着闽江、乌龙江两岸及城区百余条内河进行建设,是福州“绿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体、滨水绿道是福州休闲慢行系统的骨架,承担着休闲、游憩、健身、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凸显了福州城市的山水空间格局。而路侧绿道、街巷绿道是伴随着城市路网建设、城市更新和名城保护而形成的步道类型,作为休闲慢行系统的分支,起到了通勤、休閑和展现古城特色的多重作用,是慢行系统的有力补充,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山体绿道、滨水绿道、路侧绿道与街巷步道一起构成了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图2)。

2  研究方法与信度检验

2.1 研究方法

为了解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居民使用特征情况,于2021年7月对福州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使用者属性、行为特征以及满意度评价3部分。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3 735份,有效问卷3 700份,通过线上填写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之后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描述性统计、满意度分析、行为特征分析。在满意度评价中,分为总体满意度及配套设施满意度,采用李克特5度量表,对各项满意度进行了均值排序。

2.2 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调查问卷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将问卷中的量表题项在SPSS 25中进行信度检验。科莱福德提出,一致性系数即克隆巴赫α值<0.35为低信度,0.35<α<0.7为中信度,而α>0.7为较高信度。由分析得到本次问卷中的α=0.973>0.7,说明问卷设置合理,具有较高的信度[17~18]。

3  结果分析

3.1 受访人群属性

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数量大,受访人群也分布广泛。在年龄方面, 18~45岁的人群占比68.20%,45~60岁的人群占比27.30%,6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为4.50%。由于18岁以下人群以在校中小学生为主,参与度低,样本量很少,故不统计在内。在性别方面,女性、男性人数分别占比56.56%和43.35%。在学历方面,本科/大专占比为77.48%,硕博士占比8.49%。职业构成主要是公职人员、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分别占比50.52%、22.03%、12.72%。受访人群基本涵盖了休闲慢行系统使用者的主要年龄段、性别、学历、职业等,说明本研究数据具有代表性。

3.2 满意度分析

居民对于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总体满意度较高,满意率为95.04%,非常满意率为67.01%,满意度一般的占比为4.50%,不满意的仅占0.46%。将总体满意度与活动时段、使用频率、距离远近进行交叉分析(圖3~5),结果显示:晚上(19点以后)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傍晚,下午的满意度最低;在距离越近、使用频率越高的情况下,居民的满意度也越高。在配套设施满意度调查中(表1),与山水特色相关的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和安全便捷性的满意度较高;体育健身设施、基础配套、文化休闲设施的满意度较低,表明未来要注重提升休闲慢行系统沿线的体育健身设施、基础设施与文化休闲设施的服务水平,以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

3.3 使用特征分析

3.3.1 使用偏好分析

在使用偏好调查中,山体绿道、街巷步道排在了前两名,占比分别为54.43%、25.01%;其次为滨水绿道,占比17.05%;而路侧绿道仅占3.51%。作为福州休闲慢行系统中的“绿道(步道)品牌”,山体绿道因便于揽城观景、空气清新、视野佳而受到了福州老百姓的喜爱。街巷步道如上下杭、三坊七巷、烟台山等历史街巷步道,是最具福州历史底蕴与地方特色的慢行空间,融休闲、旅游、商业、文化、生活于一体,也具有较高人气。而滨水绿道作为串联城市公园、山体、城市路网等重要空间节点的纽带,伴水而行,除了承担居民休闲、锻炼的功能外,也与路侧绿道共同起到了通勤作用,本应较受欢迎,但滨水绿道整体上人气并没有前两者高。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有些滨水绿道所在的内河水质差,景观视野不佳;还有些绿道受到了建筑、桥梁的阻碍,行人需要进行下穿或从桥面通过。这些使得滨水绿道的使用体验感不如前两者。路侧绿道更多的是满足通勤的需要,在安静度、安全性、休憩性上均不如前几种类型,因而人气较低。在最常用的绿道(步道)统计中(图6),三坊七巷步道、福山郊野绿道、西湖-左海绿道、金牛山福道、金鸡山绿道排在前5名。这与绿道本身的建设、区位、宣传等因素都有关系:三坊七巷步道、福山郊野绿道、金牛山福道等绿道(步道),因媒体宣传度高,本身建设、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自然成为高人气的绿道;而西湖-左海绿道处于市中心,人流量大,区位优势明显,也积聚了大量的人流。

将4种类型的绿道(步道)与年龄、停留时长、使用频率进行交叉分析(图7~9),可知:山体绿道是全龄段都喜爱的类型,滨水、路侧绿道是60岁以上人群较喜爱的类型,而街巷步道最受18~45岁的人群喜爱;居民在山体绿道停留时间最长;街巷步道的使用频率最高。

3.3.2 使用时段分析

从使用时段的统计结果来看(图10),在傍晚与晚上游览的人数占比较高。使用时段还因使用者年龄、职业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图11~12)。一天之中,清晨与上午的主要使用人群为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而傍晚与晚上主要为6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自由职业者、企业员工、公职人员更倾向于晚上游览,学生群体更喜欢傍晚游览,离退休人员、个体经营者更喜欢清晨、上午游览。

