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十分重要。有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材文本中可以直接体现出来,有些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融入进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应用,制约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31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中侧重关注的能力点,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也在此,当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靠增加课时,强化英语练习等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或者直接把关注点更多放在了考试成绩上,和考试成绩相关的内容,教师关注得多,和考试无关的内容,教师关注得少,也不是十分重视,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应试能力强,运用能力差,考试的综合素养高,但是实际的核心素养差。在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很多教师处于一种没有意识的状态。这是英语课堂应该改变的一个方面。
一、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在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其实是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有同学可能会持怀疑态度,认为既然是英语,怎么会和传统文化有联系呢。其实这也不是不能理解,首先,英语只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工具,在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也可以用英语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其实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总体来看,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中的占比不是特别大,这其实也情有可原,在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务更重,同时也有更多与传统文化相统一的内容。比如,语文中的古诗词,道德与法治中讲解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等等,这些与传统文化更贴切,也更加容易融合。但是在英语学科中,传统文化也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
教师不重视,一方面是教学压力导致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认为,这些东西与提高成绩无关,所以讲解得不够细致。其实在教学中,有些东西虽然不是学生考试的内容,但同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正如英语学科中所提到的核心素养,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有效进行融合。
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中,相关的内容没有足够彰显,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些并不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并且,这些内容是既能有效渗透于教学中,但同时又不易被发现的,这些内容需要教师依托自己的教学经验去一点点发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而教师受个人教学视野的限制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可能没有对有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不能够有效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二、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何在,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思考。
从宏观角度而言,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弘扬传统文化是对先人优秀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这种语言实际上也是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一个工具。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借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今天的英语学习一方面是借鉴外来的技术和文化,同时也担负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功能。试想,怎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呢,英语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试想,当一个学生用英语去介绍传统优秀文化的时候,其意义自然不容小觑。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基本策略
1.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
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很多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比如融入某个课文中,有时候也需要教师依托英语教学的内容去有意识地联系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发掘,看英语教材中有哪些传统文化的素材,把这些内容依据主题或者依据文化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融合。
除此之外,应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把传统文化有意识地融入英语教学,这样才能变被动融合为主动融合,这样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英语教师进行传统文化融合的积极性。
以冀教版七下《A Visit to Xian》为例,西安是六朝古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英文课文只有几百字,介绍了大雁塔、钟楼、鼓楼,以及秦始皇兵马俑。通过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课本的呈现内容有限,为了进一步给学生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英语教师应该进一步结合教学需要,给学生介绍西安一些其他的著名旅游文化景点,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介绍西安的美食,西安其他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东西。教师也可以结合某一个内容进行进一步发掘,以兵马俑为例,秦始皇陵兵马俑主要是彩陶,很多兵马俑在出土时都带着彩色的花纹。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发现,有些兵马俑身上还能看到工匠的指纹等等,这些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落地,英语课堂也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内容的功能,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诸如大概念,单元教学,虽然新概念层出不穷,但是教师在教学上的初心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基于学生發展的需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英语教材上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潜在的传统文化的素材整理发掘出来,寻找可融合传统文化的点,有效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2.融入乡土文化资源
在英语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是一个暗藏的宝库,说其暗藏是因为这些资源很多都不被重视,散落于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不单单教师不太了解,很多学生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掘这些内容,如何将其应用于教学其实也是英语教师应该关注的一个点。
乡土文化具有乡土性,是能够引发学生共情的一个东西,如果教师善于发掘这些东西,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
