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含笑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故调研分析高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现状,探讨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开展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发挥语文在人文思政上的优势及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0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08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既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包含综合素养课,还结合专业教育课,推进各专业教育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向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重要的协同效应。因此将课程思政的含义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育模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第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第三,依托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的教育实践。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中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责任与担当,体现为家国情怀。对党、国家和民族认同,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之理,体现为个人品格。道德情操:社会主义道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人文素养、正确三观、法治思维、纪律规则、劳动观念等。健全人格: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哲学、艺术、性格、意志力等。做事方法,体现为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如钻研精神、顽强毅力、勤奋刻苦的作风、开阔的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现状
为充分了解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现状,对四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发放4000份问卷。调查显示,67.39%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落实在语文课程的哪一环节不明确。86.5%的学生认为教授的思政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对实际生活缺少指导价值。79.61%的学生认为除思想政治课之外,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教学中讲授思政内容所占比例中等,印象不深刻等。调查体现了目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94.58%的语文教师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讲解关于思政的内容,但基本是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容易忽略。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在课堂渗透思政教育的难度。
(二)授课内容比较单薄
缺乏系统完善的授课内容,也影响了思政教育走进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目前,学生所用的语文教材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主要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并没有单独思政元素的对照讲解,更无素材来丰富充实,教师上课无本可依,对于思政内容的讲解就比较浅显、零散,授课内容单薄。
三、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落实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任务
如今,青年一代受到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冲击较大,尤其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对于文化的批判、吸收和借鉴能力相对较弱,如何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职业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职语文与思政课虽然分属不同学科,但育人宗旨一致,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文化共通性。在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符合新时期课程思政新理念的要求,也是对“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积极响应,是对高职语文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人文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与优化。
(二)发挥语文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的需要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倡导人文情怀,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扬美抑恶,往往自带人文价值导向功能和思政育人功能,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职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价值根基和诗意发展空间,是对思政课教学的有力补充。对语文课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也能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以及研究成果等有反哺作用,能够激发语文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作用,巩固学科间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职业学校的一些语文教师并未与时俱进,仍旧沿袭刻板的公式型教学模式,知识陈旧,方法呆板,在文化内涵、文学审美以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发方面不尽如人意,教师身先示范、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和影响较为薄弱。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承担着教授学识、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教师的学识、风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以人格魅力、学识才能、品德立行,真正感染学生,最终起到树人的目的。
四、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确立目标,整合内容
研读教育部新颁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課程标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切入点。依托语文教材,根据教材模块和序列,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明确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发挥语文课程全面育人的作用。语文教学不应纸上谈兵,而是应采取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方法来呈现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研读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横向上形成专题,纵向上将同一专题背后的故事、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拓展,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更深的理解。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适当使用信息化手段,生动、具体地呈现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思政教育内涵。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具体阐述,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辛弃疾的资料及词作的背景知识,聆听“学习强国”中的朗诵音频,完成相关导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主性;课堂上,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那人”的人物心理及人物形象,感受诗人超凡脱俗的理想情怀,并顺势延伸拓展。古代文人借“美人”寄托美好理想与人格,有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还有苏轼《赤壁赋》中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从屈原的一片衷心,香草美人;到杜甫的家国不忘,空谷佳人,再到辛弃疾的一腔忠愤,阑珊“那人”,是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大爱。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课后拓展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再次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辛弃疾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这样设计不仅对文本内容有深度、广度的延伸,从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感触,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情感认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还可组建语文“课程思政”小组,通过组内一线教师共同探讨、谋划,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地域文化,将一些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课文挑选出来,制作成“课程思政”点位图,为后续的课程思政语文教学提供方向指引及可借鉴的思路,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也整合课内外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思路,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二)结合专业,激活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立足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教育、职业生活的联系与配合,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时,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等思想政治内容,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长江三峡》为例,实施教学的专业为旅游专业,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整个《长江三峡》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段旅程:开启旅程大门—身临其境—美景美法—合影留念—争做导游。以此来设计展开教学,赏美景析手法,赏文中的诗文引用,挖掘诗文背后的文化、故事、历史,激发文化自信,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如课文中引用了“神女峰”的传说,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命意志。可组织数媒专业、动漫专业与绘画相关的专业学生以此为素材,创作绘画作品。感受这些引用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又与“善水”文化的“利他”德育内涵完美切合,拓宽了课文的广度和深度,激发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利用文中引用了“《夔州歌》、古代歌谣描绘古时三峡凶险的诗句”,将古时三峡、作者游览时的三峡、现如今的三峡三个不同时期的三峡进行对比,了解其变化,深悟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感悟国力之富强,科技之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突出人类的努力,就要涉及为国奋斗的三峡工程建设者、科学家、学者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发挥出榜样的力量。接着争做导游,写导游词,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结合专业,激活课堂,还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有效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
(三)融入活动,课后延伸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间有限,要真正发挥五年制高职语文的课程功能和价值,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外继续发挥语文的育人和思政教育功能,通过各种课内外实践活动来践行。课内有不同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有各种学校层面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参与、组织、准备的过程,也是无形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寻觅英雄踪迹,培育爱国青年”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古代英雄诗词吟诵大赛”,以诵读的形式,重温红色经典,追忆峥嵘岁月,激发豪情壮志。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分析揣摩颁奖辞,学习道德楷模,致敬道德英雄,增强爱国情怀。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家乡调查,了解家乡英雄”。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走访、了解身边英雄,并将他们的事迹结集成册,让英雄成为看得见的力量,让榜样成为触得到的标杆。参与到青年志愿者团队中,奉献自己,服务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可利用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我国传统节日。在节日时举办过节的传统学校活动。中秋节,组织学生手工做冰皮月饼,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并在此过程中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从中探寻古人通过月来寄托的情感及古人过中秋的习俗。元宵节猜灯谜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一劳动节,响应劳动号召,组织学生成为“劳动最光荣”小能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校本特色劳动教育活动,如厨艺烘焙、居家收纳、手工制作、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内容,在劳动实践中促进劳动观念的教育,动手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校电视台以视频、照片及说明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宣传。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创造力,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五、结语
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是课程思政开展的目的。形成全面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思政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提高高职生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产业文化,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立德树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注重发展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充分利用好教学实践这个主要阵地,真正做到“传其道,解其惑”,真正提升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
[5] 务楠,耿红卫.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2019(6).
[6] 李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