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数为1 700~1 980 h,7—8月的平均气温达到33~37℃,常出现热岛效应,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因此居民更愿意晚上前往绿道(步道)活动。居民对休闲慢行系统的使用时段还与其作息密切相关,企业员工、公职人员等人群一般下班之后才有时间休闲、游览,而离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使用时间较为灵活。除此以外,考虑到晚上出行不便及安全性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在该时段前往休闲慢行系统游览的意愿较低。

3.3.3 使用频率分析

休闲慢行系统的使用频率主要集中于“周末经常去”“一个月一两次”2种情况,占比分别为36.09%、28.62%,“几乎每天都去”的情况占20.00%,“遇到小长假才会去”的占13.31%,“几乎完全不去”的占1.98%。将使用频率与年龄、距离远近、职业进行交叉分析(图13~15),可知:18~60岁人群的使用频率更倾向于“周末经常去”及“一个月一两次”,而60岁以上人群的使用频率更高,“每天都去”的占比高达38.69%;距离休闲慢行系统越近,使用频率越高;离退休人员、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去休闲慢行系统的频率较高,企业员工、公职人员的使用频率略低,学生群体的使用频率最低。在使用人群中,老年群体因具有更多的时间,且对休闲、锻炼的需求较多,所以使用频率较高;而中青年群体平时忙于工作、学习,因而使用频率较低。

3.3.4 可达性分析

使用者与休闲慢行系统的距离大部分在2 km以内,其中距离1 km以内的使用者人数占比为38.02%,1~2 km的占比为27.12%。依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在5分钟生活圈范围,步行距离为300 m[19]。按此标准估算,在步行的情况下,1 km大约需要15 min,2 km大约需要30 min。鉴于在2 km范围内居民前往休闲慢行系统的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表明约七成居民从家到休闲慢行系统大约半小时,约四成居民只需15 min。这从侧面说明了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实现了较好的覆盖,但仍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3.3.5 停留时长分析

居民在休闲慢行系统的停留时长在3 h内,年龄越小,停留时长越短(图16)。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停留时长,相对而言,距离越近,停留时长越短(图17)。在居民使用频率与停留时长的交叉分析中(图18)可知,停留时长为30 min~1 h的居民的使用频率多集中于“周末经常去”及“一个月一两次”,停留时长为1~3 h的居民的使用频率多集中于“小长假才去”这种情况,说明使用频率越低,停留时长有上升的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使用人群在休闲慢行系统的停留时长与到达的难易程度及年龄有关:距离较远、使用频率较低的人群的停留时间会有所增加;而对于年纪较大的居民,行动稍显不便,对于休闲、散步、锻炼的需求较大,会停留更长的时间。

4 福州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建设提升策略

山水城市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慢行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支撑,而居民使用特征及满意度情况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休闲慢行系统,更好地彰显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特色和服务功能。根据居民使用特征的分析,福州山体绿道、街巷步道受到广大居民喜爱,宜进一步强化特色,提高服务功能,打造当地品牌;同时针对各类型慢行系统,在基础配套、使用频率、可达性、停留性、文化氛围等提升需求较高的方面,围绕着山水城市的特点,提出如下的提升策略。

4.1 打造休闲慢行品牌,突出类型特色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包含了山、河、湖、海、巷等空间肌理。结合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理论、自然生态本底特点与居民使用特征,宜进行分类营造。对于人气较高的山体绿道、街巷步道,需要进一步完善,打造休闲慢行品牌;对于人气较低的滨水绿道、路侧绿道,宜根据使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提升策略(表2)。

4.2 加强夜景打造及安全防护

福州居民喜欢于傍晚与晚上前往绿道(步道)游览,因此,夜景的打造、夜间安全防护、夜间人群使用需求是休闲慢行系统规划、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在安全防护方面,可在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的前提下加强安全防护知识的宣传,来提高休闲慢行系统沿线的安全性。在夜景的打造方面,可考虑打造夜景灯光、增设艺术投影装置等方式来营造场所氛围。同时,由于夜间使用人数较多,可考虑引入“夜市经济”与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该时段中青年人群的使用需求,体现休闲慢行系统公共空间的综合价值与效益。

4.3 完善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

结合居民使用特征分析、配套设施满意度评价结果可得,要进一步增设与优化体育健身、基础配套、文化休闲等设施,来提高休闲慢行系统的品质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满意度。此外,还应发挥沿线休闲、文化、美学、旅游、商业等价值,注重休闲慢行系统政策法规的完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等 [20~21]。

4.4 多措并举提高使用频率

鉴于居民对休闲慢行系统的使用频率具有“周末聚集、老龄”的特点,后续应在适老化设施引入、无障碍通行、安全防护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休闲慢行系统。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在休闲慢行系统沿线的活动组织,倡导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绿色生活方式,从而使更多市民加入到休闲慢行系统的使用中来,提高其使用频率。

