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延安鲁艺木刻版画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本文通过对鲁艺木刻艺术创作风格转变过程中具体作品的分析,探讨延安鲁艺木刻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短时间真正解决了“艺术为人民”的问题,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的革命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也为当代中国木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能为当代的艺术创作实践提供诸多启示。此外,研究延安木刻艺术有助于将鲁艺精神融入当今高校的审美教育中,对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提取中国元素、弘扬民族文化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延安鲁艺;木刻版画;艺术创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J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鲁艺木刻艺术中‘人民性的创作风格研究”(项目编号:2021J032)的阶段性成果。
提到延安木刻,不得不说的就是新兴木刻,1930年—1937年是我国新兴木刻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的木刻版画,现实内容和具象形式兼具。延安鲁艺的木刻运动,正是新兴木刻运动的继承与发展,发展中的木刻在延安显示出了强烈的时代性和革命性,凸显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当然,延安木刻的现实性、时代性及革命性的艺术特征,也彻彻底底反应出了这个时代美术创作的需求。基于延安鲁艺的办学宗旨,立足于“让文艺面向群众,走向工农大众”的创作理念,结合鲁艺诞生的特殊社会历史环境,洞悉鲁艺身上所流淌的革命性与宣传性的血液,并通过一些木刻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的不断转变和创新过程,最终实现作品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创作历程。
一、用西方的绘画形式进行表现
延安的木刻运动,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一些有着革命理想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我们熟知的有胡一川、江丰、马达、力群等左翼木刻家,他们的到来为无疑延安木刻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木刻艺术在延安这片革命的土地上迅速发展起来,从而诞生了一大批在现代美术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木刻艺术作品,如我们熟知的《运草》《减租斗争》《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改造二流子》等。
西方的木刻技法对延安艺术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刀法上,延安的木刻版画在最初的创作过程中大量延续了这种木刻的技法,尤其在抗战初期的几年里,这种刀法的痕迹非常明显。如古元初到延安时的作品, 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受西方绘画的影响比较明显,构图上能看到法国画家米勒的影子,在画面的黑白关系和刻法上,能明显看到珂勒惠支的画面处理技法。毋庸置疑,当时延安木刻版画的构图、刀法在初期学习西方的画面技法对于当时后来解放区的本土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延安的创作初期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创作了一大批我们熟知的木刻艺术作品。
也正是因为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具有“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特点的木刻版画,在各种报纸、书籍和其他出版物上成了其他画种所不能代替的必需品。延安鲁艺木刻的最初表现技法依旧是学习西方传入的创作型木刻的艺术表现形式,黑白色调对比强烈,注重强调画面的黑白效果而忽视艺术内涵的真实表达,因此,创作出来的木刻作品就出现了老百姓所谓的“阴阳脸”“麻子脸”,可见,西方的木刻版画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在延安并不十分受欢迎,这些用西方的绘画形式进行表现的木刻作品与老百姓的审美有着很大的隔阂,这就导致很多老百姓根本不喜欢,也不接受,因此也就完全达不到预期的为革命宣传的效果。
二、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借鉴与参考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木刻艺术家们发现了他们创作的作品與老百姓不认可之间的尖锐矛盾,艺术家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有担当的木刻艺术家们就努力探寻木刻艺术创作的风格和技法,努力使其发挥最佳的革命宣传作用。经过调研和尝试,延安的木刻艺术家们发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渗透于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比如民间木板年画、民间剪纸、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于是,延安的木刻艺术家们就从这些民间美术入手,研究并学习民间艺术的形式、技法和表现的语言,改变原有的木刻语言形式,在木刻语言的基础上加入民间艺术的元素,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真实生活的场景。艺术家们首先从剪纸和木板年画这些当地百姓最熟知和喜爱的艺术形式着手。剪纸,因其材料简单且成本较低加上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且家家户户都可以剪出来,适合农村妇女闲暇之余制作,既可作用做实物,又可装饰和美化生活,并且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渴望以及对吉祥幸福生活的一种企盼。年画直接粘贴在墙壁上供人欣赏,不仅有一定的寓意而且可以美化环境,表达喜庆的味道。于是,延安的艺术家们就认真研究并学习这些民间艺术的语言,先从新窗花作品入手,题材是反映解放区人民生产、生活和战斗的场景,同时从这些民间艺术里吸收了一些传统元素,将剪纸的元素和艺术手法运用到新窗花的创作中来,创作出来的作品逐渐得到了老百姓的接受和认可,这些作品不仅发挥了一定的思想宣传作用,并且也推动了窗花新样式的发展。艺术家们看到他们的努力有了收获,甚至为了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并且更受老百姓喜欢的作品,他们深入陕北农村,与老乡同吃同住,体验百姓的生活的疾苦,并不断学习各类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华,目的是为解放区的木刻艺术创作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如古元的作品《离婚诉》,这张作品是古元形成自己风格的重要标志,《离婚诉》共有两张,第一张是1941年刻的,主要以“阴刻”为主,画面的整体色调比较浓重,层次感很丰富,画面中比较注重素描里黑白关系的处理,受到西方版画的影响较多,老百姓对这种处理方式不太理解,也看不惯,觉得“为啥脸一片黑一片白,长了那么多黑道道”。于是在《讲话》后的1943年古元又刻了一张,这张作品就充分吸收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元素,画面整体以“阳刻”为主,简洁明快,记录的村干部,诉苦的妇女以及门口围观的群众和屋内的一切陈设交代得都很清楚,整体画面格调比较清新,非常富有民间剪纸的意味,老百姓看了都很喜欢。古元的这两张作品在木刻艺术化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延安木刻吸收借鉴陕北民间剪纸元素进行转变的最好例证。
此外,还有彦涵的木刻作品,也很好地诠释了延安木刻向民间剪纸的学习过程,他的构图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多层式构图,如《移民到陕北》,这种构图方式明显借鉴的就是民间剪纸中的多层式构图;还有一种是三角形构图,如《强渡黄河》《小先生》等;最后一种是矩形构图,如《诉苦》《豆选》等。从这些作品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学习民间剪纸的取景和构图形式,彦涵的作品始终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此外,彦涵的作品还借鉴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成份,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构图、黑白关系的处理以及形态造型等。如作品《移民到陕北》创作于1944年,从这幅作品中能明显看出画面整体学习借鉴了汉画像石的划段式构图形式,画面采用了画像石中常用的上中下三段式的构图形式,此外在人物的造型上也借鉴了西方绘画的一些表现形式,不仅活跃了画面气氛,也表现出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善良。整体反映的是陕北新的生活环境,歌颂了新社会、新生活和新风貌。
总之,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之所以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作品的内容和题材都非常贴近解放区军民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作品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是解放区军民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其次是,延安的木刻艺术家们发现他们初期的作品与老百姓的审美有隔阂的问题后,及时转变作品的题材、内容及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从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里吸收了丰富的养料,从而创作出了一批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风貌,对解放区乃至新中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意义
