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壮乡“三月三”民俗活动下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论述通过融合学科特点打破课堂界限开展绘本创作的方法,从而达成“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的目标。
【关键词】多学科整合 主题 绘本 三月三 绘本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1-0119-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义务教育学校担负着在少年儿童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校课题组成员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文件的精神,结合广西壮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民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节日习俗,探索节日背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时以此为契机,开展以“走进壮乡,领略骆越风情”为主题的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联动式教育,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绘本创作。
一、打破课堂界限,联动式开展绘本创作
(一)“三月三”民俗活动和各学科活动分工
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壮族“三月三”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被推上了国际舞台。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定为广西法定假日。假日里,广西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热闹非凡。2016年,我校决定将“三月三”民俗活动融入校本课程,学校科研组成员分工协作,对多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宗旨、主题、时间、内容、过程等各个细节进行周密筹划,并制订了可行的活动方案,要求全校各学科教师紧扣活动主题,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壮族穿着、饮食、建筑、娱乐活动、文化艺术等原生态的、绿色环保的元素,开展综合实践探究活动。
我校各学科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收集相关文字资料,对学生进行活动前的指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制订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方法,使活动任务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例如:语文科开展阅读、探究、收集相关资料的活动;英语科提前在各班给学生进行“三月三壮乡特色文化”英文普及;科学科指导学生对壮族的建筑结构、功能、环保材料及壮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序、织物材料、植物染料等进行研究;美术科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模仿壮族民间工艺进行造型、设计应用;音乐科引导学生欣赏“三月三”歌曲及舞蹈,了解“三月三”特色舞蹈竹竿舞并学习简单舞蹈动作,了解壮族原生态乐器及其所使用的环保材料,模仿其原生态歌曲的节奏等;体育科带领学生认识壮族原始运动及娱乐形式,利用废弃物品制作竹竿舞道具、简易板鞋等。通过一系列前期准备,学生对“三月三”传统节日有了初步认识,并对其中的活动及任务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二)家校联动,多渠道收集和整理绘本创作素材
在“三月三”节日前后,我们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建议家长利用“三月三”假期带领孩子深入民间进行采风,通过亲身体验、调查访问、摄影拍照、收集实物、画素描、做实验、留标本、做模型等方式收集“三月三”风俗的第一手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初步整理。活动结束后,学校利用主题队会的时间,邀请家长进课堂,以讲故事、说唱、制作特色饰品或美食等形式,归纳“三月三”壮乡风俗的特点,和学生一起回顾本次体验活动,深化学生对活动特色及意义的认识。
二、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绘本创作
(一)各学科围绕“三月三”主题,突出本学科特色
在为期20天的活动中,各学科围绕共同的主题,按年级开展多学科整合的绘本教学活动。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围绕“三月三”主题,从学科特色出发,选择适合本学科特点及年级特点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上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壮族人民的信仰、习俗、建筑、饮食、服饰特点及开展的特色活动。每个年级上课的内容都不一样(如表1)。
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也不同。音乐学科通过唱、演、舞等教学手段,体育学科通过练习、展演的娱乐形式,美术学科通过画、剪、设计、制作等手工技术,开展体验式、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四年级音乐课《壮族扁担舞》的教学片段为例。教师播放扁担舞视频和课件,介绍扁担舞,引导学生围绕“扁担舞是一个人在舞蹈还是很多人在舞蹈?”“扁担舞的道具有哪些?”“跳扁担舞时,扁担都敲打了哪些地方?是怎样敲打的?”“敲打扁担时,你感觉它的节奏是怎样的?”“扁担要怎样拿才不会打到别人或自己?”等五个问题,探究归纳扁担舞的典型动作特点和节奏特点。师生共同学习扁担舞典型的打法并讨论:我们能够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表示扁担敲打的位置?引导学生看图谱,用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来练习扁担敲打的位置和节奏。教师按照图谱的节奏敲击大鼓,引导学生听鼓声跳扁担舞;鼓励学生自由结伴,在音乐《大地飞歌》中跳起欢快的扁担舞,并大胆创编出与别人不同的打法与节奏。