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内容视域下的初中生课堂身体活动强度水平研究

2023-05-30 10:48孙倩
当代体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考密度身体

孙倩

体育中考在决定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初中生在课堂中的身体活动强度水平。鉴于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多为中考项目的排列组合,本研究从体育中考内容视角出发,采用实证方式,对不同内容类型体育课堂的初中生身体活动强度水平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初中体育课堂大致可归纳为单一内容型、两项内容型、三个内容型、体能练习型和自由活动型5种类型;不同内容类型体育课堂的初中生身体活动强度水平呈现出“体能练习型>自由活动型>两项内容型>单一内容型>三项内容型”的规律,但均未达到国际推荐量水平,即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独有的“健身育人”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体育中考分数普遍提升的背景下,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效益及多元育人价值的发挥,建议未来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1)教授两项教学内容为主,以满足更多学生体育参与的需求和兴趣;(2)丰富完善体育学练形式,充分挖掘体育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健身育人”价值;(3)适当开设体能练习课和自由活动课,弥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短板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019年12月27日,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体育与语数英各占100分的要求,瞬时受到媒体高度关注并引发社会热议。从社会舆论总体趋势来看,绝大多数是支持和赞成的声音。该声音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已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堪忧的事实,二是社会对体育以及体育中考的认可和重视程度大幅改变。考虑到政策文件的价值关键在于执行,作为体育中考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学校体育也因此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可在现实中,体育中考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导向作用异化的现象,典型表现就是“体育考什么,学生就练什么!”而该现象衍生出的问题是体育学习趣味不高,以及体育综合育人价值大打折扣,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学生一旦脱离体育中考制度约束就退出体育参与的几率。鉴于当前“考什么就练什么”的事实短时难以改变,在全国多个省市体育中考分值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本研究以教学内容为视角,采用实证的方式,分析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身体活动强度水平,提出科学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建议,进而为后续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与体育综合育人价值的发挥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体育中考内容视域下的初中生身体活动强度水平。本文着重对课堂中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进行研究有两点依据:一是大量实证研究已证实,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人体质的健康促进效益最佳;二是国际社会建议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累计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至少占课堂总时间的50%,如果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效益及多元育人价值。基于这两点,本研究选择上海市6-8年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关于测试对象选择有三方面原因:(1)地域代表性:上海市作为我国多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且我国最早的体育中考正是1979年在上海崇明中学试行的,目前上海市教委仍在积极推进体育中考的改革;(2)学制特殊性:除了作为体育中考的先行者,上海市同时还是目前我国较少实行“五四学制”的地区之一,该学制意味着上海市初中学段的学生将更早地接触体育中考的内容与规则;(3)课堂执行率:上海市初中阶段体育课的开课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更好地保障测试过程的连贯性和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在样本量方面,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7个区12所初中48个班级进行测试,应测试体育课144节(每周3节体育课),因天气、场地、学校其他课程安排等原因的影响,实际共完成了121节体育课的有效测试(有效完成率84.0%),其中六年级38节(31.4%),七年级46节(38.0%),八年级37节(30.6%)。此外,在这121节体育课中,共有987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有效完成测试学生761名(有效完成率77.1%)。

1.2 研究方法

采用加速度计运动传感器(ActiGraphGT3X+)对初中体育课堂中累计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进行测量,该型号加速度计的信效度已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将加速度计统一佩戴在右侧髂腰处,并且要求行课期间全程佩戴。此外,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会对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以便结合加速度计测试数据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分析。

2 体育中考内容视角下的课堂类型与分析

2.1 体育中考内容视角下的课堂类型划分

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通常首先关注教师教什么内容。体育教学内容作为体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由于体育在学校里的受重视程度和在社会上的选拔功能方面远不及文化学科那样突出,因此,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老师教什么内容,而非老师在课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授这些内容。而且,一旦老师在课上呈现的教学内容恰好能够契合学生的体育学习意愿,学生就会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在体育参与上也会更加地积极。相反,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参与均会表现出较低水平,进而影响其在体育课堂上的身体活动强度水平。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学内容的视角对初中体育课堂进行分类。通过整理体育课堂学习情况观察记录结果发现,依据教学内容的数量可将本次观察的体育课堂分为以下5种情况: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会在课堂中将某个运动项目的组合动作或单一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比如横向分腿腾跃或篮球中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等;二是因为男女分班教学的缘故,会在课堂中呈现两项教学内容,比如男生练习篮球技能中的行进间运球技术,女生学习肩肘倒立技术动作;三是在一堂课中先后学练三个及以上的教学内容,比如前半节课先是男女分班教学,男生依次練习引体向上,女生练习双杠,后半节课男女同步练习三步上篮技术;四是整堂课以强化学生的身体体能为主,比如在一个教学单元末尾阶段,会单独安排一节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体能的训练课;五是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自由活动课,也就是业内经常提到的“放羊课”。综上所述,为方便从教学内容视角分析初中体育课堂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效益,依据课堂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数量,将本次测试记录的体育课堂分为单一内容型、两项内容型、三个内容型、体能练习型和自由活动型5种类型。

