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上海日涉园平面复原与园林特征研究

2023-05-30 10:48赖智慧覃露仪徐瑾
广东园林 2023年1期
关键词:上海

赖智慧 覃露仪 徐瑾

摘要:明代名匠佳园荟萃江南,上海私家园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涉园由张南阳参与造园,作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原价值。通过对日涉园方志、园记、园诗和园图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梳理了园林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园址范围,得出主景旷达、次景幽邃的园林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导复原了平面图;并对其造园要素展开研究,且就叠山艺术与张南阳建造的另两座园林豫园、弇山园相比较,归纳出日涉园具有山石巍峨奇巧、水体聚散有致、花木野趣自然三方面的园林特征。

关键词:日涉园;复原分析;明代私家园林;张南阳;上海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1-0031-06

收稿日期:2022-06-17

Abstract: Excellent gardens and famous craftsmen in the Ming Dynasty gathere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private gardens in Shanghai had also mushroomed. Rishe Garden, which was built by Zhang Nanyang, as one of the three famous gardens in Shanghai in the Ming Dynasty,  has high restoration valu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ocal chronicles, garden records, poems and maps of Rishe Garde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garden is sorted out, the scope of the site is determined,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garden space with the broad main scenery and the deep secondary scenery is summarized, and the restoration plan is further deduced and improved. The paper also studies garden elements of Rishe Garden, and compares the art of stacking mountains with the other two gardens built by Zhang Nanyang, namely Yu Garden and Yanshan Garden. Based on the above, it is concluded that Rishe Garden has three main features: the originality of mountains and rocks, the convergence and separation of water bodies, and the wild and natural beauty of flowers and trees.

Key words: Rishe Garden; Restoration analysis; Private garden of the Ming Dynasty; Zhang Nanyang; Shanghai

明代江南經济富庶,官商云集,私家园林进入造园的鼎盛时期。上海的私家园林也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文人墨客间更是掀起了一阵造园风潮。日涉园是太仆寺少卿陈所蕴建造的园林,凝聚了晚明杰出造园家张南阳①及其继任者曹谅两代匠人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的精髓,后又由顾山师增添扩建。日涉园建成后名声大噪,与当时的露香园、豫园并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现如今,这一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园林已湮没于世。

日涉园在晚明上海私家园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上海官宦云集,“大隐隐于市”的观念深植于沉浮官场的文人心中,宅园作为仕宦的避风港,不仅具备传统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特征,而且融入了主人的审美造诣和心境追求。另一方面,日涉园作为张南阳投入了大量心血的收官遗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鲜明的叠石风格,正如《上海县志》[1]中的评价“(日涉园)水石之胜,为一邑冠”。

关于日涉园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杨嘉祐[2]对“日涉园十景”的园林要素的概述,但未涉及空间推导和造园艺术分析。另有周向频[3]对明代上海三大名园进行纵向比较,得出晚明上海园林的风格特征。尽管文中对日涉园的空间布局有一定的分析,但未通过图集、诗句等其他材料佐证,其平面图与园主陈所蕴请画家绘制的《日涉园景图》存在矛盾之处。此外,还有学者从书隐楼(前身为日涉园内殿春轩)的角度梳理其与日涉园的相互关系[4~5]。本文拟基于日涉园方志、园记、园诗和园图等历史图文资料,对日涉园空间进行推导、平面复原,并对其园林营造艺术进行分析,以期为明代上海私家园林研究和张南阳叠山风格凝练提供重要的案例参考。

1 历史沿革

陈所蕴(1543—1626年),明代上海人,仕至南京太仆寺少卿。陈所蕴购进近邻家约二十亩土地营建私家园林。宅园由张南阳设计督造,后其亡故,又由曹谅续督造,“盖始于张而成于曹,非一手一足之力也”[6]。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宅园建成后,其友李绍文①和诗云:“为圃与为农,岂是公卿事;园林最近家,不妨日一至。”陈所蕴取友人诗中“不妨日一至”之意,将宅园命名为“日涉园”[2]。尔后,陈所蕴又请当代名画家们对园中三十六景绘制景图,每景有陈所蕴题咏及李绍文和诗,后将图景编汇成册,合称《日涉园三十六景图》。