例如,在讲解传统美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传统的地方美食,以唐山市为例,这里有棋子烧饼,有刘美烧鸡,有迁西板栗等等,除了这些内容,还有很多传统建筑,比如清东陵,万里长城。通过在课堂上对传统文化中的乡土元素进行发掘,更容易让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魅力产生进一步的了解,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然,英语课堂还应该立足于英语教学,过多地进行外延知识的补充,有悖于学生减负的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也不可能讲解这么多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精选乡土历史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比如通过习题的方式,融入乡土文化的一些内容,通过课堂上的三言两语,一个视频,几张图片进行一种高效的渗透。
3.结合时政,融合传统文化
其实,在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是有很多融合点的。首先,英语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时政材料也是经常遇到的。
比如,在学生订阅的一些英文报纸中,时政材料往往在第一版,能够让学生接触一些新的英语素材。在练习中,也难免会引入一些时政材料,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当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水平还相对较低,想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还是要从基础上努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扩展一些英语知识,比如英语词汇,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结合时政是很重要的,比如,每年的央视春晚中,都有大量的传统文化要素,这是这几年央视春晚的一个特色。对于每届学生而言,央视春晚的各种考试素材,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作为英语学科,尤其是毕业班的英语教师自然不能忽视。
冬奥会也是英语教师近几年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冬奥会上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因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了学生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敏感抓住这些内容,有效融合于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新鲜的知识,有效应用于教学。
4.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入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英语也是一门重要的考试学科,多样的教学手段,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其教学意义也是值得肯定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其实往往过多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落实,而没有太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导致英语教学的目标落实的不够充分,不够具体。
在七下英语中,Lesson 31《What strange weather!》讲解的是和天气有关系的知识,其实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天气和节气的内容,给学生呈现出来,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借助一些视频,去模拟和回顾不同的天气,比如龙卷风,也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描写不同天气的诗句做成小视频和学生进行分享,这样也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传统文化在各个学科中的融合受到较多的重视,如何融合,怎样融合,融合哪些内容,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中,要做好既能够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5.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现行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有些是以直观形式存在的,有些是以间接形式存在的。直接的传统文化的呈现,就是授课的主题,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既要重视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也应该发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融入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在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的一个误区是片面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情感态度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语言教学的需要,也应该将教学重点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倾斜,尤其是近年,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大,国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给英语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创新课堂教学,首先教学理念就要有相应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的指导思路之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容,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落实,如果教师自己都不重视,那么在教学中就不可能有进一步更加具体的实践。
其次,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到相应的更新。对于一节45分钟的课堂,如何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借助何种教学方法落实自己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并不是单纯介绍知识内容,而应该借助不同的策略,实现不同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策略去落实的。
6.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学科很多,像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等,都有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历史教学中的甲骨文,语文教学中的唐诗宋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等,而一些在传统文化融入中似乎不太“重要”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甚至是体育学科等,其实这些学科中也有很多值得教师挖掘和整理的内容,也是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学科。
在七年级英语中,会讲到Lesson5 《Another Stop along the Silk Road》,这是在七下英语中讲到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一条著名的商路,其实学生如果不学习系统的知识,可能对这部分知识了解不太透彻,但是在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就涉及丝绸之路的内容,这些都可以作为英语学科知识的铺垫。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中外文化沿着这条路友好交流。
比如,历史教学中如果介绍了甲骨文的相关内容,语文学科再讲解甲骨文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提高,而英语学科如果涉及甲骨文内容的时候,由于语文和历史学科已经做了基本的铺垫,甚至已经做了较深层次的铺垫的话,英语教师的教学势必引起学生的共情,自然也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好,或者表现不积极,他们可能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并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他们似懂非懂,就没有“发言权”,也就不敢表现得特别积极,而当学生自己觉得自己对某个知识了解得比较充分的时候,那么他们就有自信,就有表達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各个学科的融合,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值得各个学科教师进行重视,英语教学也不应该缺席。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大背景下,各个教师都应该开动脑筋,积极谋划,让自己的学科教学更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谦红《初中英语智慧课堂构建策略》,《英语广场》2020年第15期。
[2] 徐海平《让学习真正发生——初中英语正学课堂的构建》,《校园英语》2020年第2期。
[3] 宋华志《主题阅读,让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成为习惯》,《文理导航》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