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瑜
《史记》,我读的是中华书局版本,除正文外,辅以三家注。最初,我对三家注没有概念,不了解集解、索隐、正义的区别。查阅资料才知晓,古人写书时,用词简练,后人理解起来有障碍,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注释本。“集解”是汇集诸家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索隐”是对古籍的注释考证,运用大量的文献作校勘材料,便于后人辑佚;“正义”则包含了对三本书的注释,分别是《史记》《史记集解》和《史记索隐》。
了解了三家注,大概浏览了全书,明晰了框架结构。《史记》全书有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单从字数和结构上说,足见其规模之巨大,体系之完备。
初读《史记》没有一点章法可循,坚持以读一遍为目标,不认识的字就去查,有疑惑的地方就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仅第一篇《五帝本纪》就读了整整一周。万事开头难,读了几个章节后,我对古文渐渐有了感觉,字通句顺后,发现内容并不难懂,就是在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书中“十表”部分,与其他内容形式不同,猜想读起来会轻松一点,但真正读起来并非如此。“十表”部分内容庞大,简列了全书世系、人物和史事。于是,我采用前后勾连的方法阅读。之前读本纪部分时,为了方便理解,我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提炼出来,梳理成思维导图,把思维导图和表格比对着看,内容就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经过前面本纪、十表、八书等部分的阅读积累,我对年代、人物、事件等基本厘清,读到最后列传部分时,除了能根据年代纵向串联起来,也能在读人物事件时横向对接,这就是坚持阅读带来的惊喜。
《史记》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也正是这形形色色的人物,让读《史记》逐渐变得有趣起来。司马迁不以出身、成败论英雄,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群像。阅读时,我常常想起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个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司马迁也不例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夠在历史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们感到困惑的时候,为何不从前人的经验中习得解决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