陈所蕴亡故后,其宅园由陆深②的后代陆明允所购。陆明允改设园门为东,其子陆起凤修葺园景,增建建筑,虽与陈所蕴时期的造园空间整体变化不大,但建筑布局、造园审美已大不相同。其裔孙陆秉笏将园内建筑“殿春轩”修葺改为“传经书屋”,后陆秉笏之子陆锡熊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传经书屋”又改名为“淞南小隐”,而后再度改名为“书隐楼”,成为清代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7]。

“明末归陆起凤,世守二百余年,后废”[6]。陆氏一族守护日涉园200多年,清朝后期才逐渐荒废。日涉园土地被分批改建为民居,仅书隐楼在内的部分旧址为郭万丰船号买下。现如今,日涉园仅剩多番修缮后的书隐楼,昔日园林早已不复存在。

2 研究方法

明清造园盛行在园林建成后撰写园记,题咏园诗,绘制园图,以作纪念。园记长于描述,用以介绍园林的布局;园诗长于抒情,用以阐发园林的意蕴;园图长于再现,用以描绘园林的面貌,三者可以展示园林的各个方面[8]。尽管日涉园已不复存在,但部分图文资料尚流传于世。其中,陈所蕴时期是日涉园最负盛名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涉园现存资料最完整的阶段(表1)。因此,选用《日涉园景图》(图1)成图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即日涉园建成后的第20年作为复原时间点。

本次复原根据陈所蕴所撰《日涉园记》《日涉园记略》中的游览路线,推导出平面空间结构关系,再通过《日涉园景图》加以印证,以修订完善复原平面图。此外,陆氏在明代崇祯年间修葺园子后同样撰写过记略[9],通过该游记进行反向推理,进一步印证复原平面图的合理性,并对其山石、水体、花木进行造园分析。基于日涉园的主要造园要素为山石,且匠师又为一代泰斗,因而在叠山艺术上与张南阳参与建造的另两所园林——弇山园、豫园相比较,以挖掘日涉园的独到之处。

3 园址推导与面积换算

3.1 园址推导

清代嘉庆年间的《上海县志》[7]记载:“陈所蕴宅在县治东南梅家街,……日涉园,所蕴别业也。与居第临街相对,中有竹素堂,……后归陆明允,改门东向,在水仙宫后。”由此可推出,陈所蕴宅位于上海县城东部南梅家街,日涉园选址与陈所蕴宅临街相对,其前为水仙宫。在光绪年间地图(图2)中竹素堂街是以日涉园内主堂竹素堂而得名,因此可以得出日涉園是以竹素堂为西界,巡道街为东界,东梅家街为北界,水仙宫前天灯街为南界。而现今位于上海市天灯弄(原明代竹素堂街)77号的书隐楼,为日涉园殿春轩的遗迹,也可作为验证场地位置范围的重要依据。

3.2 面积换算

清代地图以“里”为计量单位,一里约为576 m。根据推断的日涉园范围,依照地图原有的比例尺,借助CAD面积计算功能,最终得出日涉园的面积约为13 635.99 m2。此外,园记中明确记载:“陈子雅号泉石,……有废圃一区,度可二十亩而羡。”可知日涉园面积超过二十亩。明代一亩约为640.54 m2,由此推算日涉园总面积约为12 810.8 m2。

可以看出,原文记载的面积与基地测量面积出入不大,亦可印证日涉园范围的准确性。

4 空间布局梳理

结合陈所蕴宅的位置,可知日涉园入口在西面。根据《日涉园》(图1-a)可看出,日涉园的整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水池中央为巨石假山。结合《日涉园记》中的“竹素堂三面环流”,可以推测画面右上角建筑为竹素堂,而园记中记载竹素堂位于北面,因此可以确定右上角方位为北,左下角方位为南。建筑群分布在南北两侧,西侧有游廊相连。结合该图的空间布局和游记的浏览路线,将园区以水面为中心划分为西部区域、南部区域和北部区域(图3)。

