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属于中华民族独有的饮食文化。随着世界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英语教学中从中西方饮食文化入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并利用国际化语言传播我国的饮食文化。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餐饮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套較为完备的餐饮礼仪体系,而西方也具有一套讲究的用餐礼仪。
坐席方面,中国讲究对门为上,请客时年长者或地位高的人要坐在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坐在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注重女士优先,并且男女主人通常不会坐在一起,男女嘉宾也会交叉落座,目的是让大家在社交场合结交更多的朋友。入座后,手肘不能放在桌面上,不能翘足,坐姿要端正,不能随意搬弄餐具等。
餐具方面,中国人用筷子就餐,筷子在古代被称为“箸”,强调以和为贵的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对食物的戳、插行为。西方则使用刀叉进食,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将食物切割成小块后送入口中,这是因为西方饮食多以肉类为主,西方人在使用刀叉时还会注意刀叉与盘子不可发出较大声音,刀刃不能向外等。
2.饮食结构的差异。我国是农耕民族,自古以来以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为主,比较崇尚素食,一日三餐涵盖主食、配菜、汤食三种。主食主要有大米、面条、包子、馒头等,辅食以蔬菜为主,讲究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长期在游牧环境下生存导致他们更喜欢肉蛋奶一类,因此肉类在西方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配菜以蔬菜沙拉为主,吃速食居多。除此之外,西方人还喜欢蛋糕、面包等甜品,部分国家还有喝下午茶的习惯。
从烹饪方法来看,中国人的烹饪方法丰富且工艺复杂,有溜、烧、炸、烩、炖、炒等,菜的形状也花样繁多,有片、条、丝、丁、块等。西方则比较关注食物的本味,做法以煎、炒、蒸为主。
3.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养和味道上。在中国人看来,饮食是一个充满享受的过程,强调的是感性和艺术,相比营养,中国人更加注重饮食的色香味,特别是味道。为了探索出美味的饮食,中国人在用料时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搭配,但随意中又透露着制餐者的研究和用心。中国人的餐桌上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或各种调料来烹制,因而口味丰富、色彩鲜艳,特别具有艺术感。相反,西方人的饮食观念则偏于理性和科学,在他们看来,饮食的主要功能是补充能量,所以他们在选择饮食时只要确保蛋白质、碳水、维生素、矿物质等常见营养成分搭配适宜以及能量供给充足即可,而对于餐食的味道、颜色搭配等则不那么重视。
另外,中国人用餐讲究场面,这是因为中国人非常热情好客,认为饮食是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因此经常举办宴席,并且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决定宴席的隆重程度,重要的宴席上布菜、敬酒等都十分讲究。但是在西方,即使是请客吃饭或者聚会,也是采用自助餐形式,不会出现互相夹菜的现象,大家互不影响、互不干涉。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中餐饮食文化渗透较少。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但是,目前大部分教材偏向于介绍西餐和西餐文化,对于中餐和中餐文化的介绍少之又少,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还有一些教材是根据国外的教材改编而成,阐述中国饮食文化时大都以西方的角度为主,存在片面性。这种将饮食文化与英语课程切割开来的教学没有注意文化内涵的渗透,势必会引起语言学习的障碍,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发展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对外输出。另外,一些英语教材中的翻译存在偏颇,很多中餐的菜名都是中国人根据传统文化或地域特色来命名的,介于实与虚之间,如果机械地将这些菜名直译,就无法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不仅会引起外国游客的误解,还会因不当翻译产生歧义,引发文化冲突。
2.教育思想欠缺。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坚持正确的文化方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导致他们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和国外友人进行文化交流时常常发生误会,造成交流障碍。我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是凝聚民族情感的一个纽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只注重饮食的基本功能,并未深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底蕴。拿糕点“京八件”来说,它是由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糕点组成,是京式糕点中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在古代是皇室、王族祭祀、供奉的食品,后来延伸到现代就变成了红白喜事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礼品或陈列品。但由于人们不了解传统文化,知道“京八件”的人很少,更不必说它们的制作方法与背后蕴含的文化。
3.教学方法单一。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但目前来看,英语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方法较为单一,用传统的讲授法将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且教学内容大都是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与复杂的写作翻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不多,导致课堂沉闷、单调,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降低了学习效果,也难以让学生领会到中西方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三、把中西方饮食文化
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1.在教材中加入中西方饮食文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在编写英语教材时应增加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内容。首先,在教材中应增加中国饮食文化内容,提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容的比例,例如可以在课后练习题或相关教辅资料中较大比例地增加中国餐饮文化的相关内容。此外,还应将餐饮文化细化到各个环节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概念性普及。其次,在涉及到菜名的翻译时应注意考虑我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不能盲目翻译,要充分了解国际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可以利用多种译法对菜名进行修饰,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饮食文化。最后,教材内容中应加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对各自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2.革新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教材中的单词、语法、语句等基本内容,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相关院校应革新教学理念,加强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在英语教学中补充西方饮食文化,寻找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与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知识,将一些民俗风俗、相关历史事件等作为课堂上的拓展资源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形成背景,引导学生探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另外,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教导学生在学习与交流中要互相尊重,理性看待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崇洋媚外”。只有理性看待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进而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3.丰富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制作与饮食文化相关的flash动画等方式,让学生增加英语阅读量,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外的饮食文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教室变成餐厅或厨房,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学习英语,将课堂变成互动式、体验式、对话式的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不同饮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在不同饮食文化背景中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语言是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语言的学习究其根本是文化的学习,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其背后文化的支撑。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等教学内容,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并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郭悦娟(198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