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开,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取得卓越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13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瑰宝,凝结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对人们的思想审美、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新课改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课程的改革创新,同时还将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及塑造社会文化自信,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的教学实践。
一、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包含了诗词歌赋、曲艺国画以及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等内容。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持续创新、变化和延伸,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日仍然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不断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例如古诗,其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它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文学成就。唐诗的发展更是空前繁荣,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还通过形象的语言为现代人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再比如传统节日文化,从春节到清明节再到中秋节,人们在节日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人的祝福。直到今天,传统习俗仍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趣味。这些节日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能起到积极引导。因此,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文化中的精髓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成绩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要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改变教育模式,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的过程能够成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教学中融入優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增强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中能够接受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熏陶,充分借助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展开教学,增强语文课程的感染力。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字本身的内涵,也将指导学生尝试在大背景下分析诗人情感,使学生能够在诗歌学习中进入更高的境界,在诗歌情感感悟中实现人文情怀的熏陶。因此,传统文化与语文的结合能够指引学生拓宽思考的宽度和深度,不断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应当完成知识教育的目标,还应当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将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使学生能够在系统性的语文课程中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不断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课堂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课程中体现文化精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等文化思想融于课程教学,使学生得到引导和熏陶,这将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例如,在许多表达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在一些表达理想、志向的古诗文或成语古诗中,能够学习古人坚忍不拔、乐于助人、努力拼搏的优秀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
3.有利于促进课程的改革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不仅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既要立足于知识的传输,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将传统文化融于语文课程中,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教学素材,以文化引入的形式增强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教学和生活相互融合。以此降低学习的难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实用价值。因此,将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是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实践,能够不断增强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促进课改取得更大突破。
4.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
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则代表着更多的传统文化形式将走进小学生的视野。教育以教材为切入点,以小学生所喜爱的形式出现,在反复和长期的接触中,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主动关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主动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其内心的文化理念。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将关注、参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带动身边人关注和参与,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犹如“播种”,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播、传承、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小学课堂就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之一。通过文化与课程的融合,将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5.有利于塑造社会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体系的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碰撞。而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多元信息,其中就包含了参差不齐的不良文化。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就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诸多影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系统性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学习传统文化中古人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过程也将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使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这一过程将不断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更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分析课程标准,关注学生诉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促进传统文化与课堂的深度融合,首先应当充分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不能盲目推进。应当结合教学要求把握好渗透的方式和程度,需要让文化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否则就容易喧宾夺主,既不能普及传统文化,还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难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基于语文课程的标准展开全面分析,确保文化渗透的方式、方法、内容能够满足相关教学阶段的教学规律,以服务于课堂的目标来设置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诉求,结合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阅历有限,且认知能力处于发展初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认同的方式加以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小学低段的文化渗透中,应当聚焦于文化热爱的角度,将文化表层现象融于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比如在部编版教材一年级课文《端午粽》的教学中,就可以聚焦于“粽子”好看、好玩、好吃的角度,设计与一年级学生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文化的渗透。例如设计“画一画”的环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绘画,并通过简单的语言介绍,初步了解粽子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尝一尝”(回家品尝),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粽子的味道,让学生直观认知传统文化。
2.挖掘文化元素,整合教材资源
要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立足整本教材挖掘文本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作为切入点,使文化渗透更加自然。例如,教材插图中包含很多文化元素,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课文《金木水火土》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中应用了中国绘画常用的“山水写意”和“大片留白”的方式表达主题,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再比如在课文《猜字谜》中,插图中包含了灯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氛围。再如在课文《神州瑶》中,插图以万里长城为主画面,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而长城也凝结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此,在教材中可以充分运用插图拓展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再将文图结合,使学生能够真切感悟中国文化之美、中国元素之美。为此,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将教材文本进行横纵向对比,不仅立足于本文,还可以单元整本书为切入点,实现传统文化的整体编排。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素材中接受文化熏陶,不断增强语文课程的张力。再结合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教学素材,融入童谣、成语、俗语、楹联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創设教学情景,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就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才能够让学生在开阔而形象、轻松而愉悦的场景中主动感知学习传统文化。在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得到激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成效。为此,教师可以从空间情境、导语情境、音乐情境以及影像情境等方面着手,使整个课堂充满传统文化的韵味。例如,在部编版教材《树与喜鹊》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导语情境的设置来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喜鹊叫声,然后让学生猜测是哪种鸟在鸣叫,并简单谈谈自己对叫声的感受。以此引入中国谚语,比如“喜鹊叫,喜事到”等等,带领学生了解赋予在喜鹊身上的文化意象。与此同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古典音乐,激发学生朗诵的热情。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朗诵全文,表现出喜鹊的特点,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最终提高课程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成效。
4.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习体验
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也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走出传统的背诵与默写的教学方式,结合演一演、唱一唱、读一读、试一试、玩一玩等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和活动实践不断汲取文化的营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忆江南》的教学过程中,可将其与《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相结合,点燃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学习的热情。为此,可设计《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欢迎的一个诗词小活动——飞花令。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参与者可吟诵诗、词、曲中带“花”的句子,输者罚酒。这是一种高雅的游戏,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这种玩法进行了改良,不仅用“花”字,还增加了“云”“春”“月”“夜”等中国诗词中的高频字,选手轮流背诵含有某一指定关键字的诗句,直到有一方背不出,则另一方获胜。因此,飞花令是一种很有乐趣的阅读方式,可以将其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为此,可将《忆江南》作为飞花令的引子,提取出“春”“花”的关键词,再结合本册语文书以及以往学过的诗歌来玩飞花令。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同时,还可以将这种玩法简单化,结合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改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阅读视野。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对于学生发展、教学改革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展开探究,不断促进文化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分析课程标准,关注学生诉求的基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另外,还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及篇目,汲取文化涵养,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晚银《聚焦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教育界》2022年第15期。
[2] 孙爽《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8期。
[3] 陈香兰《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名师在线》2022年第11期。
[4] 李婷《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7期。
[5] 夏春艳、赵尚东《语文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初探》,《新智慧》2022年第10期。
(李文娜,1987年生,女,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