4.1 西部区布局

西部入口欲扬先抑,引人入胜。根据《日涉园记》记载:“入门,榆柳夹道,远山峰突出墙头,缥缈飞动。双扉南启,尔雅堂在焉。”入园门,有一面墙作为障景,使得山峰只能漏出一角,须要经过尔雅堂才能看到其全貌。

4.2 南部区布局

南部以大水面和突兀奇峰为主。“由堂之东折,而北度飞云桥,为竹素堂”,出尔雅堂之后往东北方向,跨过飞云桥,到达园内中心建筑竹素堂。根据园记中的游览路线,可推导竹素堂东侧为削草堂,其三面环流,南面为大水面,“横纵三十寻①”,池中“垒太湖石为山,山在水中央……名曰‘过云”,可知水中有太湖石垒山成岛,入门所见的“远山峰”即为过云峰。“山上层楼隐约掩映,悬絙树间,颜曰‘来鹤……下为浴凫池馆。”山上有来鹤楼,水边有浴凫池馆,为岛中重要建筑。

“(来鹤楼)前有土冈,横亘可百武,飞虹跨其上,名曰‘偃虹。度‘偃虹而登冈,冈上俱植梅……曰‘香雪岭。冈下临水……曰‘蒸霞径。西有明月亭、啼莺堂、春草轩。”跨过偃虹桥到了水面南部的香雪岭,其为土冈,种植大片梅花,自西走为临水小径蒸霞径。在香雪岭的西部有一小建筑群,分别为明月亭、蹄莺堂和春草轩,结合《日涉园》可以看到该建筑群的布局。

“遵冈而东,复折而北,由白云洞穿浴凫池馆,拾级登过云峰,复缘级而下。出桃花洞,度漾月桥,……”从南部折回岛中,假山下有白云洞、桃花洞作为通道,且经过浴凫池馆、过云峰后从漾月桥出岛。浴凫池馆的具体位置在游记中无法体现,根据《漾月桥》(图1-c)和《偃虹桥》(图1-d),结合两者位置,在漾月桥上由西向东看可见浴凫池馆,而偃虹桥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看无法看见,因此推测出浴凫池馆位于岛中西南位置。

4.3 北部区布局

大水面北部布局以山岗和环溪为主。“出桃花洞,度漾月桥,逗东皋亭,北沿步屧廊,修禊亭枕其右。”过漾月桥可见东皋亭,结合《漾月桥》可知东皋亭位于桥之西面,为临水建筑。北上为步屧廊,其右侧为修禊亭,是“竹素堂之东偏亭,在水上,可以祓禊。”由于园记引用王羲之于兰亭与友人宴集的典故,推测修禊亭周边环水,且水面不大。从修禊亭往东走,“入一白板扉,是为知希堂”,推测知希堂为围合的庭院结构。“堂之后折而北,濯烟阁在焉。……阁下为问字馆。”由知希堂后折而北,可以看到濯烟阁,下为问字馆。“磴道逶迤,拾之即可登阁。”馆前叠石为山,通过山石掇成的云梯可登阁。濯烟阁位于园中的东北角落,可眺望墙外,是园内最高建筑和最佳观景点之一。

“由阁道西出,是为翠云屏。……南对竹素堂,北向殿春轩。”从濯烟阁的西边而出为翠云屏,其南面对竹素堂,北面对着殿春轩。由园记中“绕殿春轩而出,其后长廊临水”“隔岸桃柳杂植”推测,殿春轩可以隔岸赏景,与长廊皆临水,而其相邻水系推测应与园中水系相贯通成为一个整体。“廊穷而一小室见……所谓小有洞天也。”殿春轩后有长廊相连接着小有洞天,庭前堆英德石为山。往东为万笏山房,前有武康产的假山,周围种植芍药与牡丹。至此,《日涉园记》的游览路线结束。

5 平面复原和园林营造特色分析

根据空间布局梳理,结合了图景与陆氏撰写的记略进一步印证,可得出日涉园空间结构图(图4)。通过游记和图景提炼出建筑类型、形制与尺寸、空间连接关系、竖向高差的处理、山水地形的变化,同时增补包括山石、植物等细节,在尊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最终得到平面图(图5)。

