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国家、省、市三大层面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完善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在国家层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均将黄河文化保护纳入其中,先后提出整合文化资源、强化遗产保护、完善重点工程等重要举措。在省域层面,河南省加快打造黄河文化高地,构建“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化旅游强省格局。在市域层面,郑州市加快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在三级视域之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铺展开来,也同时拉开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大幕。
河南区域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取得的成绩
(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河南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南积极践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保护的意义,更有传承的意义,其使黄河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取得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促进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文旅产业融合。以“保护”“传承”“弘扬”为主题的文旅强省建设已经成为河南省发展的重大战略。截至目前,河南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19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河南4万多个旅游单体资源中,人文类占比63%。这构成了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最大的资本和最重要的底气,也给予河南文旅文创跨越时空的纵深想象空间。
河南卫视接连推出《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优秀文化作品,凭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直接带动了河南文旅流量的线下转化;历时4年打造的大型文旅演艺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一经开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为河南文旅产业的转型和河南区域品牌重塑提供了重要支撑;河南博物院先后出品考古盲盒、修复盲盒等新颖文创和首个数字3D文创,使河南文创在全国文创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河南文旅行业通过优秀的电视节目、“戏剧+观光”的旅游创新、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等形式,为文旅文创的融合和创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三)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果
黄河流域的非遗丰富多样,且活态传承至今。目前,36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黄河流域内的项目数量占比近三分之一,这不仅充分说明了黄河流域内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深刻反映着黄河流域的文化积淀和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成就。
近年来,河南区域内的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有了更新的进展。
2020年,作为黄河流域重要文化明珠的太极拳申遗成功。“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国家级大遗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数量保持全国第一。以三门峡庙底沟、渑池仰韶村、洛阳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已建成或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大遗址,为充分展示黄河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支撑平台。同时,河南博物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展览场所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进阶的桥梁。
(四)文化艺术创作作品丰富
2020年,河南积极组织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和艺术题材创作,反映黄河文化的文艺作品陆续涌现。其中,豫剧《焦裕禄》《重渡沟》获国家文华大奖,实现中国艺术节大奖七连冠、文华大奖六连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八连冠。同时,文化节庆也成为推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的重要渠道,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已成功举办两届,联动沿黄9省(区),取得良好反响。
河南区域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问题剖析
(一)对黄河文化及其文化遗产的保护紧迫感认识不足
河南區域内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诸多原因,其资源全貌不甚清晰、资料整理不够完备,需要采取行动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与传承。
对黄河文化及其文化遗产保护的匮乏反映了认知的偏差。河南区域内黄河文化的源头地位、黄河文明的主体地位有目共睹。但在具体工作中,有一种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推动,那就是多从“感性的对象”对黄河文化作静态的理解,而没有将它理解为“感性的活动”,即实践的动态地理解。人们认为,黄河文化似乎被黄河遗址束缚在了原地,不移不散,没有紧迫感,也没有动力。
(二)黄河文化资源有待整理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河南地处中原,山地与平原并存,历史上朝代更迭动乱不断,加之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黄河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人们对黄河的文化资源缺乏整体宏观的认识,导致对文化资源整理不足,缺少条理。对黄河文化的历史文献、文物遗存、文化精神等还缺乏统一的理解和整理,因此难以深入理解黄河文化内核,相关资源材料仍有待进一步梳理总结。
(三)黄河文化的学科化与产业化推动不足
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弘扬,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学科体系,现阶段河南高校很少开办与黄河文化相关的课程,导致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不足,进而缺少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研究。
黄河文化的内在精神虽然已经为学术研究所揭示,但河南区域内从黄河文化精神到黄河文化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其历史地位、文化影响、社会价值、研究深度不匹配。除此之外,由于缺少国际化视野,河南区域内对黄河文化的开发利用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黄河文化产业建设开发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难以用产业化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河南区域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对策建议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提升路径可以围绕环境建设、价值建设、内容建设、主体建设、载体建设等方面展开,形成完整的战略安排。
