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浙江召开了一场高端国际会议——2023中国(浙江)澜湄地方合作发展论坛。让人没想到的是,在“重头戏”主题分享环节,出现了一位村支书。村支书为何登上高端国际会议?他在会上分享了什么?
4月20日,浙江召开了一场高端国际会议——2023中国(浙江)澜湄地方合作发展论坛。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参赞、泰国彭世洛府省长、越南胡志明市副市长、老挝琅勃拉邦省副省长、柬埔寨暹粒省副省长等嘉宾,围绕“同筑澜湄共富梦,联通减贫协作路”主题进行探讨交流。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重头戏”主题分享环节,出现了一位村支书——浙江省玉環市干江镇上栈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法林。他和武义县政府副县长黄君俊一起,围绕下山共富、村民持股共富等分别讲述了各自的蝶变故事。
村支书凭什么登上高端国际会议?这两个基层干部在会上分享了什么?
澜湄合作不做高大上的“清谈馆”,而做接地气的“推土机”
2016年3月23日,中国、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六国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全面启动澜湄合作进程。
此后的7年里,澜湄六国召开了多次领导人会议、外长会议、高官会、外交工作组会,合作框架从“3+5”拓展为“3+5+X”,即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支柱,优先在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以及农业和减贫五个领域开展合作,同时积极探索更多惠及民生、具有潜力的发展领域。
澜湄合作最大的特色是务实高效、项目为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曾这样形容:澜湄合作不做高大上的“清谈馆”,而做接地气的“推土机”。
从湄公河国家的优质农产品摆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到中国企业远赴国外为其打造水稻、橡胶、果蔬、畜产品生产加工和物流集散基地;从为湄公河国家白内障患者排除病痛的光明行,到提升互联互通的中老、中泰铁路建设;从说走就走的澜湄国家旅游,到中国同湄公河五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额……对老百姓而言,澜湄合作不是遥不可及的政治词汇,而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好处。
今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介绍了澜湄合作取得的进展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表示作为首个由流域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启动7年来持续高水平发展,成为次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
选择共富主题有深意
为什么是浙江武义县和上栈头村?先看他们讲述的内容。
黄君俊把武义县30年的下山共富路,浓缩成了两个小故事——
“一个光棍村的集体婚礼”,说的是俞源乡九龙山村搬迁下山后的第二年,村里为6对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告别了全村68户人家7年没有娶亲的“光棍史”。
“一家上市公司的共富密码”,讲述了武义首家主板上市企业寿仙谷公司,通过大规模流转下山脱贫村的闲置土地种植中药材,不但使村民获得每亩上千元的租金,还获得到公司务工就业的机会,年收入可达四五万元。
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的故事,则从一座玻璃吊桥讲起。
2018年,为改变落后面貌,上栈头村村干部和镇里一起,用5天时间跑了7个省市考察旅游项目,经集体商议,决定建设玻璃吊桥。面对资金难题,村民们集思广益,琢磨出“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份众筹法子,筹集了700万元,营业半年就收回了成本。
如今,该村通过项目利润的50%按户分红、50%用于再建设,陆续开发10多个游乐项目,并盘活改造一批闲置农房发展民宿,致富路越走越长。
这两个案例,是浙江在探索共富路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模式。
除了精挑细选主题分享人,为何选择共富主题,也有深意。
一是农业和减贫一直是澜湄合作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多年来,中国为湄公河五国积极提供农业技术和知识培训、建立示范村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等,既讲效益,又讲情义。
二是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服务浙江对外开放大局。地方合作是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的倡议提出,支持六国地方政府加强减贫经验、典范做法和相关知识的分享,推动各国乡村振兴。
大国担当和风范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老关系不是一般意义的双边关系,而是具有广泛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本次论坛上,老挝姑娘陆娅的一句感慨,引发共鸣。
2016年10月14日,她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第一次来到杭州,走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一名留学生。第一个学期,她就用获得的奖学金加上勤工俭学、省吃俭用的钱买了涂料,把老挝家里房子所有房间粉刷一新。如今,毕业回到老挝的陆娅,先后在两家中资公司担任翻译、接待等工作,现已升职为副经理。
像这样的例子,在澜湄合作、在中国外交,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这是大国担当和风范的体现。
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
国际人士评价,当前全球性挑战加剧,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对话、信任与合作,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浙江日报》2023.4.21三景、叶子/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