5.1 布局特点

根据空间结构和平面构成,日涉园可细分为4个区域:1)以尔雅堂为主体的入口空间,通过临水长廊将视线阻隔;2)以竹素堂和过云峰为主体的山石小岛,以迂回的路线和游憩建筑为主要构成;3)以山岗为核心的南部赏花区域,其北部蜿蜒临水,南部平冈密林,西部建筑、竹林环绕,是园中幽静深远的场所;4)以万笏山房为主体的北部山麓區域,由大量奇峰异石和植物营造山麓空间。

日涉园的格局是以大水面为中心,竹素堂与过云峰一带的山池景区为全园焦点,其他区域围绕水岸展开。总体空间主次分明,主景旷达而次景幽深,全园旷奥有致。

5.2 园林特征

基于《日涉园记》和《日涉园景图》及题诗,结合笔者绘制的平面复原图,对日涉园的造园要素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5.2.1山石巍峨奇巧

张南阳在日涉园建造之前,同期参与了上海潘允端的豫园和太仓王世贞的弇山园的建造,“维时吴中潘方伯以豫园胜,太仓王司寇以弇园胜,百里相望,为东南名园冠,则皆出山人之手”①。豫园内享誉天下的迭山珍品黄石大假山,和弇山园中被称为“三弇”的3座大型假山,在晚明江南私家园林叠山置石营造特色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日涉园作为张南阳的收官作品,其叠山艺术既秉持其一贯风格,又有自我超越的所在。在此结合张南阳建造的弇山园、豫园中的假山进行对比,重点探讨日涉园的山石特征,以三园叠山的共性和个性,来探析张南阳的叠山风格。

1)共性

一是石峰为主,气势磅礴。日涉园中过云峰为全园最高的一座假山,且处于园内视觉中心,从入门起便可见“远山峰突出墙头”;到达竹素堂后视野开阔,山石巍峨耸立,被堆置于水面小岛中,山水相映。《日涉园景图》中和诗写道:“但得一奇峰,园林便生色。况乃高出允,空翠向人滴。”结合《过云峰》(图1-h),可见其假山的高耸气魄。再看东北部的万笏山房,从《万笏山房》(图1-g)可以看出,山石多为竖峰石,在竖向上运用夸张的处理达到巍峨震撼的效果。

豫园中的主景黄石大假山全山皆由黄石迭成,同样是峰峦相间,错落有致[10]。清末著名思想家王韬评价:“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即豫园)胜观。”弇山园共有3座假山,其中中、西弇山为张南阳手笔。两山的叠山风格相近,多石少土,用石质感巧丽,多竖石峰 [11]。

二是穿洞攀峰,游线迂回。进入日涉园主体过云峰中,从《桃花洞》(图1-j)中看出,桃花洞中石形怪异、石体挺拔,同时溶洞贯通,颇有山石中“皱、瘦、漏、透”之美;《偃虹桥》中北部假山描绘的同样是桃花洞,亦可看出其变化多势、玲珑透空的石形。洞口和磴道间的蜿蜒错落,让局促的空间产生迂回的游径。置身于过云峰往上攀爬,路径设计迂回曲折,壁洞灵活穿通,山径盘旋可登。

尽管豫园黄石大假山体积不大,但其立面高差极为丰富,不仅可远观,还可游赏其中。“从麓而上,盘旋二三百步,陟其颠”[12],“高下纡回,为冈、为岭、为涧、为洞、为壑、为梁、为滩,不可悉记,各极其趣”[13],可见假山内部游线之长。由假山主体磴道盘曲而上,在方寸之地却通过迂回与山石间的穿梭,达到各个维度的丰富变化,具有很强的游赏性。弇山园中的中弇山承续了早期“壶中天地”的造园与叠山意象,山虽小,却有复杂的转折,山中多山洞、峡谷、石梁等奇峻的景象。

