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机制研究

2023-05-30 07:00:56赵亚婷魏范青王国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赵亚婷 魏范青 王国银

[摘           要]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灭的重要精神支撑。青年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做好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国情怀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有利于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有利于大学生砥砺报国之志。当前可通过“建好队伍,协同育人”“遵循原则,建立机制”“优化创新,增强实效”来多维度、多路径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    键   词]  家国情怀;大学生;文化自信;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93-04

一、引言

自从文化自信的观念提出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越发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价值观的精准凝练,为家、国、社会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并将之融会贯通,凝为一体,暗合了家国一体的传统观念。屈原是中华历史上极富家国情怀的优秀代表,其作品处处彰显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屈原的爱国名句在各种场合阐释不同群体的家国情怀,以实现全民家国情怀的价值提升[1]。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

家国情怀也是高校青年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担当的典型表征。因此,做好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国情怀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国情怀的培育,是将个人对国家的社会认知、价值理念、历史理解内在地转化成情感,外在地转化成行为的培养过程。青年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当前,如何多维度、多路径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二、家国情怀的含义及时代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架构,是个人对祖国文化与民族历史的认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富强的追求,是个人和国家密切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是人、家、国三位一体的偶合体,也是不同层次情怀共通共荣的契合点。因此,我们要用全局观去审视和思考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实质。其内涵比较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化价值不断受到冲击,而文化组成也在不断经历优化、调整和重构的过程,但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其一直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和优异性。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虽然是高度稳定的,但其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不同时期,其外在表现又有显著不同。近代以来,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一批批爱国热血青年和革命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不断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勇做“两个先锋队”,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全面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的长河见证了家国情怀引领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如何从一贫如洗变成现代强国的伟大历史征程。而个人成长、家庭富足和国家进步也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表征,实现了贫弱到富强的伟大飞跃[2]。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和社会的日新月异,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家国情怀主要涵盖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一)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家与国的结构共通和架构一体。中国传统的家国一体观念深入人心。傳统的家国关系源自西周,统治者创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家和国连接在一起。宗法制是从伦理、道德等层面将个人、家庭和国家进行了有机连接和深度融合。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既要慎独修身,又要心系天下,自觉树立起保家卫国的意识。个人是基石,是构成国家的最小单位。家庭是纽带,这一理念基础上,家是最小单元、国是最大单元,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连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理念也不断丰富和延展,最终形成家国情怀[3]。当今家国一体关系更为凸显,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国家繁荣昌盛,家庭才能幸福安定;小家努力和谐,国家才能稳定发展。

(二)共同体意识

群体的公共信念目标、价值趋向、情感认同融汇而形成了共同体意识这一公共意识。中国的群体和文化格局并不是相互隔离、独立存在的,而是如同波纹传递、环环相扣、互相影响,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但又与周围的事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即家与国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是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4]。在我国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影响深刻而久远,作为共同体的组成单元,每个人都心意相通,极具合作意识。共同体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长盛不衰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今新时代下要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昌盛,更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力推动。家国情怀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意识,而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不断发酵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柱巧妙地将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维系起来[5]。

(三)仁爱之情

仁爱源于儒家思想精神内核,其表征为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并逐步扩大对象建立起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普遍性关怀。儒家认为,“仁爱”思想与家庭和谐安定、社会稳定具有密切的正向相关性,当人们拥有仁爱的思想,会自觉遵守社会法律法规,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仁爱一直驱动着家国情怀的精神延展。家国情怀中共同体意识和家国一体的精神基础是仁爱之心,只有基于个体的仁爱、敬畏才能激起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仁爱是美德的一种,历经千年传承和延展,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仁爱在稳定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治安全等方面彰显出无穷威力。仁爱精神以爱己为起点,同时还包含着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道义担当,即转化为爱国、爱社会。“爱”作为“家国情怀”的最终情感归宿,是基于血缘而起的“小爱”升华至家国之爱,即一种富有道德情感的无私奉献“大爱”[3]。

三、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极具感召和引领,也是价值观培育的力量源泉。因此,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家国情怀的培育,对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有效应对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冲突,凝聚社会和谐力量和共识,增强我国社情教育和学校德育实效的有力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是家国情怀的现代化,将家国情怀以极具接受度的方式有效彰显。家国情怀的培育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构个人的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回答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目的,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标准,是解决现代高等教育时代困境的根本遵循,亦为现代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无论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过程,还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人的培养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为本,以德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培养旨在构建具备“家国情怀”的东方君子形象,首先是心怀“国人”,心怀家国信仰;其次是情系“家人”,具有爱家之心;最后是身修“个人”,拥有责任、担当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高校要通过道德品质教育来培养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建立和提升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在思想观念深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伟大历史责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等学校,一定要从课堂内外、家校一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中国人历来认为家国情怀是国家富强之根本。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典籍中,“家国”二字频繁闪现于文海星空。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事开太平”的儒家思想,家国情怀源远流长、贯穿古今。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繁荣昌盛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之基,并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家国基因[6]。将这些中华优秀傳统文化融入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同时这种民族信仰能够激发大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内驱力、自信心。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砥砺报国之志

