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文科改革探析

2023-05-30 06:54王唯薇冉春芳陈智茂
高教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数字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新文科

王唯薇 冉春芳 陈智茂

摘  要:数字贸易推动我国外贸进入新业态新模式云集的第四阶段,从而对外经贸人才提出新要求。该文以重庆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数字贸易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文科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数字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改革;新文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132-04

Abstract: The digital trade era promotes China's foreign trade to the fourth stage with innovative new business forms and new models,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trade talents.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major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general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give suggestions to the new liberal arts reform of this major in terms of digital trade.

Keywords: digital trade; international economy & trade; major reform; new liberal arts; major construction

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一定是世界各国抢抓发展新机遇、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焦点[1]。《“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提出了为实现2025和2035年目标的多项建设措施。

数字经济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途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虽然中国的数字经济在很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数字贸易的竞争力显得不足,也就是数字经济的“外循环”是不足的[2]。

数字经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交易产品的数字化、交易手段的数字化、交易规则的数字治理等方面都使高校必须认真思考数字经济给人才培养带来的质变及专业人才教育如何与未来世界相匹配。

2018年我国提出新文科建设,正是为了应对新形势新挑战为未来准备人才的重要教育改革。新文科之“新”不是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是立足于新科技时代,为了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文科提出的提升要求[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曾在2001年于中国加入WTO之际面临最大的改革拐点,本文认为在新时代下,该专业再次面临极其重要的改革与创新拐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开放经济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是否能为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时代下的更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加优秀的经贸人才。

一  新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特点

国际贸易在我国发展可简单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下的外贸模式,由各类专业外贸公司收购商品后出口到海外;第二阶段是会展模式,出口企业参加广交会及各类海外展会收获订单;第三阶段进入数字化时代,其代表是阿里巴巴及各类外贸互联网平台的产生,企业在专业的外贸网站上发布信息,接受外商询盘,获取订单;第四阶段是跨境电商、外综平台、独立站和eWTP等新外贸交错蓬勃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角色的历史性转变、“一带一路”倡议开创经贸宏图、自贸区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前沿等经贸新形势都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素养新知识新能力的诉求[5]。新阶段的新型外经贸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

百年大变局、世纪大疫情、技术大变革和绿色大转型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贸格局,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也在不断影响着经济关系。一方面,新型外经贸人才必须具备新时代国际化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扎实的国际政治知识和意识,才能在复杂交错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具备决策能力。

(二)  具备较高的数字应用能力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也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强调数字化能力,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及数字营销等[6]。

(三)  具有高度复合性

虽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都具有复合型特点,课程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语言学等多门学科,但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指向能完成进出口流程的外贸业务人员,这和该专业长期向我国进出口行业输送专门人才的目标是分不开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特点,真正使外贸人才向单一的流程操作向营销、数字和管理等工作一体化转化。新型的外经贸人才显现出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管理型和信息型特点,工作内容包含了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跨境供应链服务、跨境金融、海外品牌营销推广、PHOTOSHOP软件的使用、国外社交媒体的运营和广告投放等。

(四)  掌握更加系统的经贸规则知识

中国入世二十多年后,世界经贸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拓展,中国也逐渐成为国际标准的推动者和制定者。深度国际化意味着需要更加具有规则化的企业运作。此外,数字经济时代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知识作为一种商品的爆发式增长,而知识产权在这种条件下就显得极为重要。数字贸易下的外经贸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不仅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还要熟练掌握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并对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机制有较为完善的认识[7]。

(五)  具备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知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我国的贸易对象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相比学生比较熟悉的欧美国家,我国教育对中欧、中亚和中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知识普及较少,但新的市场开拓要求外经贸人才具备更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谈判协调能力等,并且能够对经贸往来过程中出现的与文化环境背景相关的新问题、新情况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降低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风险,为推动多边经贸关系进一步發展提供沟通保障[8]。

(六)  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数字贸易发展使得外贸行业的特点发生巨大变化,学生创业机会大大增加。无论通过跨境电商还是社媒营销、自媒体等环节,学生进入外贸行业的门槛比以前大大降低。这些创新而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地自我创新、自我更迭中,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型外经贸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应对市场的新挑战。

二  应用技术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新”重要论述和新文科改革要求,应用技术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充分体现面向数字未来的人才要求

在知识层面,知识内容滞后于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发展,知识结构缺乏时代性、融通性和综合性,学科协同深度不够,特别是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能力和素质培养层面,达不到对新型涉外人才“具有广博的国际视野、开阔的问题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二)  人才培养过程关照现实不够,关注中国实践不够