三是巧设眺台,借景园外。明代江南园林多为城市山林,园地面积十分有限,设计者为了扩展有限之界,通过高台眺望园外之景,使园景在视线上得以延伸。张南阳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山石与建筑相结合,堆叠出奇趣的眺望空间,该空间既为景观,也可观景。如日涉园中的濯烟阁前用太湖石垒为磴道,中间一峰石亭亭径直,甚至高出了周围的树梢,“群小峰附之,若拱若揖”,如众星拱月一般;而沿着磴道蜿蜒曲折,最高点即可观望园外风光,使得建筑与石壁意趣相得、巧妙结合。此外,日涉园还在过云峰的山巅处设置远眺场所来鹤楼。弇山园中也有相似的手法,远望西弇山巅的缥缈楼为全园制高点,“自此遂陟缥缈楼,取少陵‘城头径仄,独立飞楼语”[14],登楼可俯瞰全园风光,远眺则可看到园墙外的市井景色。豫园假山的山麓处有一挹秀亭,意为登此亭可挹豫园的秀丽景色;山巅处有望江亭,在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12]。

2)日涉园叠山个性

一是山石类型繁多。园主陈所蕴“好泉石,盖自天性,后先所裒太湖、英德、武康诸奇石以万计而善善”[6]。这种奇巧峰石的追求体现在日涉园大部分假山上,如小有洞天庭前垒英德石为山,百来块置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见着惊为谓不从人间来,啧啧叹赏”,可见其巧夺天工之妙。而万笏山房中“所置石皆武康产,间以锦川斧劈,不杂一他石。”武康石有肃穆、雍华之气魄,锦川石、斧劈石则昂昂轩举,雄伟屹立[6],三者搭配将万笏山房衬出如“万国千官拥笏”之势。这与豫园、弇山园中石材相对一致的特征差异显著。

二是山石野趣天然。日涉园为张南阳生平参与的最后一座园林,其过世后由曹谅接手打理。在叠山风格上,日涉园既表现出张南阳一贯的追求奇峰怪石、气势伟丽的鲜明风格,又不乏局部与山林土石融为一体的天然风格。后者在豫园和弇山园中不曾出现,因而推断后者极大可能为曹谅的手笔。如对小有洞天中余石的利用,“山既成,余石当累累不忍弃去,则徒置西庑之隙地,随意点缀,疏疏莽莽,不减云林道人一幅小景,亦奇观也”;从《蒸霞径》(图1-i)亦可看出草坡散置碎石的手法。设计者基于“因地制宜”与“因材制用 ”两个原则来解决余石,将其随意点缀在路隙中,也不失云林野趣之美[15]。

弇山园的东弇为一名吴姓匠师负责,土山以岭、冈形态居多,风格趋向后期张南垣提倡的“平岗小阪,陵阜陂陀”,仿佛大山之麓,有不尽之意[16]。豫园则完全由张南阳营建,其叠石风格也始终贯穿。

5.2.2水体聚散有致

聚散有致、蜿蜒曲折的水体空间也是日涉园鲜明的风格。园内水系源头已无法考究,根据前章的推导,判断其水体为从西北至东部流动。从园中的主要建筑竹素堂南望,“一巨浸,纵可三十寻,横亦如之”,开阔的湖面与过云峰的体量相互呼应,让山峰更加雄伟,湖面更加宽广,尽显碧波浩渺、波澜壮阔之气势。再到修禊亭,视线收缩,空间由开阔转为半开放,水面缩为小流,围绕亭子蜿蜒逶迤。园主与友人在涧边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翠云屏前为夜舒池,水面再次扩大,麓上的牡丹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中显得柔秀宁静。日涉园水体总体南聚北散,水面大小有别又彼此连通。开阔的水面、幽静的水潭、狭长的水涧等不同类型水体的巧妙融合,使日涉园在视觉空间上得以延展。飞云、偃虹和漾月3座跨水梁桥,不仅打破了宽广水面均质的单一视觉体验,让视线收缩聚焦;也增加了水面的延伸感,以遮掩的水线暗示无穷无尽,取之不竭;还给游园者提供了近水驻足观赏的场所。