4.5 连接成网提升可达性

依据休闲慢行系统可达性分析,福州市休閑慢行系统需进一步加强山体、滨水、路侧绿道及街巷步道的连通,并与城市交通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提升出行可达性,达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的成效。同时还应该依托福州水系众多且易成网的特点,有效地串联山林、公园、文化遗址、历史街区、城市空间等节点[22],使休闲慢行系统与软件园、居住区、商业区等生产、生活空间相互融合与渗透,形成城市、公园、绿道为一体的、多类型的、具有丰富体验的山水城市慢行网络。

4.6 增设停留场所,营造文化氛围

对人们在休闲慢行系统停留时长的分析表明,福州市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还需要在停留性、空间吸引力、体验感等方面加以提升。因此,要结合沿线的景点、广场、服务点等,通过景观IP、互动装置、网红打卡点、智慧屏幕等设置,增加休闲慢行系统的空间吸引力与停留性。休闲慢行系统作为线性的开敞空间,是当地文化宣传与展示的重要窗口,可通过宣传栏、文化符号、艺术小品、书法、绘画、色彩、材质等元素共同营造“闽都”文化氛围。此外,因为老年群体在休闲慢行系统中停留时间较长,所以绿道(步道)的建设还需考虑对该群体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休闲服务。

4.7 巧设观景设施,领略山水格局

慢行提供了一种最为直接、深入和沉浸的观景方式,人们通过看山、望水,感受山水城市的特点。这就更需要在慢行步道的空间布局上巧设观景设施,而设置的观景视点也成为了山水之间的景点和焦点。山体绿道之上,所观之景随着绿道高程及道路转弯的变化而“步移景异”,高旷之处,可登临望远,一览城市全貌;滨水绿道之中,江、河、湖、溪、塘、涧等,水情各异、尺度有别,均当结合岸线的形态,多营造临水可行、可停、可聚、可憩的各样空间;街巷步道和路侧绿道,也当结合可赏山水之佳处,特意设置观景空间,从而让游人和市民在慢行之中即可领略山水城市的空间格局与意境。

致谢:衷心感谢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研究中心许乃星高级工程师、黄晴工程师、丁聪工程师对本研究提供的帮助!

注:图1底图来自福州市福道网总体规划;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周茜. 城市滨水空间休闲慢行系统设计研究[D]. 深圳:深圳大学,2016.

[2] MICHELLEHAVICH. Experts: Solid Benefits and Even Some ROI Result from Greenway and Trail Projects[EB/OL].(2022-01-18)[2022-07-04]. http:// www.proquest.com/docview/2620957811?accountid=44158.

[3] MICHELLEHAVICH. Trails, Greenways and Parks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oost Economic Activity and Help Residents Live Healthier Lives[EB/OL].(2021-11-15)[2022-07-04]. 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2597510042?accountid=44158.

[4]王博娅,刘志成.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J]. 工业建筑,2018,48(1):1-6.

[5]王梦璐. 基于“山·水·城”一体化视角下的莱阳山水体系规划控制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6.

[6]樊天星. 将宣城市建设成为山水城市──谈宣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特色[J]. 安徽建筑,2000(6):29-30.

[7]吴良镛. “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为山水城市讨论会写[J]. 建筑学报,1993(6):4-8.

[8]吴人韦,付喜娥. “山水城市”的渊源及意义探究[J].中国园林,2009,25(6):39-44.

[9]傅凡,李红,赵彩君. 从山水城市到公园城市——中国城市发展之路[J]. 中国园林,2020,36(4):12-15.

[10]何昉. 传承“山水城市”理念的珠三角绿道实践——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J]. 广东园林,2011,33(6):11-12.

[11]李毅,邱永涵,税常峰. 山水城市建设导向下的简州新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策略[J]. 规划师,2020,36(24):64-70.

[12]刘翠焕,黄淑娟,李先富. 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与实例[J]. 城乡建设,2017(4):32-33.

[13] 李方正,张云路,李雄. 基于山水资源保护的城市休闲慢道系统构建方法探讨——以冷水江市休闲慢道规划为例[J]. 中国园林,2014,30(8):51-54.

[14]董乐.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历史文化型绿道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J]. 北京规划建设,2020(5):115-118.

[15]卢璨,肖铭. 适应使用者特征的厦门市集美区城市绿道概念规划[J]. 广东园林,2020,42(6):52-57.

[16]王文奎. 山水城市绿道网建设的探索——福州市城市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 福建建設科技,2017(2):39-43.

[17]高禹诗,周波,杨洁.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田园型绿道使用后评价——以成都锦江198LOHAS绿道为例[J]. 中国园林,2018,34(2):116-121.

[18]卢飞红,尹海伟,孔繁花. 城市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 中国园林,2015,31(9):50-54.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0] PINNA F,SAIU V. Greenways as Integrated Systems: A Proposal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Guidelines Based on Case Studies Evaluation[J]. Sustainability,2021,13(20):1-17.

[21]孙睿霖,王成,张昶,等. 斯洛文尼亚国家慢行绿道网络建设与实践[J]. 中国城市林业,2017,15(5):50-54.

[22]何昉. 中国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