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内在意蕴。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为了人民是发展目的说,一切依靠人民是发展主体说,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发展价值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建构了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人民逻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宗旨;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1.001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以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为最根本目的,不论内外环境如何变化,不论时代背景如何不同,这一点都被不折不扣、毫不动摇地坚持下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哲学的高度将“坚持人民至上”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坚持人民至上”在新时代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的价值追求和根本政治立场,是国家治理层面的重要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秉持的立场和不懈追求的核心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建构起了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人民逻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1]由此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三是把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内在地包含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3]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实践的观点、人民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4]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所以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做好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这为无产阶级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始终做到理论根基立足人民、始终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这体现了党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定追求,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悟与科学把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确定的最基本的建党思想,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6]完全地为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本质特征。
1944年9月8日,为悼念光荣牺牲的张思德同志,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2]。一位普通的战士,用他29岁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他自己的切实行动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最动人的色彩。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全面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他深刻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更是写进了七大党章,成为全党的根本遵循。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9月20日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就把为人民服务从全党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广为一切执行国家公权力的機关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规范,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一致的价值追求。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提出的党的建设六项基本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坚决”意味着全力,就是毫不动摇、没有例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访俄期间接受专访时说道:“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7]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回忆,在他离开梁家河时,就立志今后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一定要通过从政来为老百姓办好事。疫情防控的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担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都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8]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永恒追求,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看得高于一切,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永远服从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大局利益,始终怀揣一颗为民之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从事的领域用心、用情,为人民担当尽责,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最终为人民所铭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内在意蕴
“初心”就是出发时的目标、誓言或承诺。“使命”通常指出使的人所領受和应完成的任务职责。初心是内在的情怀,使命是外在的担当。初心中蕴含着使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中,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唯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唯有履行使命,才能使初心开花结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8]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指向。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就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具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差距,就是要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9]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包括如下内容:“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10]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目的:一是为建党立魂,永不忘本,不要丢了政治本色;二是为兴党立法,永不变质,永远保持纯洁性;三是为忧党立言,永不自满,永远谦虚谨慎。
由此可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在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初心使命的内在意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底色,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取,在奋斗的征程中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明确的政治立场,也是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还是党领导各项工作的根本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坚持党的宗旨,始终做到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好,同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迸发,真正使党和人民群众始终能够保持鱼水般的密切联系,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不断推向深入。
一切为了人民——发展目的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所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人民利益、群众需求。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强调要“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1]。
时代不同,初心依旧。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发表新年贺词。在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比喻为追梦者、支持者、付出者、收获者、奋斗者、实践者、创造者、共享者、守护者、实干者、奉献者、共建者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朴实而真切,大气而温情,既体现了大国领袖的博大胸襟,也展现出人民领袖深沉绵长的人民情怀。平语近人,句句在理,家国天下,一心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8]。
一个政党也好,一个人也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为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第二种是代表人民的敌对分子的利益;第三种是坚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2]。
中国共产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一种大境界、大情怀、大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1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顽强奋斗、永远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是穷苦老百姓的党,立志为老百姓翻身得解放去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党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这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一以贯之的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为民情怀。人民至上的理念,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百年大党,人民利益贯穿始终。
一切为了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活动,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都要从人民的角度考虑、为群众的利益着想、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心中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情感链要永远系在人民群众身上。每名共产党员都应当清楚党做的所有工作,最终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党必须始终做到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以人民的高兴、满意、答应为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量”与“质”。
一切依靠人民——发展主体
在古希腊神话里,英雄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地母盖亚所生的儿子,他是一个角力能手。只要不离开他的母亲——大地,他就拥有无穷的力量,就能够所向无敌,不可战胜。凡是经过利比亚的过路人,都必须跟他格斗,而一旦失败,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勇士赫拉克勒斯在同他角力的时候,发现要打败他很困难,因为每次他倒地,起来时总是获得了新的力量。赫拉克勒斯把他打倒了三次,终于找到了他恢复力量的秘密,于是就用自己强有力的手臂设法把他高高举起,使他离开大地。失去大地支撑的安泰,终于被赫拉克勒斯在空中掐死了。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执政之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人好比安泰,人民群眾就是大地母亲,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否则就会丧失力量,遭到失败;共产党怕一件事情,就是怕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会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泰一样,在半空中被敌人勒死。中国革命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确了“为谁革命”“革谁的命”的问题,明确了革命的力量来自哪里。广大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忠实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人民利益、群众需求,所以我们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最后一口粮,做的是军粮;最后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一个儿啊,送到了部队上……”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走到今天,更要注意这一点,一定不能脱离跟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一定要牢记过去是靠什么取胜的。
2018年3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8]这样伟大的人民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铜墙铁壁。如何防范疫情风险冲击?靠什么?依靠谁?这其中,党的坚强领导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党中央明确指出必须全力依靠人民,充分信任人民,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投入,就不会有最终的胜利。从一开始,党中央就把疫情防控定位为“人民战争”,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构筑起了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我们正是紧紧依靠、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打赢了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
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13]对于中国来说,这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它之上的人民的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价值
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共享。
共享是包括所有人口、所有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享有和享用。所谓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和享用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共同享有和享用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只有坚持共享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全面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变为现实。
作为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而不能为个人、为部门、为小团体等谋取私利。党所做的一切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爱民富民安民。
民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必须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根本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体发展不平衡,切实解决为人民群众提供的产品不充分、服务不充分等问题。对此,我们不但要继续坚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目标,更重要的则是要让人民真正能够共享到发展的各项成果,并安排更有成效的相关制度,让全体人民在发展的共享性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使发展动力不断得到增强,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绝不能含糊。“十四五”时期,必须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14]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为了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了延安革命纪念地,向全党提出明确要求:“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們必须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通过努力奋斗、不懈奋斗、团结奋斗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工程专项”研究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今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021M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04,1094-1095,864.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0,129-130,12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2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1,520,139.
[9]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3).
[1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1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12]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全国新书目,2002,(11).
[13]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http://www.news.cn/2022-10/23/c_1129076161.htm.
[1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15]习近平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 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EB/OL].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0/27/c_1129084028.htm.
作者简介
杨刘保,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哲学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 张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