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蓝 于作梁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要坚持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花鼓戏和粤剧都是中华文明中闪耀的璀璨明珠,针对二者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如何以花鼓戏和粤剧为抓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进世界是具有极大价值的。为探究如何实现湖南花鼓戏更好地“走出去”,增强跨文化传播实力,本文通过分析粤剧在跨文化传播上的优秀经验,为花鼓戏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粤剧;花鼓戏;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综合国力软实力的最直接的表现,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要坚持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花鼓戏和粤剧都是中华文明中闪耀的璀璨明珠,针对二者的研究十分丰富。如何以花鼓戏和粤剧为抓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进世界是具有极大价值的。为探究如何实现湖南花鼓戏更好地“走出去”,增强跨文化传播实力,本文通过分析粤剧在跨文化传播上的优秀经验,为花鼓戏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经验。
在粤剧跨文化传播领域,曾衍文(2018、2020)总结和归纳了粤剧的译介策略与技巧[2],针对粤剧受海外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演员、剧本、音乐和唱法的改变展开研究[3]。在花鼓戏现状研究中,唐蓉青(2021)总结了花鼓戏自身没有创新的问题,以及外界的新鲜事物的诱惑、时代变化而使得花鼓戏渐渐沉落的原因[4]。范正明(2012)指出花鼓戏在走向国际当中存在缺乏思想内涵和艺术样式的创新、表演艺术和风格样式需要与时俱进的不足之处,鼓励花鼓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6];杨畅,常思亮(2021)针对花鼓戏发展现状及困厄做出了总结,其问题主要是内容陈旧、管理模式滞后、政府不重视[5];曾媛媛(2016)指出花鼓戏宣傳上缺乏国际思维,缺少走向国际的可行方案[7]。
综上所述,粤剧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上有一定的基础,花鼓戏存在内容与时代脱节,宣传力度不够,缺少国际化交流、外部威胁严峻等不足。为探究如何实现湖南花鼓戏更好地“走出去”,增强跨文化传播实力,本文通过分析粤剧在跨文化传播上的优秀经验,为花鼓戏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经验。
一、花鼓戏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坚实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花鼓戏跨文化传播对促进自身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意义非凡。
第一,促进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和传播。跨文化传播针对海外市场进行文化传播,对于提高花鼓戏知名度和打开花鼓戏国外市场具有积极意义。花鼓戏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能够改善花鼓戏演职人员、创作人员就业质量,进而更好实现对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湖南地区的代表剧种,花鼓戏蕴含着深刻的湖湘文化精神。湖南侨胞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花鼓戏的对外传播为海外华人华侨带去民族文化记忆,增强其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动花鼓戏跨文化传播是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兴盛,能为花鼓戏走向世界提供支持和动力。花鼓戏走向国际有利于丰富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中华文化。
第四,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花鼓戏走向世界能丰富世界文化瑰宝库,增加其多样性。花鼓戏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剧种,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剧种相互学习和借鉴,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花鼓戏积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方法为民族剧种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跨文化传播中粤剧的优势及花鼓戏的劣势
通过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矩阵排列组合来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粤剧跨文化传播优势和花鼓戏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花鼓戏问题突出表现在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见表1)。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粤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有以下三个方面。