纵观延安鲁艺木刻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是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探索过程,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无数次的尝试,最终创作出了适合解放区军民欣赏习惯的木刻艺术作品,成为了解放区木刻艺术的标志。延安鲁艺木刻艺术家们走出了一条木刻艺术中国化的道路,更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鲁艺诞生于抗战特殊时期的延安,它的成立与发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抗战的实际需求,鲁艺为党和国家培育了大批優秀的文艺工作者,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艺精神至今影响着我们。
(一)艺术创作要与生活密切相关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时期的艺术创作都应该立足于生活实际,是实际生活的某种反映,不能脱离生活而创作,作品能否体现生活的实际感受,是一幅作品能否打动人的关键所在,从古至今,皆是如此。艺术创作者如果不能扎根生活,不了解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他所创作的作品就会成为“无根之萍”,不仅没有艺术价值,还会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延安鲁艺时期的木刻艺术家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一步步不断探索,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才能逐渐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把最初不被老百姓所认可的作品一步步变成解放区军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转变后的延安木刻歌颂解放区军民的新生活、新气象,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技法上又中西合璧、去粗取精,加上广泛吸收民间艺术元素的精华,从而创造出了一大批深受解放区军民喜欢的木刻艺术作品,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了当时抗战最有力的宣传介质,更是得到了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认可,成了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二)艺术创作要勇于创新
“创新”是艺术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更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我们在创作时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只有不断创新,艺术创作才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生生不息。眼下很多艺术作品存在抄袭和千篇一律的现象,甚至一些艺术作品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在一张作品上能看到很多作品的影子。其实,当代的艺术创作更应该借鉴当时延安木刻的成功经验,当代艺术家应该努力创造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情实感、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作品。
中国的新兴木刻受苏联和德国版画艺术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抗战初期初到延安的木刻艺术家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的作品当作范本来学习。因此延安木刻在初期不被解放区的军民所接受,但是这些木刻艺术家们并没有停留在一味地模仿和借鉴上,而是扬长避短,有所取舍,舍弃了西方版画常用的素描式的表现技法,此外,还深入民间,学习和借鉴民间剪纸、年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使鲁艺木刻作品在延安这片土地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和飞越,并使延安木刻成了抗战时期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艺术创作要始终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方针
艺术创作不是孤芳自赏,始终要考虑到它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对它的接受和认可度。眼下,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喊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志要创作出民族化,大众化并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作品,但实际上,国内的一些艺术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相应的了解,抑或是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或者是一门心思想让自己的艺术作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从而导致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根本看不懂,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刚好与“民族化”和“大众化”是完全相悖的。回首延安木刻艺术家们的整个创作转变历程,他们为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实践证明,要想创作出“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艺术作品,务必先要对我国传统民间文化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富有文化底蕴,才会具有“中国特色”。
延安的木刻艺术家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民族化”和“大众化”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们为了创作出解放区军民喜欢的艺术形式而深入民间,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努力转变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技法,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并进行思想上的深入交流,了解百姓的疾苦,深入体验他们的生活,为了创作出老百姓喜爱的艺术作品,他们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精华,扬长避短,更是从精神层面挖掘民间艺术的深层次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反复尝试,从而创造出了当地军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从注重“艺术性”到注重“大众化”和“民族化”的创作转变历程,真正做到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真正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家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反思的。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创作为了人民,延安美术改写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开启了美术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延安美术在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的成功探索,为解决困扰中国美术“古今中外”如何选择的难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从民族、民间通往现代的艺术新生之路,为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提供借鉴性启示,使他们明确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艺术创作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延安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延安精神融入当今高校的审美教育中,时刻提醒高校学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始终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设计理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艺术设计的个性美与共性美。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提高高校审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努力保证延安鲁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脚踏实地发扬我们的民族元素乃至中国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艺术创作不断繁荣与发展,从而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苗普.时代里程碑——鲁迅与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探析[J].中国美术,2019,(05):138-143.
[2]向谦.“鲁艺木刻工作团”及其木刻创作[J].中国历史文物,2015,(06):77-83.
[3]李萍.新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及其出路探索[J].延安大学学报,2016,38(06):96-100.
[4]高延胜.延安时期木刻艺术的源与流[J].祖国,2017,(17):84-85.
[5]李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
作者简介:
申恒,女,汉族,河南新乡人,西安翻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