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焦作市区方言中,被动式一般使用“让”字句,大致可分为五种格式:“NP1+让+NP2+VP”格式;“NP1+让+NP2+给+VP”格式;“NP1+让+VP”格式;“NP1+没+让+NP2+VP”格式;“NP1+VP”格式。而“让”字在成为被动标记之前是有“容让、谦让、退让、致使”等意义的实词,其语法化路径大约可分为两条:“容让”义>“被动”义;“致使”义>“被动”义。“让”字句表被动的用法在焦作市区方言中大量使用,其原因可能与早期焦作市煤矿业发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后的语言接触密切相关。
【关键词】焦作市区方言;“让”字句;被动式;工业区语言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6-011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6.037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2060)。
“让”字的使用由来已久,在先秦文献中已被大量使用,如《庄子·达生》中的“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楚辞·怀沙》中的“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在这些例子中,“让”字作为实义动词表示“谦让”之义。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让”字逐渐语法化,成为表被动的介词。汉语作为典型的孤立语,由于缺乏词形的变化,在表达被动或主动意义时,没有明显的形式变化,因此虚词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常常会用到“被”“叫”“给”“教”“让”等,由于各地的语言习惯不同,在方言中表达被动意义时,各虚词的使用频率不同。
在河南焦作市区对于被动式的表达中,“让”字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被”“叫”“给”等。本文将以焦作市区方言的“让”字句为切入点,叙述“让”字在焦作市区方言中的被动用法以及演变机制。
一、焦作市区方言“让”字句的分类
焦作市区方言中“让”字表被动的情况可分为五种:
(一)“NP1+让+NP2+VP”格式
①树讓风刮翻了。(树被风刮倒了。)
②我让别人打断腿了。(别人把我的腿打断了。)
③事情全让我碰上了。(事情全让我碰上了。)
④他让人救了。(他被人救了一命。)
⑤小明让老师表扬了。(小明受到老师的表扬了。)
这种格式的句子在焦作市区方言的口语中非常常见。根据传统的语法分析,“NP1”是主语,“让+NP2”是介宾结构作状语,“VP”是谓语。
例①“树”作为受事者,“让”字被虚化成一个被动标记,引出施事者“风”,普通话中常常将“让”替换为“被”字来说。
例②在普通话常常使用处置式,将施事者提到开头,“把”字充当介词引出受事“我的腿”,具有较为明显的处置意味。
例③在普通话中也经常使用,由于此处“让”是被动标记,可推断出主语“事情”偏不愉快、不幸。
例④普通话中经常将“让”替换成“被”,并且补足补语“救了一命”。
例⑤在普通话中不使用被动句式,而在焦作市区方言中仍然使用“让”字句。
在普通话中,被动句通常用来表达受事者“遭受”某种动作而发生某种改变或造成某种损失。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焦作市区方言中的“让”字表被动的情况,与普通话的“被”字表被动相比使用范围更广,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或句子本身表被动的含义很明确时,“让”字句也是可以表示正面向上的意义,且多用于焦作方言口语中。如例④⑤表达的事情结果和影响是积极的、愉快的,但在普通话中很少用被动式来表达。
(二)“NP1+让+NP2+给+VP”格式
⑥这本书让辉辉给弄毁了。(这本书被辉辉弄坏了。)
⑦小偷让警察给抓走了。(小偷被警察抓走了。)
这样的格式与上一种相比,是“NP2”与“VP”之间多了一个“给”字。但是此处的“给”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引出受益、受损的事情来,因此也可以省略,直接说成“这本书让辉辉弄毁了”“小偷让警察抓走了”。普通话的表达与方言中基本一致,只是将“让”替换成了“被”,之后不再加“给”。
(三)“NP1+让+VP”格式
⑧这片子让评成最佳电影了。(这部影片被评为最佳电影了。)
⑨狗让偷走了。(狗被偷走了。)
⑩菜(放坏)让扔了。(菜放坏被扔了。)
?人让饿瘦了。(人被饿瘦了。)
在这类格式中,“让”后的施事者省略了,普通话中将“让”替换为“被”字也可以这么使用。“以受事为陈述对象,且施事不需说出或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在此情况下,通常采用‘被字句。” ①
例⑧中“片子”为陈述对象,且施事无须交代。
例⑨中并不知道谁是施事,无从给予说明。
例⑩中的受事者“菜”是无生事物,因此需要使用被动式。
例?根据句意,主语“人”不是主动“饿瘦”的,因此选择了被动的表达方式。
