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2016年是我们出刊10周年的日子,为此我们出版一本名为《纵横经纬》的书,当时我写了一段后记,记录了我作为外地人所认知的济南人文风俗的一些感想。
我的前两个10年是在天府之国成都度过的,后来追着老舍笔下的济南来到这里,我常常忍不住会拿这两个城市对比。成都和济南,两城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成都有着3200年的建城史,而济南也拥有2600余年的建城史;成都有着古蜀文明的金沙文化,而济南也拥有史前文明的龙山文化;成都号称锦官城,而济南也叫济南府;成都有李白和杜甫,而济南也有李清照和辛弃疾。除了历史的相似和文化底蕴的相同以外,两者的城市精神还如出一辙。1904 年,济南就自开商埠,促进了民族产业的大发展,7年后,成都爆发了“保路运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这两项貌似不关联的事件却反映出了这两座城市共有的一种城市精神:创新与开放。
外地人初来济南,很难适应这里的方言、风俗和起居习惯。儒家文化的熏染使得济南十分讲究礼仪,从见面打招呼称谓“老师”到饭桌上一定要分清宾客与主次座位排序便可见一斑,这都使济南显得十分儒雅与规矩;早起早睡、“父母在不远游”等,这些习惯使得济南不像南方城市那样有较大的人口流动以及喧嚣、繁华的夜生活。但是济南其实是有夜景的,比如说夏天到秋天,济南人就爱三三两两抑或是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喝扎啤、吃烤串,也是一种美妙的市井风情。说起泉水,济南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此,“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走在回家路上泉水都能从石板缝里冒出来,老城区的四合小院里有一汪泉水,是极其平常的事。正是因为这些小情调,让济南显得不那么老气,也显得不那么刻板。时间能洗涤浮躁,十年期间,我去接近她、了解她、融入她。我觉得济南是个可爱的城市,她既有江南的灵气,也有北方的豪气;既崇文,也重商,她是一个多面的城市,你用不同的视角看她,她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如今,7年过去了,我依然每天穿梭在济南的大街小巷,习惯性地把济南与其他城市对比,我发现济南多了一些变化,她变得更秀丽、更精致、更文明。
“山泉湖河城”是济南的城市符号。在大明湖的小沧浪亭边有个石碑刻着“佛山倒影”。曾经因为景观轴上拔起的高楼而使这一景观消失,如今随着千佛山门前的整治,阳光明媚的时节,大明湖上的千佛山倒影失而复得。顺着大明湖南门牌坊穿过马路就进入了济南古城,从百花洲往前是曲水亭街,一边是汩汩泉水汇流的泉道,另一边是风情各异的咖啡馆、特色小店和民宿,身着汉服的小姑娘在人群中穿梭,这里几乎每一处都是网红打卡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惊叹着川流不息、清澈见底的泉水汇成河又注入湖。
夜幕初降,经十路沿线的灯光秀就忙碌起来。“不忘初心”“中国梦”“I love 济南”主题语轮番滚动,毗邻经十路的CBD里,吊车亮着彩色的灯带在夜空中左右转动加入到这夜之歌中,汽车尾灯拉出的红线由近变远,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告诉人们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这些年济南变了。小区门口的路拓宽了,人行道规整了,街角转弯的口袋公园增加了,断头路打通了,路边的绿化带丰富了,沿着黄河打造了生态走廊,燕山立交桥下因地制宜改造成了低线公园,正在修建的地铁站是在一个大“厂房”里默默地进行,这一切显示出济南的精细化治理有了显著的改变。
这些年济南没变。济南人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民風,他们常以“俺大济南”为傲,但这丝毫不是排斥而是一种对家乡的诚挚表白,也是济南人包容的一种形式,“大济南”可以包容一切。济南没变的还有一份坚守,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进程中,济南始终保持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让这一方文化养育代代人才。
在济南生活20载,这里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常有人问我为何选择济南?“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元好问如此,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