2.2 体育中考内容视域下初中生课堂身体活动强度水平的分析

以体育中考内容视角为出发点,通过身体活动强度水平分析体育课堂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促进效益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累计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本文在对上述5类初中体育课堂身体活动强度水平进行分析时,主要从身体活动总时间(PA)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MVPA)两条主线展开进行的。其实,介于这两条主线之间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即学生的体育学习(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PEL)时间。因此,依据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概念,在一堂常规体育课堂中,至少应包含身体活动(PA)、体育学习(PEL)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3类时间。而且3类时间之间应为包含关系,若用关系式进行表达:PA时间PEL时间MVPA时间。这3类时间与体育课堂总时间之间的比值,分别对应的是PA密度、PEL密度和MVPA密度,不同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样遵循上述的关系表达式。近年来,我国提出并构建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该模式要求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单个学生的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基于该模式并结合国际推荐量,学生在常规体育课堂中,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密度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应为:PA密度(≤100%)PEL密度(≥75%以上)MVPA密度(≥50%)。但从图3呈现的测试结果可知,其实际结果的关系式为:PA密度(47.9%)>PEL密度(暂无)>MVPA密度(19.8%)。由于本研究未针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练习密度进行测试,因此课堂练习密度暂不可知,但通过其实际结果的关系式可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体育学习密度结果应介于19.8%~47.9%之间。由此可说明,学生的体育学习密度無论是接近上述区间中任一端的结果,均未达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的:每节体育与健康课单个学生的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50%的要求。既然练习密度和强度不达标,那么以身体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育课堂,在“以体育人”的价值方面也要大打折扣。因此,在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动起来(PA)的时间同时,更要关注其在体育学习(PEL)方面“健康有效动起来(MVPA)”的时间。

以教学内容为视角开展体育课堂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效益的研究,不能忽视也无法脱离体育教师设计的学练形式对学生身体活动产生的影响。本文在体育课堂教学维度的研究,将教学内容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呈现,其中的缘由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中首先会关注教师教什么内容,更为关键的是体育教学内容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起到了诠释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发挥了“前承教学目标、后启教学方法”的枢纽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的学练手段,就成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最好诱因。不过,在常规教学中,无论是单一内容型,还是两项内容型或三个内容型的体育课堂,学生累计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总时间远不及课堂总时间的50%,即使身体活动时间也仅仅接近课堂时间的一半。对于该结果,通过总结分析课堂观察记录后发现,上述三类体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学练形式单一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来说可能具有较高程度的关注兴趣,由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上存在不当,使得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参与体育的兴趣,导致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也随之下降。比如绝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具有较高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中总是让学生们练习原地传接球、运球、投篮等单一技术,结果练习的热情遭到压抑,早先的兴趣也随之降低。鉴于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体系化的体育知识。因此,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效益及多元育人价值的发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体育课堂,教师均不能忽略体育教学内容的“体系化”特征。否则,不仅会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产生错误的认知,同时还会丧失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避免该问题的发生?首先,教师要从运动技能的视角呈现体育教学内容,即教学理念要有“全景式”的特征;其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学练形式时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即教学过程要有“结构化”的特征;最后,教师在呈现外显的运动技能同时不能忽视其具有的知识内涵,即教学效果要有“外延性”的特征。总之,若想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强体育人”的独特价值,丰富完整的教学内容与科学合理的学练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撑要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因为体育中考制度的影响,从教学内容视角来看,当前初中体育课堂可分为单一内容型、两项内容型、三个内容型、体能练习型以及自由活动型5种类型。

(2)教学内容视角下的5种类型体育课堂,在初中生的身体活动强度水平方面,呈现出“体能练习型>自由活动型>两项内容型>单一内容型>三个内容型”的规律,但均未达到国际推荐量的要求,即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独有的“健身育人”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3)将学生的课堂体育学习(PEL)时间介入到身体活动中比较,存在着PA密度>PEL密度>MVPA密度的关系式,综合测试结果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当前初中体育课堂的练习密度与强度均不达标,说明体育课堂教学在“健身育人”方面有待改进。

3.2 建议

随着体育中考分值的大幅增加与整个社会对体育以及体育中考重视程度的提高,在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现实情况下,为更好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同时设计出更加科学地学练形式,继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效益及多元育人价值的发挥,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1)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数量安排方面:建议每节课呈现两项教学内容,如此不仅可以较好地维系更多学生体育参与的需求和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可确保初中生的身体活动强度水平处在较高层次。

(2)在初中体育课堂的学练形式设计方面:建议教师要充分了解体育教学应具有的全景式、结构化和外延性特征,并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学练设计,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应具有的“健身育人”价值。

(3)在初中体育课堂的类型数量分布方面:从确保初中生课堂身体活动强度水平和丰富课堂类型的角度来看,每学期可适当开设一些体能练习课和自由活动课。其中,体能练习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可通过丰富体能练习手段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至于自由活动课,可开设在一项运动技能学完之后或学生连续“强制”学习之间,进而在调整学期教学节奏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猜你喜欢
中考密度身体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我de身体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