在焦作口语中,如果是前文已经提到主语,则可以直接省略“NP1”,说成“让偷了”“让扔了”。
(四)“NP1+没+让+NP2+VP”格式
?苹果没让他拿走。
介词“叫、让”后是指人的名词时,可能会与其动词的用法混淆,易产生歧义。因此这句话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真实含义:
a.苹果应该被他拿走的,但是他没有拿。在这里可以使用反问的语气,但通常都表否定含义。在普通话中说成“苹果没被他拿走”,或者使用处置式“他没把苹果拿走”,就不会产生歧义。
b.“让”有“容许”的含义,因此可能会将本句理解为苹果没有容许他拿走。如果将“没”替换成“不”,“苹果不让他拿走”,则表达的意义更为明确。
c.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苹果并没有让他拿走,可能是要别人拿走。b与c的区别主要在于语义指向的不同。
(五)“NP1+VP”格式
?衣服全淋湿了。(衣服全被淋湿了。)
?杯子打碎了。(杯子被打碎了。)
焦作市区方言和普通话一样,有时可以同时省略被动标记“让”和施事宾语,成为无被动标记的短被动句。在例?中“衣服”明显只能作为“受事者”,被雨或水等液体“淋湿”,因此“让”字可以省略,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人加上“让”字表达一种强调的语气。普通话中可以说成“衣服全被淋湿了”,也可以说成“衣服全淋湿了”。例?中,受事主语“杯子”只能被打碎,因此可以省略“让”字。
二、“让”字的语法化过程
“让”字作为表示被动的介词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在现代汉语中,古代汉语里“让”字也身兼数职,表示很多含义。从“让”的演变机制来看,笔者认为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动词的“容让”义发展而来;二是从“致使”义发展演变而来。
(一)“让”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的释义,将“让”字作为动词共列举了5种意义:①在争执或竞赛等情况中,把有利条件给对方,自己吃点亏;退让。②谦让;请人接受招待。③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④转移所有权或使用权。⑤致使;容许,听任。必带兼语。下面根据这些义项分别举例:
a.你就让他一次吧。(谦让,容让。)
b.《吕氏春秋·行论》:“尧以天下让舜。”高诱注:“让,尤予也。”(让出好处。)
c.给奶奶让茶去。(请人接受招待。)
d.《尚书·尧典》:“(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郑注:“推贤尚善曰让。”(推举,谦让。)
e.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我忍耐着又向旁边让了让。”(让出好处。)
f.《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住不了许多房间,又不肯轻弃祖业,倒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转让。)
g.老舍《茶馆·第一幕》:“您爱么?(我)就让给您!”(出让。)
h.(唐)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竹风催淅沥,花雨让飘飖。”(听任。)
i.别让集体受损失。(致使。)
j.让你久等了。(致使。)
根据上述例子,在a-g的例句中,主语呈现出一种利益受损失的地位,而“让”字之后的宾语则处于利益上较有优势的一方,因此,可归纳为“容让”义。而h-j的例句中,“让”则表现出“使役,致使”义。
(二)“容让”义到“被动”义
在上述例子中,a.你就让他一次吧。“让”字作为谓语,表示“谦让”的行为动作,“你”作为主语,掌握了主动权,也就是可以选择“让”或“不让”,“他”作为宾语,带有强烈的意愿,如果主语“你”选择“让”,则利益受损,而“他”获益。
再看h.“花雨让飘摇”,此时主语“花雨”已经表现出了不可控制的状态,只能任凭风吹。再如“我让妈妈说了好几句。”主語“我”已经没有了主动权,兼语“妈妈”对主语“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时已经与被动表达相近。
回到之前列举的焦作方言中的例子,“树让风刮翻了”“这本书让辉辉弄毁了”“我让别人打断腿了”“狗让偷走了”“苹果没让他拿走”“衣服全让淋湿了”等,主语“树”“这本书”“我”“狗”“苹果”“衣服”都已经不受其他客观现象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且明显带有不幸的色彩,这就产生了被动式,“让”在这里就成了表被动的虚词。正如张丽丽所说:“当主语彻底丧失对事件的掌控力时,才是被动用法产生的临界点。” ②
(三)“致使”义到“被动”义
在第五个义项中,吕叔湘提出必带兼语,我们可以归纳为“让+NV”式的兼语结构,而这种结构的表达往往带有“使令、致使”义,可理解为主语使某事发生。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语义重心应该是在“让”后的部分。结合例h、i、j,语义重心应该在“飘摇”“受损失”“久等”上,此时“让”字的意义已经开始虚化为一个介词,而全局核心在后面的实义动词中。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让”字作为表被动介词的分界点。