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践,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渠道稀少甚至没有。教师对地方经贸、中国经贸的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不充分,将其研究植入课堂和育人过程的融合也不够深入。

(三)  人才培养模式缺少特色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欠缺有特色的创新,校校同质化现象普遍。如何为切实培养学生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文化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未来社会能力进行创新,还需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四)  师资目前无法达到新文科的教育要求

教学改革根本在教师,但目前教师在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升非常迫切,对新文科的理论研究远远不够。

三  结合人才新需求的新文科改革思路与实践

2014—2016年,很多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开始开设跨境电商方向,为跨境电商的平台运营输送了部分人才。此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尝试开设跨境电商课程,但总体而言,人才培养的重心仍然是面向传统的国贸行业,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上滞后于高职院校。从全国来看,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数字人才培养在2016年面临两大问题,第一是如何从定位于传统线下外经贸向数字化人才培养转型,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是如何确定与本科层次相适应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定位。

重庆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上所进行的改革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较早,在2017年3月启动了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改革工程,实施了专业知识数字化转型、课程数字化转型、学生能力数字化转型、教学手段数字化转型和师资力量数字化转型五个重点建设,全面推开了数字贸易人才的培养。

在此后的五年里,该专业不断加大深化改革的步骤,逐渐形成了新文科改革思路并予以实践。

(一)  坚持立德树人,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中,第一次明确了学生的数字知识和能力要求,并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在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在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总述中再次增加“顺应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时代人才需求”等文字,并将“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作为毕业要求的一级指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具备数字时代国际贸易及投资所需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新文科特色的“依托学校石油冶金两大学科优势,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

(二)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专业从三个方面优化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支撑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更加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专业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构成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四史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和职业生涯教育等专门学分。

2)顺应了经贸行业绿色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专业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进行重构,如图1所示。

主要变化体现在:经济学理论模块增加了数字经济学;贸易模块由原来的货物贸易重点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的格局;贸易模块增加了重要的跨境电商和数字服务贸易新知识;海外市场数字营销成为新重点;金融模块里数字金融成为新知识领域;贯彻始终的学科基本能力增加了数字技术和应用及创新创业。

3)实施“全球视野 中国实践”理念,改革课程内容,将产业热点、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和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对主要课程进行改革,新增了一些课程(见表1),并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见表2)。

(三)  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

专业大力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实施了“核心课程品牌化、通识课程在线化、课程资源网络化、教学方式信息化、考核方式多元化”五项工程,并通过校企合作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积极开发新文科教材,出版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商务谈判(双语)》《数字营销》等新教材。

(四)  深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创新了“学术导师+课程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制,初步形成了“课堂+竞赛+科研+创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近年来,专业获国家级奖项百余项,创业基金近百万元,孵化企业十余家。

(五)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师资数字能力建设

专业从2019年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就开始实施云上和线下教研活动的结合,全体教师分为5个课程群组,通过不定时的云上教研活动和每月两次的线下教研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水平整体提高。这种学习型的教研室文化,极大地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教师的获得感。专业积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通过鼓励分层分类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研修、进行职业资格认定等方式,大力提升教师数字能力,包括基本数字能力、数字学习能力和数字教学能力等[9],为专业和课程转型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  结束语

2019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数字经济本科专业,这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新文科改革的重大举措。数字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培养都有借鉴意义。此外,在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学生国际流动、来华留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科研国际合作和境外办学等国际化办学水平方面,还需要有新思路新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通院.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R].2020(10).

[2] 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 为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探路[N].中国经济时报,2021-09-07.

[3] 陈跃红.新文科: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J].探索与争鸣,2020(1):11-13.

[4] 樊琦,祝舟航.“互联网+”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6):185-188.

[5] 王唯薇,杨贵中,梅新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J].高教学刊,2020(25):36-38,41.

[6] 李余辉,花均南.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9):34-36.

[7] 蔡冬青,马辛.数字经济下的国际经贸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对外经贸,2021(9):137-140.

[8] 张纪凤,牟亚静.國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20(12):153-155.

[9] 吴军其,任飞翔,李猛.教师数字能力:内涵、演进路径与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9):83-9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新时代应用技术型高校国贸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2079)、“数字贸易时代应用技术型高校国贸专业新文科改革与转型实践”(212124);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数字贸易时代新型外贸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202012)

第一作者简介:王唯薇(197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数字贸易、国际服务贸易。

猜你喜欢
数字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探究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贸易强省建设视角下河南省数字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运营创新变革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理财类课程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