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豪 董强
故事还要从正德十五年(1520年)说起。是年,荒淫、顽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因在江南巡游时不慎落水,回京后便一病不起。正德皇帝没有子嗣,面对病入膏肓的皇帝,他的生母张太后及内阁首辅杨廷和焦灼万分。围绕立储之事,朝野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也就是说,如果皇帝没有子嗣,可以实行兄终弟及的嗣位制度,但是所立者應为正室所生之子,庶母之子不在嗣位之列。当时,正德皇帝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已幼年夭折,符合条件的只有寿定王朱祐榰、汝安王朱祐梈、兴献王朱祐杬三位叔父的子嗣。值得一提的是,寿定王和汝安王早逝且无子嗣,兴献王朱祐杬虽已过世,但留有一子,即朱厚熜。于是,他就成为帝位最为合适的继承人选。
当时,朝廷内部关于立储人选存有争议。张太后对改立他人颇为不悦,因为其他亲王都是叔父辈且已成年,不利于操控,势必对她的权力产生威胁。权衡利弊之后,张太后认为朱厚熜比较合适:一来,朱厚熜年少,且父亲早逝,便于掌控;二来,兴献王就藩于安陆,远离京城,在朝内并无权势。不仅如此,就连内阁首辅杨廷和也深感朱厚熜是合适的人选。
为了不起波澜,张太后与杨廷和密谋,紧急修书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朱厚熜,让他即刻赴京入继大统。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一纸密信从京城飞抵安陆。面对天降机遇,朱厚熜暗自欣喜,但也心怀忐忑。他深知各方权力斗争已进入白热化,或许那些垂涎皇位的亲王叔父早已设下埋伏,此去京城怕是凶多吉少。
此时,正德皇帝病危的消息不胫而走,民间传言正德皇帝在弥留之际存有遗诏给就藩在外的几位亲王。遗诏中说,谁能在皇帝晏驾前抢先抵达京城,便可拥立其为帝。听闻消息的朱厚熜再也坐不住了,他所在的安陆距京城有千里之遥,如不能抢夺先机,必将沦为人臣。为此,他找来了自己的贴身幕僚,秘密筹商应对之策。
为了避人耳目,幕僚献计要朱厚熜假扮钦犯上囚车,随行人员乔装成押解犯人的衙役,然后星夜兼程北上。出行之前,一件小事让众人犯了难。早已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朱厚熜吃不惯粗茶淡饭,倘若途中依旧大快朵颐,必遭旁人怀疑,从而招致杀身之祸。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詹多的王府厨子想出了化解之法。他将猪肉与鱼肉剁成肉泥,以食盐、香葱、生姜为佐料,用淀粉、鸡蛋调和均匀,再用红薯皮包裹蒸熟。形同红薯,实为肉肴,且好吃不腻。
这一“美食”赢得了朱厚熜的青睐,一路上他就吃着改良后的“红薯”进京并顺利登基为帝。詹多也因有功被召进皇宫,成为御膳房的一名御厨。此后,这一菜肴被写入明代宫廷菜谱之中。因为嘉靖皇帝是真龙天子,菜品切块后形似在云中盘踞的卧龙,故名“蟠龙菜”。
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昔日就藩之处赐名“钟祥”,取“钟聚祥瑞”之意;同时将安陆州改为承天府,与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齐名,号称“三大府”,钟祥之名得以延传至今。
蟠龙菜也从昔日的皇宫深苑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正如民谣所传:“红薯变成蟠龙菜,儿帮老子皇冠戴。”为了追求口感与美观,后人将蟠龙菜外面的红薯皮改良成鸡蛋皮,并不断改进菜肴的制作方法。蟠龙菜的做法精细:鲜猪肉须剁成茸,加清水搅拌,待猪茸沉淀后滤出浮沫和血水,然后加入精盐、淀粉、土鸡蛋清、葱姜末等,搅成稠肉糊;青鱼宰杀洗净后须片取净肉剁成茸,同样加入精盐、淀粉,搅成黏糊状;最后将鱼茸、肉茸和在一起搅拌均匀,摊在鸡蛋皮上揉成圆卷,上笼蒸熟。一道精美的蟠龙菜方告完成。
蟠龙菜所用食材十分普通,但色美味鲜,香嫩可口,油而不腻,唇齿留香。蟠龙菜一年四季皆可食用,且男女老少咸宜。清代诗人樊国楷赞叹道:“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春香酒味浓。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
如今,蟠龙菜已成为钟祥一张靓丽的名片,为湖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并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钟祥,蟠龙菜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传统名菜。凡大宴必有“龙席”,民间遂有“无龙不成席”的说法。作为钟祥人的当家菜,蟠龙菜凭借鲜美的味道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宾客前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