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婷婷
一、协会概述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年末,一批国家古籍保护单位和古籍学界专家呼吁,为适应古籍保护事业发展实际,挖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潜力,发起成立古籍保护行业协会。2015年1月23日,经国家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正式批复,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积极筹备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正式成立,会员涵盖全国古籍收藏、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等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相关机构和个人,协会秘书处挂靠国家图书馆。
二、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公益项目案例
(一)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项目
2015年,协会秉持社会组织定位,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从试点到大范围推进,连续7年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协会从社会爱心企业中募集公益资助。截至2021年末,计有来自全国177所高校1205名志愿者和246名业界、社会志愿者,深入全国229家基层古籍存藏单位展开普查,共完成古籍普查24万余部、186万余册(件),有力促进了全国古籍普查任务如期基本完成。
该项目融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动古籍普查如期完成、培养古籍后备力量于一体,实际成效、覆盖范围、社会影响力俱佳,形成倒逼机制,调动基层单位主观能动性,实现了群策群力为公益的社会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获2017年中宣部等发起的“四个100”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图书馆的表彰嘉奖,自2017年起,多次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重点需求项目。
(二)国家图书馆新入藏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
2015年,国家图书馆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收购18包西夏文献。这是近年来发现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版本与装帧类型最多的西夏文古籍文献。该批文献入藏时大部分已纸张糟朽、絮化、粘连,原装帧结构破损,亟待抢救式修复保护。鉴于此,协会积极协调公益资金支持国图古籍馆实施修复项目,历时5年完成这批西夏文献的保护性修复。截至2021年7月底,该批入藏的18包纸质文献中的12包84件已修复完成。
(三)傣文古籍文献提供中心项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所藏文化遗产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中,不乏孤本、善本、珍本。2018年协会专家调研时发现,该地傣文古籍文献收藏保护迫在眉睫。经调研论证后,建议在此成立“傣文古籍文献提供中心”,开展濒危傣文古籍抢救性保护。在协会、云南省图书馆具体指导下,该项目2019年10月立项,2019至2022年连续投入公益捐助。
(四)中国藏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项目
2010年初,西藏藏医药大学设立《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项目,搜集、整理藏医药古籍珍本影印出版,计划出版100卷。2019年10月协会了解到《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后40卷的出版,步履艰难。2020年,在协会和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具体指导下,西藏藏医药大学“中国藏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项目立项。在协会、西藏自治區图书馆具体指导下,该项目2020年2月立项,2020、2021年连续两年投入公益捐助。
三、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的经验总结
(一)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是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精神的必然之举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资助项目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肯定了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国家从法律条文上对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给予明确支持。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文化建设,是实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把“文物”和“古籍”并列,要求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折射出国家重视古籍保护的新高度。
为响应国家号召,协会强化使命担当,积极融入发展大局,结合古籍保护工作实际,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主动性,重视社会力量的调动使用,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古籍普查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协会组织的文化志愿服务,一方面从社会爱心企业中募集资金,为项目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吸引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古籍保护领域同古籍存藏单位合作,弥合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该项目坚持执行7年,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完成。
(二)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古籍记录中国人上下求索的理想信念。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响应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在政府与行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利于凝聚发展共识,提升中华古籍保护工作社会影响力。
志愿服务是一项传播文明、见证崇高的社会化公益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存在多种可塑性,他们加入古籍志愿服务,放弃假期休息,进入基层普查古籍,其参与动力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心。爱心企业捐资投入国家古籍保护事业,则表达了企业对古籍保护事业的认可和理解,彰显大国企业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社会力量在助力古籍保护的过程中,一同感受传统文化,从更广泛层面上展现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应。
(三)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是实现公益资助项目效益的最优保证
2006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社会组织”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决策文件中。社会组织以其专业、灵活、高效等特点,有效补充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空白,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效能。一方面,政府部门指引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下放权力,使得社会组织作为独立法人,独立自主制订章程等相关制度,完成会议审批和上级报备后便可开展活动。这有利于社会组织激发活力、探索机制,提供更有针对性、灵活机动的服务,积极进入基层了解需求,通过业内交流和业界合作,激发创造活力。
协会同社会爱心企业合作实践表明,通过社会组织运作古籍保护公益项目,实现了项目落地的便捷化,在项目实施、方向调整、资金监管等方面合规可控,达到高效完成既定目标的良好效果。作为古籍行业的社会组织,协会会员涵盖业界,利于洞察基层单位切实需求,把握地方的合作意愿,在项目立项实施上接地气、重实效。地方基层单位期盼社会资助,又获得“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能保证项目的落地实施,又能解除后顾之忧。协会的公益项目将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古籍保护单位,激活古籍保护的“神经末梢”,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潜能,因而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是加深爱心企业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舉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五千年来民族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立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公众需求,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不断地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在推广和交流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传统文化,提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3版),以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的形式获得社会大众的欣赏和喜爱,营造全社会传承和弘扬文物保护的热烈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需要多方的努力,协会始终重视通过平面媒体、门户网站、出版物等多种渠道,促进会员单位和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社会力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投身于古籍保护工作。在同社会力量合作中,协会邀请爱心企业代表作为观察员,直接参与基层古籍保护工作调研,助力古籍保护项目落地实施。
(五)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是推进社会组织制度建设的催化剂
活动经费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其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直接影响公益项目的有效开展和目标实现。协会在统筹协调、明晰权责、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活动经费管理、做好验收,从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两方面确保活动落实落地。通过建立起一系列合理的审核机制,从机制上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
协会对公益资金预算监督执行贯穿活动全过程。每年年初,要求各公益项目实施单位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填报公益资金预算表,确保立项信息明确。根据实际需求和统计数据,调拨公益资金,同各实施单位签署合同,分期拨付公益资金。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中期巡察指导、实施调研。活动完成后,各地提交活动总结、验收报告,协会比照项目合同,逐一审定、存档备查。年末,协会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经费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多年来,协会始终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活动管理,得到爱心企业、受援单位和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
(六)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是互利互惠的创新公益模式
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纯粹的利他行为,然而单方面的利他行为始终难以长久。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社会力量在公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获得感日益显著,双向获益效果突显。
协会珍视社会力量,彼此合作中注重相互支持、双向互惠,争取实现共赢的目标,双方都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推进国家古籍保护事业发展为目标,在合作中协会根据不同社会力量的特点,给予力所能及的配合,不断拓展参与国家古籍保护工作的渠道,为今后的持续性合作奠定扎实基础。志愿者通过服务加深古典文献的理解,增强理论运用实践能力;志愿者们集体生活、交流学习,加强了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能力;志愿者在基层工作,也加深人们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有利于消弭代际隔阂。协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同项目实施单位的沟通交流,做好公益资金的拨付管理,有效地实现项目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落地。在同爱心企业合作中,协会着力宣传企业资助古籍保护的义举,为企业举办古籍保护公益讲座、促成古籍衍生品公益拍卖、共同开发古籍文化创意产品等,帮助企业实现作为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国家古籍保护的公益行为和责任担当。
四、结语
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我们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大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籍保护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崭新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提到“文化”60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保护古籍代表着我们对文化的尊崇和继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社会力量同古老典籍之间的精彩碰撞,终将产生着奇妙无穷的化学作用。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展现了当代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未来,我们将继续借助社会组织优势,激发古籍保护力量,汲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扎实推进古籍保护和利用,迎接我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北京市海淀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