粤剧内容积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粤剧剧本编写者关注时代话题,不断创作结合当下热点的曲目,并由专门的粤剧翻译人才进行英语剧本的编写。定期和海外粤剧团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内外粤剧发展。为了能够让外国观众看懂粤剧,还尝试将国外经典著作的篇目进行改编,形成新的粤剧曲目,这样既能够让观众视觉享受之外,也能够汲取到知识。
粤剧传播范围广,宣传推广到位,以打造中国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粤剧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走出国门,在海外的广东华侨借思乡之情创建粤剧团,创立了英文粤剧社,粤剧被称为“海外最具影响力的戏曲”[8]。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海外粤剧团的成立、国际粤剧节等活动的举办,粤剧的传播更为广泛。文旅融合是近几年的热点议词,将粤剧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是跨文化传播重要环节。在广东省的广州、佛山、顺德等城市,体验粤剧是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让中外游客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粤剧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文旅融合外,“文化+”模式也是非常热的议题,通过“粤剧+综艺、影视”的形式,用受众最多的大众传媒方式很好地推广了传播粤剧。
粤剧宣手段的多元化。一是粤剧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即“粤剧网”(链接:yuejuopera.org),对粤剧各项事宜进行记录与公布(见图1)。二是粤剧注重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比如在小红书平台上进行推广宣传,如 “小L带你了解粤剧”的用户,通过不定期更新作品,记录粤剧文化来进行网络平台传播。三是除了传统的粤剧团到海外进行表演,还有线上表演。2020年,通过网络举办了多彩的国际粤剧节[9],如第八届的羊城粤剧节采用了网络直播的形式展演。这样,人们能够从多渠道接觸到粤剧,使得粤剧的传播更广。四是打通了线下的固定推广渠道。前文提到的文旅融合,让粤剧在旅游景点进行体验式宣传。例如,广州市打造了一个粤剧艺术博物馆,周一三五有演出,“国风体验馆”提供给游客体验粤剧戏服的服务。
花鼓戏跨文化传播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内容与时代脱节。剧本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剧本创作人才匮乏。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如《刘海砍樵》《补锅》等均为上世纪创作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和审美多样化趋势的流行,与时代脱节的戏剧内容难以吸引年轻受众。即使有近代新曲目如《桃花烟雨》,但是在各大旅游景点中表演的仍然是旧曲目,新曲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比如新华联铜官窑古镇中,花鼓戏表演的四个选段均是来自经典旧曲目。内容创新得不到保障,创新的新曲目没有得到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没有新内容。
语言障碍也是花鼓戏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外国观众没办法理解花鼓戏想要表达的意思,其故事内涵等,他们就无法与花鼓戏产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花鼓戏的跨文化传播。铜官窑古镇中,英文的简介只针对花鼓戏总的概括介绍,并没有针对曲目本身进行一个翻译。通过本人对工作人员的采访得知,外国人基本上也就是驻足三四分钟就会离开,说明他们对于花鼓戏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一个服饰外观上。
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忽视了新媒体的宣传力度。粤剧通过华侨的迁徙、政府的推广、海外粤剧团的联谊和交流、网络直播;粤剧电影拍摄等方式进行宣传。反观花鼓戏,相关单位的宣传仍停留在传统方式如商演、义演上,未能利用湖南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对外宣传,导致其知名度局限在本省及周边省份,在海外的知名度明显低于粤剧。
三是缺少国际化的交流。在海外的广东华侨借思乡之情创建粤剧团,并与国内的剧团进行联谊交流,将粤剧文化推广到海外。反观花鼓戏,作为湖南特色文化,经过悠久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湖南当地代表性的艺术流派。长期以来,花鼓戏的市场始终局限在湖南当地或者周边省份,难以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市场的狭小成为了湖南花鼓戏难以真正走向国际化传播的重要阻碍。其国际化交流的过程中缺乏渠道和带头人,跨文化交流受阻,需要专攻跨文化传播且熟悉花鼓戏文化的人才经营,和一定的市场营销人才为花鼓戏品牌注入活力。
四是花鼓戏的外部威胁,主要体现在文化冲击以及观众和演员的流失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占据文化传播的主要地位,多元文化的入侵对传统戏剧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与光怪陆离的新式文化相比,传统戏剧对观众的吸引力较小,观众对花鼓戏的喜爱程度和关注度逐渐下降,付费观赏戏剧的人越来越少,戏剧团也难以维持生计,许多演员被迫转业,导致戏剧的传承和接班人缺失。老艺术家们的逝世和新演员的缺乏让戏剧的人才资源大打折扣,“留不住人”成为其发展最大的痛点。
三、花鼓戏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一)内容的创新是传播动力
