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 埙韵穿古今

2023-05-30 10:48魏石当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孔武陟县王建

魏石当

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其材质以陶为主,此外,还有用石头、骨头、木头、竹子等制作的埙;其形状比较多,有葫芦形、牛头形、笔筒形、梨形等,其中,梨形最为普遍。

关于埙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先民靠打猎维持生计。从木棍、石块,到穿孔的石块、打制的石器,狩猎工具越来越顺手,效率也越来越高。那时,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就能发出声音,这种狩猎工具叫作“石流星”。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关于埙的起源,还有种说法是,最早先民们用其模仿鸟兽叫声以诱捕猎物,后演化为单纯的乐器。

7000年前,埙只有1个吹孔,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为证,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6000年前,埙还是只有1个吹孔,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哨为证,其状似橄榄,由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四五千年前,埙由1个音孔发展到2个音孔,能吹3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发展为3个音孔,能吹4个音,有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的陶埙为证;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5个音孔,能吹6个音;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6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关于埙的用途,据可考的文字记载,埙在战国初期就被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更是普遍被用于演奏宫廷雅乐;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时间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黄河边的武陟县小董乡,一个男孩出生了。

武陟地处黄河中下游交界处,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了清代,黄沁河泛滥依旧,康熙帝重视河工,特命雍正赴武陟,亲自督导河工事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下了“御坝”“嘉应观”等与治黄有关的知名建筑,更留下了无数个雍正与武陟的传说与故事。

在武陟,铁腕皇帝雍正是温暖且富有人情味的。比如雍正在詹店溜村惩治拍马溜须之徒的举动,比如雍正与河工一起喝油茶的行为,还比如雍正为河工吹奏的泥埙赐名“黄河泥埙”的传说,等等。

说到黄河泥埙,就不得不回过头来说那个小董乡出生的小男孩。他叫王建,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老师,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王建在吹奏乐器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20世纪90年代初,10多岁的王建凭借吹奏绝活考入沈阳空军某部文工团,担任笛子演奏员,后进修于中国音乐学院,竹笛、口笛、箫、葫芦丝、巴乌等乐器的吹奏技艺精湛,获得国家一级演奏员称号。

就在王建的艺术生涯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在一家乐器店看到了缩在角落里的一只埙。他的全部身心都被这个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给吸引了。此后,他开始学习演奏埙、研究埙,然后开始制作埙,他的生命与埙紧密连接起来了!

从部队转业回到故乡后,王建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尝试,发现黄河泥细腻柔滑,具黏着力,有极强的可塑性,非常适合烧制埙。结合武陟当地关于雍正与黄河泥埙的传说,王建将自己研发、纯手工制作的埙,称为“黄河泥埙”。

从黄河岸边采集来的黄河泥,是不能直接制埙的,要经过很多工序。首先是选泥沙,加入适量的水和泥,然后像揉面一样大力揉捏,直到河泥均匀柔顺,不稠不稀,恰到好处,这才能密封醒泥,时间长达1年之久。其次,将醒好的泥拿出,分成馒头大小的泥团,揉捏造型,形成笔筒状后再封口抹光,接着打孔、试吹、调音,晾干打磨光亮,即可吹奏。但此时的埙不是成品埙,还需要进行最后一步——烧制,个中火候、时间的把控等就不一一赘述,非大师难以掌握此种技能。

由此可见,黄河泥埙的制作是很耗费精力的。但王建不怕,上天除了给了他超出常人的音乐素养外,还赐给他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王玲。

王玲自从嫁给了王建之后,“我家老王”就成了她对丈夫的昵称,话里话外透着崇拜,透着自豪,也透着满满的幸福感。为了支持王建的事业,王玲辞去公职,全身心投入到她家老王的黄河泥埙制作传承发扬之中,成了老王的左膀右臂。

“我要帮我家老王处理好一切外围工作,使他一心一意地研究埙、研制埙、演奏埙,用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琐事羁绊的王建,如虎添翼,埙乐事业突飞猛进。

2013年5月,武陟县荣获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同时成立了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王建成为首批为数不多的“中国黄河文化特邀研究员”之一。

此后,王建更加悉心钻研,如痴如醉,不断改良创新黄河泥埙的制作工艺。“我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尽快把黄河泥埙做成一个集传承、创新、研制、包装、销售、教学、演出、普及于一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让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听到、买到凝聚着厚重博大黄河文化气息的黄河泥埙,让独具武陟地域特色的黄河泥埙这朵美丽的黄河浪花闪耀世界。”这是王建的豪言壮语,也是他正在做的事。

2014年10月,王建的黄河泥埙在加拿大举办的中加文化节上荣获银奖;2016年6月,武陟县教育局在武陟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黄河泥埙制作室和展厅,推动黄河泥埙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2016年10月,郑州师范学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遺产进高校活动,选定黄河泥埙作为学生高雅艺术选修课,并成立了80多人的黄河泥埙乐团,王建被郑州师范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河南博物院邀请王建复制商代5孔埙,经过不懈的努力,王建圆满完成了任务;接着,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又定制了20枚黄河泥埙,并与王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河南博物院开设黄河泥埙专柜,展览、出售黄河泥埙。

王建全力开展黄河泥埙制作工艺攻关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

近日,我走进了王建在武陟县城开设的黄河泥埙坊。样式多样、大小不一的黄河泥埙令我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一边看着王建吹奏黄河泥埙,一边听着王玲的讲解,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埙乐世界,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令我在浑厚苍凉、沉缓悠长、如泣如诉的埙声中沉醉,恍惚穿越回了那穿兽皮抡石狩猎的遥远年代。

往事越千年,埙韵穿古今。王建展示了他超人的演奏功力,他不仅可以吹奏竹笛、口笛、箫、葫芦丝、巴乌等乐器,而且还能自制埙、陶笛、吐良、篪等民族乐器并吹奏。在他手里,不仅乐器可以吹奏,水杯也可以,手中无物,手指一团也能吹出音乐来,炉火纯青的演奏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带着一只古色古香的埙出门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曾在洛阳一家博物院看到过一只陈列的埙,当时还特意驻足观看了一阵子,琢磨那只埙的年代,那只埙跟手里的埙很相像。

我回头看向王建,问他知不知道那只埙的年代?王建老师笑而不答,王玲老师笑意盈盈,无比自豪地说:“那只埙,出自我家老王之手!”

驱车返家的路上,夕阳西下,灿烂的晚霞将天边晕染得灿烂无比,一如我的心情。

我看了一眼摆放在座位旁的埙,想到在以王建为代表的演奏家、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埙作为乐器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喜爱埙乐并且学习、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习埙的热潮悄然兴起。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王建一样的人加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猜你喜欢
音孔武陟县王建
论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下)
Market Values
KALEIDOSCOPE
武陟县
思 夫
探究陶笛发音频率与开放音孔组合总面积的关系
武陟县
今年加班是常事——武陟县供电公司推广智能电表工作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