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阳鹏
早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对博物馆发展实践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结合国情,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博物馆发展指导政策,为博物馆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大力繁荣文博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逐渐成为传播优秀历史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革命时期的博物馆实践探索
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苏区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明确提到了“死亡战士的遗物应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搜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以表纪念”。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筹建革命博物馆,并广泛征集革命文物。1934年,中央革命博物馆在江西瑞金正式建立[1],成为新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先声。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中央于1940年在延安设立蒙古文化陈列馆,1946年在延安西北党校设立“四八”烈士纪念室,陈列王若飞等遇难同志的遗作、译著、纪念文章等[2]。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建立了东北烈士纪念馆。据研究统计,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共举办展览425次[3]。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文物局,管理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事业,接管旧中国博物馆和外国人开办的博物馆,改造整顿博物馆。1950年,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的命令》;为规定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颁发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布《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4]。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和特殊的国际环境,鉴于当时还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加之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采取了“以改造旧有博物馆为主,仅在个别有条件的地区筹建新馆”的方针。参照苏联社会主义类型博物馆建设模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接管的20多座博物馆进行了改造,并适度新建博物馆,到1952年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博物馆增加到40多座。
为探索博物馆发展经验,1953年,文化部以山东为试点,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地志博物馆”,并于1956年5月在济南召开地志博物馆工作交流会,推广山东地志博物馆经验,推动了各地地志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同年,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三性二务”论,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场所三重基本性质和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两项基本任务[5]。1957年4月,又召开了全国纪念性博物馆工作座谈会,明确纪念性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系列会议针对当时的国情,科学合理地提出了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意见,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引作用,促进了博物馆事业发展。
到1957年,文化部门领导的博物馆已达73个,其中地志博物馆31个、专门性博物馆19个、纪念性博物馆23个[6]。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全国除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基本都建立了博物馆。
1958年7月,文化部通过《文物、博物馆事业五年发展纲要》,提出“做到县县有博物馆、社社有展览室”,各地开始大量建立小型的地志館和革命纪念馆。
1958年8月16日,文化部在河南郑州召开11个省、市、自治区文物博物馆跃进现场会议,通过了《关于县县办博物馆社社办展览室的建议》;为了在没有参加河南会议的其他16个省、市、自治区推动“县县办博物馆,社社办展览室”的经验,同年9月,又在安徽合肥召开文物博物馆跃进现场会议,通过了《文化大普及,文物博物馆事业走上新阶段》的建议书[7]。两个会议推动了博物馆快速发展,1957年,全国有博物馆72座,到1958年底已有360座,1959年达到480座。“1962年各种类型的馆达到3500个(不含展览馆或展览室)”[8]。
1958年9月,毛泽东来到安徽省博物馆视察,用了将近3个小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包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工农业建设等20多个陈列馆,共3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的全部展览。在博物馆休息室,他对时任安徽省主要领导的曾希圣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征程。1978年8月,国家文物局在大庆召开全国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座谈会,研究博物馆的发展;同年10月,在苏州召开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座谈会,讨论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制定了《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
1979年5月,国家文物局又在安徽合肥召开了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大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会议还颁发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博物馆的地位,指明了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博物馆发展,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还先后颁布了《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1985)、《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1986)。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与党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
199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陈列展览精品工程”,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鼓励博物馆展览策划创新。
为解决博物馆发展的资金问题,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要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2008年,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除了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政策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博物馆呈现出跨越发展态势。
我国博物馆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博物馆发展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丰富社会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博物馆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博物馆发展,国家层面专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博物馆等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便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分类推进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赋予博物馆更大的办馆自主权,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六条任务,全方位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强化文物博物馆单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盘活用好国有文物资源。
202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博物馆的改革发展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和做法,紧扣实际提出了破除约束博物馆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系列重要方针,各省也纷纷按照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指导本地博物馆改革发展,进一步赋予了博物馆发展活力,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以及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我国有博物馆349座,到2006年达到1593座,在这期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每年增长近50座,2007年以后,博物馆数量开始以每年三位数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20年,全国有博物馆5452座,比1978年增加了5103座,增长了15倍,比2013年的3473座增加了近2000座,平均每年增长近300座;全国博物馆的资产总额达到1948亿元,比2013年的548亿增长了2倍多;博物馆从业人员11.89万人,比2013年的7.9万人增长了50%。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西藏博物馆落成开馆,至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博物馆。其中,全国90%的博物馆免费向观众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结语
新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表明,博物馆是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党的正确领导是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力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者单位:成都博物馆)
[1]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梁吉生.旧中国博物馆历史述略[J].中国博物馆,1986(02):71-85.
[3]马继贤.博物馆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4]国家文物局事业管理局.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苏东海.博物馆学在中国[J].中国博物馆,1989(02):20-23+96.
[6]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沈庆林.“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中国博物馆(1958年~1965年)[J].中国博物馆,1996(03):77-87.
[8]文物、博物館事业五年发展纲要——1958年7月经文化部部务会议通过[J].文物参考资料,195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