加强内容创新,紧贴时代背景。语言障碍是花鼓戏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创新花鼓戏演唱语言,因地制宜,用英语演唱花鼓戏,或通过英文演唱、制作PPT进行随演随释等方式,让外国友人理解花鼓戏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提高花鼓戏的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创意、有亮点的内容是花鼓戏得以“走出去”的不竭动力。
再者,还需要培养相关人才,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翻译专业,却没有针对戏剧的翻译专业,戏剧翻译除了需要翻译基本功,还需要对一个剧种、民族等特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文化的传承本质还是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花鼓戏创作、表演人才,将花鼓戏不断地创新性传承、发展、传播。
(二)注重国际市场是传播关键
国际传播是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的大众传播。粤剧的推广所以能在海外收获很好的效果,是因为加强了海外市场的针对性。定位决定市场,要采用一定的营销策略助力花鼓戏走上国际舞台。例如“AARRR”营销模式,通过“用户获取”与湖南旅行社进行合作推广,随着跨国旅游的兴起,利用旅游资源来进行花鼓戏的推广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方式。当地文化局、旅游局组织花鼓戏表演,通过具有湖湘文化特点的服装首饰、语音语调、唱剧形式等方面,运用“视觉锤”将“语言钉”钉到观众心理,进而激发外国友人兴趣。“提高活跃度”和“提高留存率”,通过在国外演出、创办花鼓戏社团等方式,花鼓戏能够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打开国际知名度,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传播。除了定期定点的表演,还可以在特殊时间点,比如节假日,进行特定主题的限定演出。“传播分享”,通过采取激励手段,让外国观众自觉主动分享,进行跨文化的人际传播。最后是“获取收益”,通过售票、或是文创衍生产品、服务等方式获得收益。定位决定市场,要采用一定的营销策略助力花鼓戏走上国际舞台。
(三)多元化的媒介是传播手段
要创新花鼓戏宣传平台。在这一方面,粤剧为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粤剧网”页面具有现代化审美,色彩明丽,板块分明的优势。与时俱进创新花鼓戏宣传手段,完善现有的宣传途径。如招揽电脑网络专业人士进行网页设计、开辟国际板块,设计多国语言的咨询通道、通过外国的社交软件,或是国际版的国内社交软件进行线上宣传。也可以利用“网红效应”,通过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咖来体验花鼓戏,进行打卡,让网友们看到花鼓戏的特色,能够觉得传统戏剧也是有趣的、时尚的。广告也要宣传到位,当人们在各大平台搜索湖南旅游时应该有花鼓戏的相关广告链接,让人们一到湖南就要想到花鼓戏,将花鼓戏打造成湖南的品牌。和影视剧的结合也是花鼓戏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可以是纪录片,也可以是通过脍炙人口的花鼓戏曲目进行影视化改编,融入到当今的影视剧中,人们在休闲娱乐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除了现在所流行的线上宣传,也要结合线下宣传,要“两手抓”,通过学校等平台进行花鼓戏科普体验,改善观众的年龄比例,让更多的年轻群体了解花鼓戏。还可以和旅游景点结合,增加花鼓戏舞台、开设一些花鼓戏体验。比如岳阳楼,可以通过每天对游客进行花鼓戏展演,还可以在景区内设立一个场所,供游客们近距离接触体验花鼓戏。在湖南省博物馆中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个馆区进行花鼓戏相关文物、服饰、剧本等展览。旅游景点人流量大,并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都可以欣赏、体验花鼓戏,实现跨越文化背景的传播,让花鼓戏流向国外,成为湖南特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DB/OL].2017-10-18/2021-06-01.
[2]李燕霞,曾衍文.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岭南粤剧的译介与流变——以粤剧经典《帝女花·香夭》英译为例[J].四川戏剧,2018,(09):18-23.
[3]曾衍文,李燕霞.文化生态视角下粤剧的海外传播与流变[J].四川戏剧,2020,(03):59-62.
[4]唐蓉青.湖南花鼓戏的繁盛、曲折与前路[J].艺海,2021,(08):12-15.
[5]杨畅,常思亮.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J].文艺论坛,2021,(05):123-128.
[6]范正明.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当今现状及未来展望[J].创作与评论,2012,(11):109-112.
[7]曾媛媛.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J].戏剧之家,2016,(18):47+49.
[8]沈有珠.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5,(04):88-97.
[9]李慧.【粤剧盛事】羊城国际粤剧节26载回眸(第一届)[DB/OL].2016-03-30/2021-06-01.
作者简介:
陈蔚蓝,女,畲族,广东广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本科生。
于作梁,男,汉族,湖南祁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本科生。(指导老师:王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