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及融入路径

2023-05-30 10:48:04李莎张凌凯王立文刘凯辉肖凡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研究生育人思政

李莎 张凌凯 王立文 刘凯辉 肖凡

[摘           要]  近年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需求,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边疆高校研究生水利工程专业为例,结合研究生课程思政特征与学科特色,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及融入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对推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29-04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1],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如何在学术内容中有效地挖掘和凝练课程的思想性,将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是目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以边疆高校研究生水利工程专业为例,结合研究生课程思政特征与学科特色,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及融入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对推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及建设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需求,本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主要以课程为抓手,强调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注重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要求高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思政课程主要体现出立德的要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思政课程的“思政”是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出育人的要求,通过对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4],课程思政的“思政”注重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强化政治意识,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福祉紧密相连。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深入领会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主渠道融入专业教学中,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新时期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5]。我国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素质上,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容易忽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需求。课程思政强调的就是将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丰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形式。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特征

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起步晚、难度大,在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6],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在遵循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形成集学科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于一体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一)培养对象呈现复杂化

研究生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一是在年龄、教育经历、社会阅历、政治素养、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平时多以课题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等为单位进行管理。二是研究生相对本科生在身心方面比较成熟,已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三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教育资源、思政教育等方面将面临更多新问题,给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带来新挑战。

(二)培养方式注重个性化

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生,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一是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二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除公共课外,专业课程相比本科生更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多为以研究方向开设的小班课程。三是研究生教育一般以研究为主、课程为辅,在一年级主要为课程学习,二、三年级以科研实践、论文写作为主,教育教学体系与本科生不同。

(三)培养目标具有多元化

研究生课程思政要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定位,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培养目标具有多元化。一是要结合高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二是要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三是要结合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使命责任感,实现专业认知、学术道德、社会需求与个人成长的有机结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思政”的现象,平时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学生思政教育不够。目前高校针对本科生实施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较多,研究生课程思政起步较晚,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应由思政理论课程和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来完成,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内容会削弱课程的完整性和破坏框架结构,影响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对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校可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经验分享会等方式加大对课程思政的宣传,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7]。课程思政除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外,同时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平时比较注重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疏于对思政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导致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稍显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生搬硬套穿插思政教育内容的现象,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流于浅表化,影响教学效果。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提升个人素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和加强育人能力,坚持“育者先育”,让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之路的指引人。

(三)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专业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的,不同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承载能力不同,尤其是理工科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知识,思政资源比较隐蔽,专业知识偏理性,思政教育偏感性,如何在不破坏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情况下,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是目前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结合所在学科专业特色和课程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教案、课件,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突出学科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精神、文化等育人元素[8],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课程思政建设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施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管理上存在重立项轻管理、建设标准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管理,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完善相应考核激励和评价体系,把思政要素纳入教学大纲、课件讲义、考核评价等教学材料中,使课程思政建设有章可循,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全面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

四、研究生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以边疆高校研究生水利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著名人物,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学习本学科著名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和优良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如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东汉水利专家王景、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水利水电专家张光斗等,他们在水利学科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学习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以榜样为力量,要勇担时代责任,传承和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9],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通过讲述学科历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了解学科发展史对学好一门专业课非常重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方向。我国水利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它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科技条件的制约,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水利开发情况反映了当时特定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下水利技术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不同时期水利事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对学科发展历史、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有全面的了解,对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积极探索、研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投身于科学研究中,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三)通过结合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研究生专业课程要立足学科前沿,与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行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术视野。在课程教学中,可邀请本领域专家学者及优秀校友,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及学科前沿问题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激發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通过弘扬学科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总和[10],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充分挖掘学科专业历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新疆水利发展较早,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如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它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阜康的天山天池在古代被称为“瑶池”,新疆阿勒泰的喀纳斯湖被誉为“人间仙境”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人类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学生的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通过结合行业重大工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行业重大工程,展现出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自豪感。如在教学中引入灵渠、京杭大运河、都江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著名水利工程,介绍这些工程修建的原因、时间、规模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展现出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工程建设中蕴含的艰辛历程与奉献精神、尖端科技与创新精神,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在面对专业难题时要有勇挑重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

(六)通过引入工程伦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水利工程作为工学学科,要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水资源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调控,随着社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如社会伦理、经济伦理、发展伦理和生态伦理等。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伦理教育,学习治水先辈们“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的伦理素养和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对伦理规范的认知和伦理判断力,在面临工程伦理问题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遵循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上体现出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娟.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2]蔡朝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D].成都:西华大学,2021.

[3]程良龙,邵晓琰.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专业思政重在价值引领[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5.

[4]牛宇飞,赵少慧,贺玉娇.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36-37.

[5]高珊,黄河,高国举,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5):70-75.

[6]曹镇玺,孙志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6):54-60.

[7]常晓东,王福柱.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融通”[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28-29,56.

[8]王義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9(3):57-60,82.

[9]高键,李星瑶,高黎,等.新时代水利精神融入水利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四川水利,2022,43(5):166-171.

[10]方翰.从学科文化的角度谈学风建设的主导者及误区[J].教育现代化,2017,4(40):241-242,26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graduate enrollment,graduates will face greater chall-eng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as a new educational concept,is a new educational requirement that has emerged with the changing times,which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integration paths of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in a border university,and realiz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ance,and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whole-process,and all-round education patter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postgraduate education;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egration path

猜你喜欢
研究生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