5.2.3花木野趣自然

除了借花木抒发情志,上海园林对花木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也尤为重视[17]。在此艺术审美下,日涉园的植物配置追求野趣自然,种植方式多样。如知希堂孤植的百年古榆和古桧为唐氏废圃所存,浓浓树荫蔽日,使知希堂静谧幽深。又有入门时榆柳夹道,枝叶下垂飘渺,如幕帘般为远处突出墙头的过云峰聚焦,有引人入胜之感。还有以片植渲染景象的整体氛围。如尔雅堂后橙柑杂植,春天芬芳馥郁,秋天硕果累累,充满生活气息;香雪岭山岗种植各种梅花,花开时如白雪飞舞,香溢满园;蒸霞径种植桃树数百株,“照山疑似火,映水总成霞”; 濯烟阁前吹拂万柳,正如“濯濯烟条拂地垂”(唐 ·张旭《柳》),文人墨客在此饮酒对诗,颇有意气风流之势;殿春轩南面种植牡丹数百株,“皆洛阳奇种,三吴名园所未有”,北面隔岸桃柳杂植,修竹数千竿;万笏山房后的山麓种植芍药数百棵,花时直欲与牡丹争胜,不分上下。通过群植牡丹、桃树、芍药等植物,营造出万花齐放、活泼艳丽的生机景象。日涉园的植物与山水、建筑和谐相融,相辅相成,既有生机活泼的氛围,又有温婉静谧的意境,让市井园林宛如世外桃源般具有山林野趣。

6  结语

作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日涉园在园林艺术上的造诣不亚于现存的上海历史名园,具有很高的园林复原价值;且作为张南阳的收官之作,其山石设计之巧妙亦为晚明江南园林之典范。

文章基于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园记、诗文、方志、图册等为基础,通过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再现园林布局,完成了对明代上海日涉园的园址分析、空间布局推敲、平面图复原以及园林营造特色的分析。但研究仍有一定局限,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日涉园湮没较早,遗址已无法考察;二是历史资料不完整,如《日涉园图景》大部分散佚;三是园记有一定的主观性,园林要素在尺寸推导、景点位置中存在误差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收集新的研究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注:图1来自参考文献[2];图2改绘底图为清代光绪年间上海地图(局部),来自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E5%9C%B0%E5%9B%BE/%E6%9D%A5%E6%BA%90?ID=344 ;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王爱荣,吴琼. 中国地方志集成[M]. 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

[2] 楊嘉祐. 《日涉园图》与明代上海日涉园[J]. 上海博物馆集刊, 1987:390-396.

[3] 周向频,孙巍. 晚明“上海三园”造园特征探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0(3):91-100.

[4] 王海花,宁宇. 上海书隐楼史略[J]. 图书与情报,2016,167(1):2,140-143,145.

[5] 邵伟. 从日涉园到书隐楼[N]. 联合时报,2017-07-25(007).

[6] 陈从周,蒋启霆,赵厚均. 园综下新版[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4-7.

[7] 王大同. 嘉庆上海县志[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62.

[8] 高居翰,黄晓,刘珊珊. 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 [M]. 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12:61.

[9] 宋如林. 嘉庆松江府志[M]. 松江府学明伦堂刊本,1819:23.

[10] 杨晨,韩锋. 数字化遗产景观:基于三维点云技术的上海豫园大假山空间特征研究[J]. 中国园林,2018,34(11):20-24.

[11] 戴文翼,顧凯. 壶中天地、山水再现与天然意趣:晚明太仓弇山园的多样叠山意象及其营造研究[J]. 中国园林,2021,37(4):139-144.

[12] 薛理勇. 文以兴游:豫园匾对、碑文赏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25.

[13] 俞樾,方宗诚. 同治上海县志[M]. 上海:南园志局,1872:13-14,16.

[14] 王世贞. 弇州续稿卷五十九·文部·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陈从周. 明代上海的三个叠山家和他们的作品[J].文物,1961(7):56-58.

[16] 王笑竹. 明代江南名园王世贞弇山园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4:91.

[17] 王东昱. 上海与苏州古典园林的比较分析[J]. 中国园林,2011,27(4):78-82.

作者简介:

赖智慧/1997年生/女/广东汕头人/广州大学(广州 5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覃露仪 /1997年生/女/广西南宁人/广州大学(广州 5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通信作者)徐瑾/1985年生/女/浙江湖州人/博士/广州大学(广州 510000)/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E-mail:xujin620@sohu.com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及上海以南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