(一)环境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厚培黄河文化之“根”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要把修复黄河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黄河流域高质量社会治理;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河湖管理保护水平。第二,改善社会环境。要在继承中创新、在总结中提升,通过梳理汇总、分析借鉴已有成果,了解新情况,寻找新方法。同时加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与手段的运用,讲好“黄河故事”。第三,呵护文化环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弘扬好黄河文化;要围绕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主题和打造“诗画黄河”新名片的目标要求,积极弘扬黄河文化。
(二)价值建设:树立文明价值,弘扬黄河文化之“魂”
第一,深耕黄河文化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先,要加强党对治黄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沙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和对河南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工作督导、跟踪问效以及舆论引导。其次,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突出水问题,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最后,要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发掘更多传承黄河文化的传承路径。
第二,发掘黄河文化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表达,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弘扬黄河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发掘黄河文化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三是深入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等有益精神因子、文明基因和民族特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内容建设:打造完善内容,保护黄河文化之“肉”
第一,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全省“一盘棋”,以郑州为中心整合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河南省全域黄河文化旅游带,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对深入传承与保护黄河文化基因,讲好“黄河故事”意义非凡。郑州可借助地理、交通、经济和文旅资源等优势搭建黄河文化旅游带中心,整合全省区域间的文旅资源,以郑州为中心+N个全省副中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自然旅游资源、历史与文化民俗和风土人情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地标,建设一批全方面展现黄河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
第二,打造黄河文化传播IP,激发黄河文化传播影响力。打造带有河南特色的黄河文化传播IP,推动带有河南特色黄河文化走出去,向国内外全面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中下游流域文化。例如,挖掘河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地域红色文化,打造河南红色黄河文化品牌IP,激发黄河文化国内、国际传播影响力。
(四)主体建设:强健黄河文化之“骨”
振兴黄河,其要在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黄河文化人才队伍,确保传承黄河文化传承和弘扬后继有人。
第一,健全黄河文化人才引进体系。一要健全黄河文化人才引进体系建设。制定出台高端人才的引进办法和标准体系,从政策上为高端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优秀文化名人、艺术家回归工程;建立河南黄河文化人才数据库。二是政府要在高层次艺术研究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本土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此外,对于本土艺术家回归和创作精品现象也应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
第二,增强黄河文化人才培育体系。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多层次的黄河文化人才培育体系。在政策上要重点扶持相关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给予相应资助资金以保障黄河文化建设。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和发展,加强对黄河文化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注重对专业技能人员的选拔任用和培养。最后,提升科技水平提高效率并优化管理机制来保障黄河文化发展。
第三,完善黄河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方面,建立“黄河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把黄河文化研究与保护、传承、弘扬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议把河南历史上对中华民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纳入历史人物研究范畴。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文化视角,积极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區域特色创新理论成果。
(五)载体建设:赋黄河文化之“能”
科技对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系统传承保护黄河文化。综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实现黄河文化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的新业态和新模式,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可借助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和透明等特性对有关黄河文化的濒危遗产、遗迹和遗存进行上链保护,建设黄河文化保护数据库,让文物数据永久性保存和保护。同时可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有关黄河文化的数字藏品,鼓励创作者二次创作开发数字原生黄河文化内容,扩大黄河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可借助交互技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技术的交互建设数字虚拟黄河文化空间,有温度、有情怀、有内涵地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借助VR、AR、XR和MR等交互技术+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虚拟黄河文化博物馆,让受众可以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到“有温度”的黄河文化。借助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开发有关沉浸式的黄河文化类电子游戏,让玩家在游戏所构建的激励模式中体验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玩家深深沉浸于黄河文化游戏构建的“沉浸式体验、开放式创造系统、立体式社交网络体系”。
第二,增强现代传媒技术对黄河文化的传播。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同时,加强对媒体舆论导向的管理与引导,促进传播渠道畅通。媒体应加强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黄河文化宣传人才,使其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