家国行为是个体基于对家庭、故乡、国家的高度认知和强烈情感的支配下,在语言和行动上主动维护,并促使其稳定、和谐、积极发展的行为与表现。一个人的家国行为会随着家国信念的不断稳固而加强。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身体力行家国情怀所蕴含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勇于承担、自觉奉献,投身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面对重大危难时刻,能够自觉捍卫家庭、故乡和国家利益,有舍我其谁的“大爱”情怀,追求真理、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创造[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明确指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可以在无比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同时也要求青年人要有理想、敢担当,以奋发向上、不惧挑战、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不断奋斗、开创新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一定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深度融合,相向而行。因此,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并承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积极主动地砥砺家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四、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机制与路径探析

(一)建好队伍,协同育人

融通“内”与“外”,构建家国情怀培育共同体。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需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外部资源嵌入,发挥家校整体合力,助力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坚持家校共育,实现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通融合,推动构建学校、社会、政府、家庭协同联动的“家国情怀培育共同体”。

高校要推动家校共育、家校共建,把家国情怀教育推向家庭场域,通过“两微一端一抖”、QQ、社区互动等形式在学生家庭中进行与时俱进的家国情怀专题知识亲子互动,达到润物无声的家庭育人效果。同时通过公益组织、社区居委会等社会组织和机构来积极宣传家国情怀教育,不断扩大影响力、覆盖面,也可利用一些时事热点事件激发全民内心深厚的家国情怀,营造积极浓厚的社会氛围。此外,要通过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骨干对家国情怀培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前沿性规律性问题进行工作研讨,对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进行精准把脉、科学设计,确保实践工作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基于课堂,实现课堂内外、家校一体、社会参与,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实效。

(二)遵循原则,建立机制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遵循显性和隐性相统一的规律、双向互动规律。显性和隐性相统一规律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全方位塑造。既要旗帜鲜明地运用显性教育,同时也要将隐性教育覆盖到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双向互动规律决定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要以家国情怀构成良性交往。这就要求教育者与大学生彼此都要关注时代和社会,心中要装着国家和民族[7]。思想政治教育需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成的规律,即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首先是基于情感的共鸣,进而将情感驱动的心理认知升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建成以信念内化为核心、以意志成型为表征、以实践为建成标准的体系。

(三)优化创新,增强实效

1.内容创新,用好“活教材”

当今中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复兴之重任,因此,家国情怀的培育需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找准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切入点,将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高校育人需按照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将红色基因融入家国情怀培育的全过程,充分运用革命事迹、红色资源,讲好故事、发扬文化。可以从工作体系、教育范围、传承方式等方面入手,确保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与深刻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高校要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挖掘红色底蕴,根据不同地区遗迹特色制定不同的实践主题,以高度契合性提升实践有效性。同时以“爱国”为主题且饱含家国情怀的诗词歌赋、历史事迹,对这些史实和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将其作为课程素材并以适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大学生在领略历史人物独特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树立其勇于担当、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8]。要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际深度结合,构建理论与实践并行统一的教育体系。

2.方法创新,探索“新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优秀典型宣讲和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有效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进而打造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家国情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使家国情怀教育不断向课外实践延伸,提升思政育人的整体水平和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在基层党建、人才培养、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等方面可以开展体系化系统设计和活动创新。

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关键途径,将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设计,将家国情怀元素贯穿项目开展全过程,优化方案设计,实现精准创新。以教师挂职关系和实习基地建设为纽带,组织带领青年大学生走向农村、走入工厂、走向社会、走进历史遗迹,通过现场考察、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的直观学习,强化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以思想和价值观引导为着力点,以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抓手,以“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一批批家国情怀践行者为优秀代表,构筑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思想基石,引导他们在职业选择和就业理念上树立走向基层、走向西部的就业观。

3.载体创新,巧用“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发挥好网络第三课堂的作用,牢牢掌握网络宣传阵地的话语权。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关注并分析大学生的思想走向,监管不良不当言论,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网络文化质量提升,重视线上宣传家国情怀,提升家国情怀文化内容的供给质量,营造家国情怀培育的良好氛围。鼓励制作家国情怀融媒体作品,可结合热点时事事件,以宣传网络正能量、弘扬爱国主旋律为主,将家国情怀线上作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进一步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发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育网站,开展爱国主义英雄模范线上学习,让家国情怀充盈网络空间。很多文艺作品,如诗歌、电视节目、影视作品等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播撒引领世道人心的正能量,不断涌现的优秀主旋律电视剧和红色电影等都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实现复兴的伟大征程。另外,也可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和交流渠道,推送钱学森、黄大年等优秀中华兒女的爱国报国事迹,将人、家、国一体思想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五、结语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本文围绕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从高校思政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内容、方法、载体”三位一体系统创新的家国情怀培育路径,能够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以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学习小组微信公号.习近平数次谈屈原 说得最多的就是爱国[N].人民日报,2018-06-18.

[2]李丹.家国情怀养成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1(2):193-195.

[3]郭国祥,覃雅兰.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六要”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2.

[4]焦艳.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5]李泉,谷照亮.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23(23):68-72.

[6]刘余莉,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21(5):152-159.

[7]赵存东,樊志远,张二星,等.文化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7):32-34.

[8]于鹏,高晗,贺新家.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33-35.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国两相依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