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由冷峻触达温暖

2023-05-30 10:48:04芦荟
检察风云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张晓刚蜉蝣血缘

芦荟

“张晓刚:蜉蝣”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摄影:shaunley

3月至5月,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张晓刚在上海的首次个展“蜉蝣”,合计呈现80多件作品,包括纸上油画、布面油画、装置和手稿,尤以2020年至2023年的作品居多,用张晓刚本人的话形容,这个展览“是三年多来自我隔离状态的工作汇报”。

张晓刚绘画40多年,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屡屡在拍卖市场上破千万元,在202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2021年北京永乐春拍上,《血缘——大家庭2号》和《血缘——大家庭12号》分别创下8352.58万元和8119万元的高价。但可能有人不知道,在张晓刚成为“明星”艺术家之前,也有过波折的学习生涯。

学画生涯

1958年,张晓刚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家中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1963年至1973年的十年间,全家随父母工作调动,搬往成都,住在鼓楼北三街大院。在张晓刚少年时代的记忆中,还有因大院夜晚停电,二哥用两毛钱购买一瓶桐油,用麻绳做灯芯,点灯作画的场景。张晓刚认为自己的艺术细胞来自母亲这条血缘线:外公是晚清秀才,画画是他的重要爱好,母亲从小接受写字作画的教育,画得一手好画。因为张晓刚自小表现出来的绘画兴趣,母亲没有强迫他像两个哥哥一样,每天写两页字,而是满足他的绘画爱好,甚至自己画一些水彩画,给儿子做范本。

1975年父亲将儿子张晓刚介绍给了前同事林聆,后者是一名军队画家,曾于1958年参与设计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林聆严格的教导成为张晓刚绘画的重要启蒙。张晓刚后来回忆:“在那个纯理想主义时代,他不仅没收我一分钱,反而还给我提供所有的绘画材料,并给我看他收藏的大量欧洲素描、油画印刷品。每星期有几个下午,我就在他家里学习素描、水彩,回到家中继续如痴如醉地画。”随着张晓刚对绘画越来越痴迷,父亲担心儿子偏离了选择正常职业的轨道,劝他不要再去林聆家。

在畫画这件事上,张晓刚没有听从父亲的劝告,一路坚持。1977年,张晓刚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当时班级里的同学是何多苓、罗中立、程丛林、高小华等绘画高手。张晓刚很快被同学们的实力击倒,一度想过退学,直到大二才调整好情绪,慢慢恢复自信。大学期间,张晓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直到毕业,他已经成了班里的“现代派”,有着娴熟的造型能力和技巧,以及对色彩的绝对把握。

冷峻的 “血缘大家庭”

1982年张晓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回到昆明工作。毕业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对现状不满意,想要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每天画着各种“实验性”的作品,西方现代绘画的各种流派,几乎被他试了个遍。1984年张晓刚胃出血住进医院,其间,他开始思考潜意识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问题,画下了自己在似梦非梦中出现的幻境,这些小素描被他取名为《黑白之间的幽灵》。这组作品如今出现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张晓刚个展“蜉蝣”中。

1992年是张晓刚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7月,他如愿拿到签证,前往欧洲各国游学考察,他用三个月时间把喜欢的欧洲大师历史整个看了一圈。归来之后,张晓刚没有急于创作,他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开始新的实验。1993年夏,张晓刚翻阅父母相册,这些老照片唤醒了他儿时的记忆。照片反射出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记忆,也是整个群体的记忆,张晓刚从老照片中“读到了中国的历史、心理及信仰”。这启发了他的新绘画主题,他开始创作“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这一类型化、抽象化的人物肖像带有鲜明的中国印记与时代特征。张晓刚在创作中既保留了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又展现了中国特色的艺术语汇,在用西方语汇表达中国当代情感的过程中,完成了时代语言的跨文化转换,显示他个人的当代艺术特征。

《蜉蝣日记:2020年7月10日-对话》,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

《蜉蝣日记:2020年2月22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

1994年,“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参加了巴西“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1995年参加“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1996年参加德国波恩当代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群展……

进入千禧年,“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几乎成了张晓刚的标志性符号,在拍卖市场上屡屡以高价成交。但这很快也让张晓刚意识到,“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会成为自己创新的阻碍。他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温暖的“蜉蝣日记”

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张晓刚个展“蜉蝣”,展示了他的创新与突破。

展览以他最近三年创作的“蜉蝣日记”作为展示和叙事主线,这些作品是张晓刚疫情期间的内心独白,呈现出真实与想象的戏剧性冲突。

观看“蜉蝣日记”,如同翻阅一部连环画。这些小画多以虚构的室内空间为背景,吊灯、沙发、桌柜等日常物品的描绘让每一个人都能产生熟悉感,而灭火器、舞台幕布,甚至农具的出现又增添了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每一张作品的纸张都经过撕扯、拼合等程序,形成一种错位,也多了一层叙事,好像它发生在这个空间,又可能发生在另一个空间。张晓刚故意在纸张边缘留下手撕的痕迹,时间的碎片感就出来了。

相比“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的冷峻内敛,“蜉蝣日记”中的情绪表达,反而是有温度的。哪怕是在空无一人的房间中,那些散落的毫无牵连的物件,也散发着强烈的人的气息与温情。

在张晓刚看来,对比茫茫宇宙文明,地球文明极短,人生更是短如蜉蝣,但是“像蜉蝣一样生活,很积极地面对生与死”,不失为一种态度。

蜉蝣是一种原始而美丽的昆虫,起源于距今2亿年以上的石炭纪时期的有翅昆虫。它们生命短暂,有“朝生暮死”之说,艺术家将短暂的人生视作茫茫历史中转瞬即逝的一刻。然而长夜之中,这些渺小的个体存在依然可以从艺术之光中得到温暖慰藉与生命意义。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张晓刚蜉蝣血缘
爱与血缘的较量
公民与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 05:58:02
《蜉蝣》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田野,我永远的港湾
黄昏的蜉蝣
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就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
中国机械(2016年4期)2016-02-04 05:18:46
张晓刚正式就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并发表任职致辞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
中国火炬(2012年1期)2012-07-24 14:12:06
疼惜别人的心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