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
我们通常说的感冒又被叫作“伤风”,医学上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疼、发烧等。这种感冒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很常见,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成年人平均每年会感冒两三次,孩子的感冒次数则要更多一些。
能引起感冒的病毒有20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叫作鼻病毒。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病毒是不一样的,由于现在并没有能有效对抗普通感冒病毒的药物,常见的感冒药只能缓解头疼、鼻塞、发烧等症状,因此主要还得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清除体内的病毒。
经常感冒的人,并不是每次感冒都会去医院求诊,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在感冒时多休息、多喝水、多睡觉,几天后感冒症状会有所缓解。睡觉可缓解感冒症状,这一经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其实很有趣。
近日,《实验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在睡眠状态下,人类的免疫系统对付病毒感染的能力比较强,这一观点揭示了睡觉可缓解感冒症状的科学根据。要解释这一原理,首先要从免疫系统的T细胞说起。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血细胞的统称,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当人被病毒感染的时候,T细胞能检测到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且将它们连细胞带病毒一起消灭掉,以此阻止病毒的传播。在这样的抗感染过程中,T细胞需要附着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靶细胞)上,才能做出有效的免疫反应。
而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附着,就取决于T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β2- integrin)。只有在整合素的帮助下,T细胞才能做出有效的免疫反应。
整合素是一种存在于介导细胞和细胞之间以及其外环境的跨膜受体,能帮助细胞进行从外到内,或者从内到外的沟通。正常状态下,T细胞随血液循环,其表面的整合素处于休息状态。在发生病毒感染后,T细胞会被激活,于是发出信号通知细胞表面的整合素,整合素接收到信号后会改变结构,拽住靶细胞表面那些叫作ICAM的配对蛋白,帮助T细胞附着在靶细胞上,之后T细胞便会发动攻击。
相关研究发现,人在不同状态下,T细胞活化整合素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研究人员招募了志愿者,让他们分别在晚上11点到早晨7点之间睡觉或保持清醒,然后抽取志愿者的血液来测量整合素的活化水平。结果发现,当人处在睡眠状态时,T细胞活化整合素去拽配对蛋白ICAM 的能力明显要强于清醒状态时。也就是说,人在睡眠状态下,T细胞能够更有效地发动对靶细胞的攻击,从而清除病毒。
这是为什么呢?T细胞在身体里随血液流动,从感受到病毒感染到发起攻击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信号会向T细胞精准传达病毒攻击的信息,但也有些信号会分散T细胞的注意力,使它不能专心攻击病毒。
研究人员发现,我们身体里的一系列分子,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前列腺素、腺苷在内,都会分散T细胞的注意力。这些分子能激活T细胞表面的一类叫作Gαs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蛋白,从而引起细胞内部的一个叫作cAMP的信号分子的水平升高。曾有研究发现,cAMP 水平升高后,会抑制T细胞在身体里的活动能力。而本次研究发现,肾上腺素、前列腺素、腺苷这一系列分子,在激活了Gαs 蛋白偶联受体以后,都会削弱T细胞活化整合素,削弱整合素附着配对蛋白ICAM的能力,从而导致T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能力变弱。
在睡眠状态下,人体产生肾上腺素、前列腺素、腺苷這一系列分子的能力较弱,这些分子给T细胞带来的干扰较小。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睡眠状态下,T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会比较强。由此来看,感冒了,真的要多睡觉才好。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