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2023-05-30 10:48:04韩茂莉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河姆渡距今稻作

韩茂莉

水稻与冬小麦、玉米并列为三大粮食作物。当今世界,大约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生,正是如此,人们不仅关注当下水稻生产,也将视线投向水稻的起源。

西方语言中“稻”的词源来自印度梵语,且印度也是野生水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于是印度为水稻起源地的说法就此流行起来。此后,随着东南亚以及中国发现大量野生水稻,新的观点也相伴而生。1952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索尔这一观点问世不久,西方学者即质疑并加以否定。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境外传入,忽略了丁颖的研究。

扭转局面的变化得于考古发现:20世纪50年代湖北京山屈家岭、重庆巫山大溪发现水稻遗址,此后20多年内中国各地陆续发现水稻遗址达9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近70处,尤其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水稻遗址,以及浙江桐乡市罗家角遗址的发现,震动了整个学术界。面对这些发现,学术界不再否认中国作为水稻起源地,但也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国外一些学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奥里萨邦、印度支那的湄公河三角洲或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等低湿平原沼泽地带可能是栽培稻最初的培育地;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则主张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山丘地带。

认定水稻起源地为中国,决定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考古发现。这时原本认为距今7000年前的印度、泰国稻作遗址因测年有误,失去了作为水稻起源地的竞争力,而中国境内却陆续发现水稻遗址。20世纪80年代,发现距今9000~7500年的湖北宜昌城背溪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且两处遗址均有稻谷遗存;2004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距今1.8万~1.4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这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稻谷遗存。“长江中下游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定的事实。

水稻起源于中国已成共识,但由于各地稻作遗址的年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中游,另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下游。面对这一分歧,北京大学严文明主张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并强调确定稻作源地,遗址年代并不是绝对条件,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地段遗址比河姆渡要早,但稻作水平也比河姆渡低得多,依照稻作发展规律,河姆渡前也应该存在一个类似彭头山稻作农业的低水平阶段,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河姆渡文化之前应有更低级的稻作农业,其时间必然早于距今7000年;其二,若存在这样一个文化层,长江中下游即不因年代而有早晚之分,无论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稻作文化信息顺江传向下游,还是自下游逆江传向中游,总之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处于同一体系之中。

大约2001年前后,浙江萧山境内发现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遗址中的稻谷“是从当地野生稻驯化起来的原始性古栽培稻”;同年,浙江余姚发现距今7000~5500年前的田螺山稻作遗址。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发现距今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遗址出土的夹碳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的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些遗址年代都在河姆渡之前,它们的发现拉平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稻作时间与稻作发展水平的距离,不仅证实了严文明的观点,也从空间上将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划入水稻起源地共同体中。

水稻从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完成驯化,逐渐北上南下传入中国各地,又从中国传入境外,向东渡海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向南传入东南亚、南亚等地。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东、北非以及欧洲传播。英国人第一次接触稻子是在15世纪,17世纪水稻传入北美洲,从这以后,大约一个世纪内水稻在卡罗莱纳州以及美国南部、南美洲的沼泽地带迅速生长起来。经过数千年,如今水稻不仅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形成分布优势,而且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基本食粮。今天,我们但凡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捧起一碗大米飯,它的根都在中国。

回顾中国农史,无论北方旱地作物粟、黍还是南方水稻,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

猜你喜欢
河姆渡距今稻作
河姆渡,被世界更好“发现”河姆渡文化发现50 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亮相国家博物馆
宁波通讯(2023年22期)2024-01-03 12:12:56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古今农业(2022年2期)2022-08-15 01:40:30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Special Focus(2019年11期)2019-12-17 01:46:24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祖国(2018年19期)2018-10-25 10:41:06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宁波风物志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
现代农业(2015年11期)2015-02-28 18:41:50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
大众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