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如何知道自己该何时开花、落叶和结果的?其实,植物也像人一样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钟。在生物钟的调控下,植物会“睡觉”,醒来还能“伸懒腰”;植物知道自己的开花时间,还能控制香味和花蜜。
花开花落皆有时,四时盛景,年年岁岁,植物是如何知道自己该何时开花、落葉和结果的?答案就在于植物像人一样也有生物钟。
植物生物钟有“智慧”
面对地球自转与公转导致的光、温度、昼夜及季节变化,形成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其实,植物也像人一样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钟。
“生物钟”又称为“生物节律”,它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自然规律。植物整个生命周期都受生物钟调控。
植物生物钟也是一种分子节拍器,它能调节多种生长过程,从黎明启动光合作用到调节开花时间,生物钟会因地理、纬度、气候和季节而变化,且必须适应当地条件。
会“睡觉”,醒来还能“伸懒腰”
1880年,达尔文父子基于对69种植物睡眠的研究,提出昼夜节律的可遗传性。很多植物的叶片白天展平、夜晚竖起来,达尔文推断,叶片的睡眠可能是为了抵御夜间寒冷。
2018年,科学家使用分辨精度达毫米级的地面激光扫描仪进行观测,结果显示,白桦树的树冠在昼夜之间会上下移动。也就是说,树不但真的会“睡觉”,醒来后还会“伸懒腰”。分析认为,植物这种“睡眠”运动有利于应对夜间的低温。
向日葵就是典型的生物钟调控植物。如果捆住向日葵,不让花盘转动,其生长量就大幅下降。如果把向日葵移到装有固定顶灯的室内,向日葵仍然会来回摆动。这说明,植物体内存在着独立的、能自我调节的生物节律控制系统。
有的爱太阳,有的没那么爱
光周期是自然界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地球上的生物可通过光周期感知季节变化,在最适宜的季节完成繁衍生息。
然而,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具有普遍规律的有趣现象:三种长日照植物(百脉根、豌豆和拟南芥)在长日照下产生的种子比短日照下更大,而三种短日照植物(大豆、红小豆和菜豆)则在短日照下会产生更大的种子。可见,不同植物有着不同的适合生长的光周期。那么,是什么机制在起作用,使有的植物爱太阳,有的却没那么爱呢?
研究者对长日照植物拟南芥研究发现,原来是CO基因的作用使植物对不同的光周期有着不同反应。而且,只有来自母本的CO基因才具有调控种子大小的功能,来自父本的基因对种子大小没有影响。
有趣的“花钟”:欲知何时,花开便知
自古道“花开花落皆有时”,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曾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组成“花钟”,欲知何时,花开便知。
在我国,蛇麻花凌晨约3点首先开花,大约4点,牵牛花的大喇叭也跟着张开了。然后野蔷薇花开(大约5点),龙葵花开放(大约6点)。接下来是美丽幽雅的郁金香(大约7点30分)和半枝莲(约10点)、大爪草(约11点)盛开,午时花(约12点)迎着烈日怒放。正午过后,万寿菊花开(约15点)、紫茉莉(约17点)添香,烟草花(约18点)绽开。夜晚降临,月光花(约19点)吐蕊,待宵草(约20点)破蕾。
植物生物钟除了可以控制开花时间,还可以控制香味、花蜜、树根液汁的分泌、树叶休眠等生物活性特征。
植物生物钟是如何起到调控作用的?首先是对光和温度信号的输入;其次是中央震荡器在起作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重要港口,能调控下游很多行为,使它们呈现昼夜节律性。
“冬日记忆”告诉它,春天来了该开花了
学习和记忆在植物身上的表现是什么?一个处于争论中心的例子是春化。某些特定植物在春天开花前,必须在寒冷中暴露一阵,这个过程就叫春化。这个所谓的“冬日记忆”会帮助植物分辨春季与秋季。
在实验植物——拟南芥里,有一个叫“FLC”的基因,可以产出一种让它的小白花不开放的化学物质。然而,当这种植物暴露在漫长的冬天里时,其他基因的某些副产品使其能够测量出已经冷了多久。随着寒冷的持续,拟南芥会在越来越多的细胞中抑制FLC。当春天到来,白昼日益增长,经历过寒冷,FLC含量已经大为降低的拟南芥就可以开花了。
不仅植物生长发育受生物钟调控,而且生物钟还是植物应对害虫的防御武器。植物会“预测”害虫活动时间,产生抵御性生物大分子来减少害虫的“食欲”,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伤害。
(春之暖荐自《齐鲁晚报》于梅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