如焦作市区方言例句“苹果(我)没让他拿走。”这句话之所以有歧义,是因为当它理解为使役句时,“让”的施事“我”省略了,这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苹果”本是“拿走”的受事,为了强调,放在了句首。那么如果是“苹果没让他拿走”,“苹果”也可以理解为受事主语,而“让”就演变为表被动的虚词,整个句子就成了被动句。也就是说,当一个“让”字使役句的施事隐含不出现,而主要动词的受事却出现在“让”的前面,那么,这个使役句就能够演变成被动句。
王力在《汉语史稿》(418-421)中认为,被动式大多都是叙述不幸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只有少数用来叙述好事。蒋绍愚认为:“所谓‘不幸或不愉快,在多数情况下,是对主语或叙述的主体而言。例如:门被打开了。如果去掉‘被就是‘门打开了。这两个句子相比,后者是一种客观的叙述,而前者(被字句)表示这是说话者不期望的或没有料到的事情。” ③结合焦作方言的被动表达式“NP1+让+NP2+VP”,其中说话者(承受者)往往对VP表达出一种非意愿的态度。例如在焦作市区方言中的举例,“狗让偷走了”“菜让扔了”“人让饿瘦了”对于说话者而言是违反意愿的。这也是本节所阐述的“致使>被动”这一路径的要点: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有歧义的“让”字句,如果是表示好的事情发生时,就容易被理解成使役用法,只有表示了说话者不想得到的结果时,才会被理解为被动。
三、“让”表被动在焦作市区方言中的形成原因
20世纪初,“让”字的被动用法在小说中已经大量出现,屈哨兵(2008)认为 20 世纪初以北京方言写成的《小额》问世,“让”的被动标记地位得到了确立;刘云(2018)从北京方言入手,认为“让”表被动萌生于北京话,之后被普通话吸收。
焦作市区方言的这一语言习惯,可能与其他地区的语言接触有关。焦作市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煤矿开采的重要工业区,途径焦作市的重要铁路线有东西向的焦柳线,南北向的京广线。在城市发展初期,引进了大量的工人、工程师、专家等,他们以及子女大都使用普通话,频繁的交往交流,逐渐使得焦作市区的语音听感与周边各县有很大不同。杨晋毅认为,焦作市区方言与焦作工业区(焦作矿务局)方言高度一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工业语言岛。④
四、结语
焦作市区方言与周边各县的方言不仅在听感上有巨大差别,“让”字句表被动这一语言习惯也较为特殊,且使用范围较广,本文根据调查共分为五类。实词的语法化与其本义有关,“让”字发展为被动标志,也是由其动词义逐步演变而来的。新形式的产生并不会使得旧形式消亡,因此这一语法化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焦作市区方言表被动的“让”字句中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表述方式正是这一语言内在发展因素导致的结果。而焦作市区方言的大量使用,可能与焦作的煤矿工业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有关,频繁的语言接触使得焦作市区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让”字句的被动用法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注释:
①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②张丽丽:《汉语使役句表被动的語义发展》,《语言暨语言学》2006第1期,第139-174页。
③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94-295页。
④杨晋毅:《中国新兴工业区语言状态研究(中原区)上》,《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第13-21页。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9:404-422.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87-31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薛毅.焦作煤矿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5]杨晋毅.中国新兴工业区语言状态研究(中原区)上[J].语文研究,2002,(1):13-21.
[6]屈哨兵.被动标记“让”的多角度考察[J].语言科学,2008,7(1):39-48.
[7]刘云.北京话多功能标记“让”的历时演变[J].语言学论丛,2018,(58):166-190.
作者简介:
孟书冰,女,河南焦作人,西藏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