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认识:新冠疫情如何应对

2023-05-30 10:48
新传奇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世卫公共卫生人群

5月5日,世界衛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历经1191天,新冠的阴霾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散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记者会上说,近期全球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人群免疫力提升,死亡率逐步下降,全球卫生系统承压减轻,多数国家恢复到过去熟悉的生活。

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除2020年1月30日拉响的最高级别警报。

“我满怀希望地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结束。”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记者会上说,近期全球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人群免疫力提升,死亡率逐步下降,全球卫生系统承压减轻,多数国家恢复到过去熟悉的生活。历经1191天,新冠的阴霾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散去,这是人类与病毒抗争的又一次胜利。

谭德塞同时指出,“这不意味着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健康威胁”,一旦新冠疫情再次让世界处于危险中,他将毫不犹豫召集专家评估形势。

如何看待世卫组织新决定

新冠疫情暴发后,世卫组织于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定位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协同抗疫,加强在疫苗、治疗等方面的合作。

《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按特殊程序确认的不寻常公共卫生事件,它意味着疾病的国际传播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并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

此后,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起伏发展,每隔几个月,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新冠疫情是否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年1月底,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召开第14次会议后宣布,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按照国际卫生条例的规定,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这一事件是突如其来和超乎寻常的;第二,这个疾病可以跨境快速传播;第三,这一事件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和协作来消除这一病毒的危害。

“世卫组织是一个国际组织,其发布的信息更多起到提醒作用,没有强制性。”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赵卫说,从另一方面看,世卫组织的参与国很多,提出的建议比较有参考意义,值得重视。因此,某个国家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制定防疫措施,会更容易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世卫组织的这一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梁万年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

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人类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当然,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消失,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

大规模新冠“死亡浪潮”可能成为历史

过去3年多,全球经历由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引发的多轮疫情高峰。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逾7.6亿,死亡病例超过690万。

2022年全世界新冠发病高峰在1月25日,七日平均每天342万名新冠感染者。截至2023年3月6日,七日平均每天13.16万。

2022年全世界新冠死亡高峰在2月12日,七日平均每天10789名新冠死亡者。据世卫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3月27日,全球报告新冠阳性病例80874例,死亡为511例。目前全世界的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居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什么时候会有新冠第二波疫情?按照最近《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篇系统回顾文章,发现感染一次新冠后,对于重症和死亡的保护至少可持续10个月以上。感染一次后所获得的免疫力,针对再次感染、症状程度和重症的保护水平,可能与接种2剂mRNA疫苗所提供的保护水平一样持久。如果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在今年内不出现致死率高的突变株的话,第二波疫情规模会比较小,病毒致死率会比较低。

我们仍要做好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但大规模新冠“死亡浪潮”可能成为历史。全球大流行3年以后,和疫情刚发生时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人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应对工具,包括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以及相应的对策。因为人群免疫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改善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有信心地说,如果新冠疫情卷土重来,导致大规模“死亡浪潮”的可能性会很小。

新冠疫情并未消失,甚至仍有反复的可能。世卫组织指出,近段时间,东南亚地区和中东地区就出现了新的新冠感染潮。据报道,4月中下旬以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新冠确诊病例都出现上涨趋势。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瑞恩强调,新冠紧急状况也许已经结束,但威胁仍然存在。“我们完全相信这个病毒会持续传播,这也是大流行的历史(教训)。”瑞恩称,1918年大流感病毒在最后一次暴发几十年后才消失。“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到下一个大流行开始了,这个大流行才真正结束。”

国家卫健委:疫情结束,但并不是不管

5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梁万年介绍,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更不意味着对新冠疫情就可以放任不管了,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还要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工作,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梁万年介绍,现在从当前的流行态势来看呈现出几大特点:第一,整个新冠报告感染人数以及住院人数,重症ICU的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持续下降状态。第二,新冠病毒虽说在继续变异,但是没有看到新冠病毒的致病力、致死率的变化。虽然新冠病毒有时变异株传播速度变快,免疫逃避能力变强,但是总体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第三,通过人群的感染,这叫自然感染,加上主动疫苗接种,从全球来看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人群抵抗力,这叫免疫屏障。第四,三年的抗疫各国都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综合来看,人类的抵抗力和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了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可以说,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梁万年表示,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要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更有效的防控疫情的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坚持。

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对重症的救治能力。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物资储备等。

五是加强继续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5月6日发布微博称,“病毒还会存在,大流行已经过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经同此冷暖”。

赵卫认为,从数字看,目前新冠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但按我个人理解,因为其症状已变得轻微,传播速度也相对减缓,让疫情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其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已下降到一定的程度。这可能是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原因”。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表示,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的结束,我们仍处在新冠病毒的一个流行进程中,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后续仍要做好防控

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将在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我国又意味着什么?梁万年表示,对于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的一些限制,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这应该是最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包括贸易、旅游、学术交流等,都有望减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

与新冠病毒“共存”并非意味着“躺平”,预防和治疗措施应该跟上,来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把新冠流行控制在较低的地方病水平。从整体层面来说,应该制定预防控制目前新冠疫情以及应对未来新冠(或者其他新发传染病)大流行疫情的长期规划,并使该规划可以持续发展。

首要的是把紧急科学证据应用于疫情的控制和病人的治疗。要优先发展疫苗和药物硏发,引进成功的科技创新成果。与世界各国联手,着力疫苗和药物科学研发与商品化生产能力,使得在新发疫情发生之际,能在最短时间内,研发出针对病因的高质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优先创建疫苗和药物临床试验的科研医疗队伍和临床试验现场,使新型疫苗和药物能快速进入临床试验,并很快运用到人群,以有效控制疫情。

对人群大规模接种有效疫苗,会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针对性地减少感染所致的发病、重症和死亡,对疫情控制起主要作用。高敏感、可获得、可负担的检测方法和对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会有效地遏制疫情,减少重症死亡。

疫情数据的透明开放,会帮助科学界寻找病毒的起源,在很短时间调查可能的人畜共患起源和可能的相关起源,以对可能的预防手段和方法作出合理的选择。

要提高对目前疫情的监测和对将来疫情的预警水平,可以通过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人群感染率进行科学的分析,研判国内人群的免疫水平。研发对新冠和流感的快速诊断技术,同次测试则可区分新冠和流感。

疾病控制局、疾病控制中心和医疗系统在应对新发传染病中,应该建立更密切的合作,以有效的协调方式把预防和治疗作为抗疫的主线。促进和加强全民保健网和家庭医生系统,增加病床和重症监护病房,以预防和应对新出现的传染病。

近期个别地区疫情存在小幅上升现象,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应如何应对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当前感染后的重症病例较少,主要以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一旦感染,对症处理,同时减少进一步传播。此外,针对重症高风险人群应关口前移、早期干预,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利用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及时跟踪治疗。

刘清表示,国际交流限制措施的减少将促进中外人员流动,但可能会加快病毒的输入和传播。为降低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相关部门要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疫情监测分析,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的监测,规范处置国外新型变异株可能造成的聚集性疫情。同时做好重点环节,如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的防控,倡导良好卫生习惯和自我健康监测,以确保不出现规模性疫情。

(澎湃新闻网2023.5.5、新华网2023.5.6、《北京日报》2023.5.8等)

猜你喜欢
世卫公共卫生人群
世卫:仅戴口罩是不够的
世卫组织宣布非洲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世卫组织建议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