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编成记

2023-05-30 10:48
新传奇 2023年17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大字典单字

《汉语大字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形音義最完备的大型汉语字典,由300多位专家学者耗时15年编纂完成,收录单字达5.6万余个。40多年前,中国为何决定开启这项编纂工程?一代学人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今年3月,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汉语大字典》修订”在成都宣布正式启动。未来,四川大学作为项目责任单位,将联合全国最前沿的学术力量,耗10年之功完成《汉语大字典》修订。

《汉语大字典》,世界上规模最大、形音义最完备的大型汉语字典。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300多位专家学者耗时15年编纂完成,收录单字达5.6万余个,成为继《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之后我国汉语言文字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这项浩大的工程,当年由四川和湖北两省承担。

40多年前,中国为何决定开启《汉语大字典》编纂工程?一代学人又付出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

四川首批156人加入编纂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欧洲国家圣马力诺共和国使者时,客人赠送了一套三卷的圣马力诺大词典,周恩来回赠了一本《新华字典》。中国素有辞书编纂传统,清代的《康熙字典》和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都曾是影响深远的辞书。随着时代发展,新中国如何改变“大国小字典”的现状?

1975年5月,“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上确定了160种辞书的编纂规划,其中便包括了《汉语大字典》。由此开始,《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正式列入国家文化建设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一部字典的编纂为何受到如此重视?四川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赵振铎是《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他曾如此阐释汉语字典的重要性:汉字形成的几千年来,从殷周古文到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字体多次变化,形体日趋复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字体系。几千年里,字的读音也有了不同的变革,从上古音、中古音到近代音、现代音。读音上的分歧,不是专家学者是难以弄清楚的。至于字的意义,更是纷繁复杂。正因如此,汉字研究成为我国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问,记录汉字形音义的字典,也因此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字典编纂工程浩大。为尽快推进该项工程,国务院决定由四川和湖北两省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汉语大字典》修订工程执行负责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雷汉卿曾专门了解过当年的这段历史。据他介绍,在工程确定之后,四川很快就安排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承编,并要求将这一任务列为各自的重点科研项目。

字典编写人从哪里来?首批156人中,大部分是从这些高校抽调的老师。此外,还包括了1975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及从其他大中小学借调的老师,甚至还有从工厂、部队借调的相关人员。1976年,鉴于字典编纂工作量巨大,四川有关部门再度批准借调了50多人补充进入编纂团队。

雷汉卿介绍,当年《汉语大字典》计划收单字6万左右(实际成书收录单字5.6万余个),比包括《康熙字典》在内的所有字典收字都多,是我国古今单字的大汇编,要求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发展历程。为了保证《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力争在1985年前出版,经上级部门批准,在四川成立了《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作为川鄂两省编写领导小组和大字典编委会的执行机构。德高望重的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徐中舒在1979年被任命为主编。

“广搜博采、穷源溯流”的伟大工程

这是一个大家辈出的团队。《汉语大字典》主编徐中舒,早年受业于王国维、梁启超等国学大师。早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学习时,他便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跟从王国维学习古文字,抄写甲骨文、金文,并采用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将古文字材料与古代的文献典籍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运用于中国古代史的探索。徐中舒主持编写的《甲骨文字典》,堪称甲骨学划时代的巨著。

《汉语大字典》的常务副主编李格非和赵振铎,同样是国内知名的语言文字学家。15年里,赵振铎对字典的编纂投入了巨大热情。他深入编纂一线查找资料、核对文献、拟定提纲、撰写凡例……此外,他还总注意到一般辞书编纂者不太注意的方面。赵振铎指出,辞书编纂中,书籍出错的原因主要有“无心之失”和“有心之误”两种。无心之失,如校书抄书之人水平不高、抄写不慎,刻工疏忽等;有心之误,指书籍整理者因为某种原因窜改原书,这些问题必须要时刻注意,以免影响字典质量。

1975年至1990年,数百人耗时15年的艰难躬耕,最终汇编出8卷《汉语大字典》的成果。字典的学术顾问、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字典出版时欣然题词,称这是一项“广搜博采、穷源溯流”的伟大工程。

与《汉语大字典》结缘,他们的人生也因此改变

《汉语大字典》的出版改变了新中国“大国小字典”的现状,而当年参与编写的多位老师和年轻人的人生,也因此更多地和汉语言文字研究结合在一起。

1962年,四川大学教授项楚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考取了四川大学研究生,专攻六朝唐宋文学。1976年,项楚被借调到了《汉语大字典》编写组,任务是从《敦煌变文集》中摘取编写字典所需要的例句。抚今追昔,项楚感叹《汉语大字典》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向学术研究的门,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正是在参与编纂《汉语大字典》的十几年里,项楚得以接触到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大量唐五代通俗文学作品。他兴奋地发现,就在唐代伟大作家把诗歌和古文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民间也有无数不知名的作者正在创造着全新的通俗文学样式,如各种体裁的讲唱文学、歌辞、白话诗等。它们所代表的文学新趋势,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后半期的主流。项楚的学术兴趣因而逐渐从六朝唐宋文学,转向敦煌俗文学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项楚构建了古今会通、学科会通和雅俗会通——可称之为“新蜀学”的学术范式,开创了包含俗语言、俗文学和俗信仰在内的中国俗文化研究甚至是中国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因字典改变事业轨迹的不止项楚。汪春明在被抽调进《汉语大字典》编写组之前,是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老师,结果从编写《汉语大字典》到退休,一直进行辞书编纂工作。

在字典问世30多年以后,又一批学者将投入到字典修订这一浩大工程之中。未来,他们将通过对《汉语大字典》的字头、古文字字形及其解说、注音、释义、引例等的全面修订,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学术光彩和生命力。

(人民网2023.4.18)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大字典单字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河北大名话单元音韵母、单字调及双音节非轻声词连调的实验语音学初探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对仗不宜分解到单字”毋庸置疑——答顾绅先生“四点质疑”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