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生态共建小切口,办好河涌边的大思政课

2023-05-30 10:48梁丽珠
教育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河长

梁丽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基础教育领域,《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与之相呼应,在多个维度补充了相关表述。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可见,呼应生态文明、联系现实生活的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然而,目前中小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一是有课堂缺延展。思政课多局限于学科教材及学科课堂,缺少社会实践,立足生态育人的大思政课建设较为匮乏。二是有活动缺课程,大思政课建设流于碎片化的主题活动,缺乏从活动走向课程的关键要素。三是有资源缺整合,大思政课建设未能与学校附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形成有效联系。四是有教学缺服务,大思政课建设多注重“坐而论道”,教与学有机融入生态共建社会服务的样态不显。

基于以上认识,汇龙小学充分利用毗邻驷马涌的资源优势及建有小河长队伍的前期基础,把小河长课程作为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深挖生态共建小切口,办好河涌边的大思政课,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发挥教育的协同作用。

以小切口衍生“大思政”格局

立足协同治理,深挖河涌生态共建的小切口,推动小河长课程建设,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立足整体性,构建生态育人的目标体系。一是整体规划“培育河长式公民”总目标,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河长的种子。二是构建“从水领域到岸领域”相互关联的横向目标体系,培育大生态素养。三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定相互衔接的“预备小河长”“小河长”“小河长导师”纵向目标体系,夯实协同治理能力。

立足贯通性,构建生态特色的内容体系。立足“对接生活、对接社会”的贯通视角,把水质监测、复种兰花、亲子巡河、科技治水、环境立法、植物扎染等项目素材转化为课程内容,划分出爱水节水德育必修模块、护水治水体育必修模块、水岸融合科技创新模块、复种兰花劳动实践模块、非遗传承艺术研学模块,打造五育并举的小河长课程。与此同时,立足“大思政课”的大视野、大融入、大协同思维,打破思政课堂的学校壁垒,在校门前的驷马涌设置小河长观测站,代管公共绿地,因地制宜设置“红领巾·小河长·党员生态共建科普园”,就近融合社区学习场景,优化教育阵地建设,实现校内场馆与社区自然环境互联,校内教学资源与社区教学资源互联。为河涌边的思政课创设“舟行碧波上,课授幽林中”的育人场景。进而借助社会资源把思政课堂空间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全域,构筑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立足系统性,探索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评价是育人的质量保证和改进动力。立足“河涌边的思政课”这一独特视角,可构建系统、综合、协同、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以达标争章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一是自主评价。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的持续程序,让课程评价既具有导向性,也具有发展性,更具有系统性,同时还充满仪式感。

二是分设章目。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设计徽章纹样,定制印章及金属徽章,形成“口述/观察+实绩/实操”多维评价、“随堂+主题活动+生态共建实践”灵动考章的评价操作体系,明确不同章目的考章标准,考查内容兼顾基础性、开放性与实操性。

三是自我赋能。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小河长达标争章集章活动,从有乐趣到有意趣,从思政实践走向积极创造美好生活。

以小实践助推“大治理”效应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通过党员教师示范引领、全员参与夯实基础、“双师协同”体验成长,形成校本小实践助推社会“大治理”的积极效应。

课题群落引领,推动生态研学成就河长公民。以小河长课题群落引领,在全面把握、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着力,开展研学式思政实践,助力学生成长为河长式公民。

一是五育并举,打造生态共建课程样本。依托“双导师合力、多阵地协同、校内外协理、多部协作、达标核定”育人模式,推动水岸一体浸入式大生态研学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城市水环境协同治理,在“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中收获独特的人生体验,在河长式公民的成长历练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三级晋阶,培育生态共建接续梯队。借助小河长课程达标争章评价,在三级晋阶岗位的“竞岗、上岗、晋岗”鲜活实践中,让水岸一体生态共建成为全校关注、全员参与的可持续行动,为小河长更替提供常态化路径。

师生示范引领,推动协同治理进入千家万户。通过推广“党員+小河长”的协同治理实践模式,以党员带群众、党员带队员、党员带家庭的方式积极拓展生态共建的“朋友圈”。

一是创新“美岸”载体,以复种兰花美进千家万户。一方面,党员教师坚持每年春节后带领学生回收兰花类年花、在碧道上公开复种养护,以“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大思政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面向家庭开展年花回收调查、复种兰花,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千家万户美化河岸,为年花类垃圾减量排放创生“绿色通道”。

二是创展“护水”群体,以亲子巡河带动千家万户。开展“党员+小河长”师生课外实践,通过一个党员带动一个中队,联动多个队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协同治理行动,提升学生的生态共建素养。再进阶为“小河长+亲友”假期亲子巡河志愿服务,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联动家人朋友,创展护水群体,使协同治水随着亲子的足迹扩展到全国各地。

主题活动引领,推动全民治水迈向开放共享。以主题活动引领、多元合作聚力,提升生态共建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为官民合作互信、家校同心同行造势聚力。

一是共济实践成果,社区宣传聚力。学校牵头,与政府职能部门、社区群团组织、民间志愿团体组建水岸一体生态共建先锋队,结合“生态日历”,开展联合宣传式大思政实践,吸引并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生态共建。

二是共议热点问题,及时沟通民意。学校借助小河长课程与政府职能部门、社区、民间团体等社会各界保持互联互通,党员导师认真听取小河长在日常治理及主题活动中看到、听到、想到的意见建议,直联支部河长向有关部门反映,切实降低全民治水的门槛。

三是共享思政课堂,带动教育同行。通过网络课堂、送课上门、云课共研、跟岗辅导等多种形式,为教育同行开放河涌边的思政课,积极共享小河长课程建设成果;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开展节水画、居家节水小妙招微视频网络投票,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反响;借助“共筑清水梦”治水官微推送治水云课堂,为中小学生及各级民间河长、河小青培训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课例资源,助推普及力度。

以小课堂融入“大生态”图景

以复种兰花打造生态之美、亲子巡河写实发展之美、课程育人蓄力治理之美、依水治学传承文化之美、水岸一体展现和谐之美,建构“知民俗、晓民意、习民生、生民情”的“立德”主线,形成“党员与学生大手拉小手”及“学生与市民小手牵大手”的“树人”效益。

思政课堂呼应志愿服务,建强协同治理教育队伍。学校可依托水域、碧道等开放的育人环境,聚力协同治理志愿服务,对全体教师开展系统的带岗培训,在日复一日的“教师主教、市民主动助教”的小河长特色思政大公开课历练中,提升教师队伍的生态育人素养,展现教育不缺席的生态共建新样态。

思政课堂呼应社会课堂,推广小河长育人经验。学校可立足教育站位,聚焦学生社会参与及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积淀具有开创意义的可迁移性实践成果,为引领学生社会参与,主动担当,推动河长式公民育人新实践向普及扩展、纵深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

思政课堂呼应生态文明,形成大共建辐射效应。学校可通过小河长思政大课堂一手牵政府,一手牵民间,集聚家校政社多方力量,发挥生态共建的“同心圆”效应,使生态文明建设始于学校及课程,从学生传递到家庭及社区,有力倡导公民参与理念、打造公众参与共识、推动城市治理民众共情。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河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图说河长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