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轻松愉悦地感受壮族的特色活动,体会各种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了解各种物品的简单制作工艺,并亲自动手制作,为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绘本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学科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绘本脚本创作。语文学科负责对学生各学科绘本创作的文字部分进行指导。低年级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说的形式,说一说各学科的活动过程,中、高年级教师则进行文字创作指导,指导学生把各项活动的过程写具体,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色来写、把句子描写生动等。以科学学科《学做五色糯米饭》脚本创作为例。学生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材料、方法、五种颜色的寓意等知识。其间,语文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课上开展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把制作五色糯米饭所用的食材及整个制作流程简单列出来,预设绘本的页数、封面的构思、画面的布局,再思考如何让文字简洁凝练地呈现在画面中。英语教师指导学生把确定写在绘本中的文字翻译成英文,与绘本脚本一起交给美术教师进行最后的绘本制作指导。美术教师根据学生写好的绘本脚本进行绘本制作指导,进一步丰富绘本的内涵,指导学生把绘本脚本中的设想付诸实践,画出事物及活动的特点,使文字跟图画和谐又有美感地形成一个整体(如图1、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开展“1+X”绘本创作
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的“1+X”绘本创作贯穿整个“壮族三月三”活动过程。各学科围绕共同的主题,按年级布置多学科整合的活动内容,使绘本作品的雏形逐渐形成。语文教师布置各班阅读、探究、收集相关资料,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手抄报。手抄报内容有壮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建筑、文化、图腾、服饰、舞蹈、山歌、壮锦、铜鼓、运动等。英语教师布置各班收集与壮族风情有关的英语单词。在学生收集到绘本素材后,其他学科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学科指导。例如:美术教师负责指导一年级学生画壮族的图腾、服饰、民居、壮锦、铜鼓;音乐教师负责指导二年级学生进行壮族的舞蹈、山歌创作表演;体育教师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壮族少儿体育运动及娱乐形式展示;科学教师指导四年级学生进行壮族五色糯米饭中植物色素及壮族民居干栏建筑的研究;最后由语文及美术教师指导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将各学科的壮族文化风情探究过程进行归纳,并围绕主题进行绘本创作。
学生合作创作的绘本成果颇丰,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原创绘本。由低年级学生画图、中年级学生配文的原创绘本集分为《三月三上巳节(美术篇)》《三月三(音乐篇)》《三月三(科学篇)》《三月三(体育篇)》。这些原创绘本以儿童视角再现了壮族“三月三”的风俗人情,图文充满童真童趣。上述绘本印制出来后,学校经常把这些原创绘本作为礼物送给贵宾,使壮乡美好的原生态风俗民情通过绘本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各地的友人,既宣传了我校的教学理念,又为壮乡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二是绘本作文。由中、高年级学生合作创作的绘本作文更是运用不同的文体和丰富灵动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呈现了壮族“三月三”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三年级小雅同学在《壮乡情 茶意浓》中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介绍广西非遗美食——油茶(图略):
……说起油茶可厉害了,从2008年开始,恭城油茶、平乐水上油茶、灌阳瑶族油茶和龙胜苗族油茶的制作技艺先后都入选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每个地方的油茶制作技艺有略微差异,但都同样拥有甘醇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
那么,油茶到底是怎样制作的呢?“非遗油茶喷喷香,既有茶叶又有姜”,这句谚语道出了油茶制作的真谛。油茶就是由茶叶和姜这两个主要原料做成的。那大家肯定要问为什么是打油茶不是煮油茶呢?原因就在于油茶制作的方法上,使用的工具有茶锅,还有茶槌及茶隔。将茶锅烧热后放入少量的茶油,再将洗干净的茶叶和生姜片等原材料倒入茶锅中,用茶槌反复地锤打和按压茶叶,直到汁液完全渗出,因此称为打油茶。
从该生写的短短二百多字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感和自豪感。部分壮族“三月三”主题精品绘本作文还被收录到了艾斌艳所著的《非小说类写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书籍当中(如表2)。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上述“走进壮乡,领略骆越风情”为主题的多学科整合的绘本创作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创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各学科整合和相互渗透。往后,我校将继续以此为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壮乡“三月三”的风俗民情,深刻领悟壮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而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主動做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使者。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全球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绘本开发和应用”(2015B01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定(1969— ),广西南宁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