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 李文超 林杨 俎威 李森浩
摘 要: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本文结合“金课”的价值导向和建设方法,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探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结合橡皮泥法和思维导图法,病例讨论式教学和数字化切片,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打破学科间壁垒,将口腔组织病理学与口腔临床学科有效衔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改革;模块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2-0110-04
2018年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诉求是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新时代“金课”[1]。课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打造“金课”需要遵循三点导向[2]:第一,重视课程思政,彰显育人目标。第二,重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模式。第三,强调能力导向,符合社会需求。促进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离不开课程建设和改革,对照“金课”建设标准我们寻找自身存在问题和差距,以三点价值导向为参照,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为达到金课的标准而努力。本文以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探索“金课”建设可行方法。
1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与学中的问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口腔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口腔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纽带,是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是口腔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口腔专业课程。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胚胎学、组织学和病理学三部分内容,重点和难点都是镜下所见,专业名词多而抽象,难以形成立体形态结构思维[3]。对于学生而言,口腔组织病理学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掌握更难。学生对晦涩难懂的内容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也就导致了基础知识不扎实,考试通过率低的情况[4]。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授课内容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是否能够把控学生的注意力,而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显然很难满足目前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建设“金课”的三点价值导向为抓手,结合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特点,尝试将多元化教学方式应用到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改革中。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及具体应用
多元化教学方式(diversified teaching style)是指教师依据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教学上变化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表现,它有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和环境,维持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5]。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发散思维的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1 根据器官或部位重组教学内容
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胚胎学、组织学、病理学三部分内容,课本也是根据这三个学科的顺序和内容编写,学科界限明显。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原教材内容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学生普遍反映知识过于零散,无法抓到主线与重点,在学习病理学知识的时候已然将前面的胚胎学、组织学遗忘。口腔疾病临床诊治的思路是通常是某一器官或组织的发育是否正常,正常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正常组织发生了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根据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制定治疗计划并评估预后情况,实施治疗。前四点都是基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学习的内容,分别对应胚胎学、组织学、病理学三部分,但这三部分是根据器官或组织为主线,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而串联起来,并非独立。为此,我们将课本顺序打乱,根据临床知识的应用特点,将口腔组织病理学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以部位器官为中心”的模块教学[6]。调整后我们按照某一器官发生发育、正常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特点进行讲解。目前已调整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顺序为口腔颌面部发育→牙的发育→牙发育异常;牙体组织→齲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组织→牙周组织病;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病;唾液腺→唾液腺疾病;颌面部囊肿和肿瘤六大模块。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后,发现学生对各部位的组织形态特征、发病机理、病理变化都有了系统的思路,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临床思辨,能将基础课更容易的与专业课联系起来。
“以部位器官为中心”的模块教学,是集发育、组织学、病理学知识于一体,将相关学科内容融会贯通,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某一部位的发生发育过程、病理变化及转归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5-7]。
2.2 结合橡皮泥法加强理解和记忆
口腔颌面部发育和发育异常一直都是最难理解记忆的章节,使用不同颜色橡皮泥,模拟颌面部各个突起,动态塑造颌面部发育和发育异常,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立体的实物。学生在捏橡皮泥的过程总不但激发了感官体验,锻炼了空间想象力、空间塑造能力,还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
以面部发育为例,面部形成由9个突起生长分化、融合而成,即1对下颌突,1对下颌突,1个中鼻突,1对侧鼻突及1对球状突。面部发育始于胚胎第3周,额鼻突下方为1对下颌突,两侧下颌突向中线联合。胚胎第24天,下颌突两端长出两个上颌突。胚胎第4周末,额鼻突被两个凹陷分为一个中鼻突和两个侧鼻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迅速生长,末端形成两个突起为球状突,如图1所示。
胚胎第6周,两个球状突联合形成人中。球状突与同侧上颌突联合形成上唇。下颌突形成下颌的软硬组织;中鼻突形成鼻中隔、鼻梁、鼻尖,球状突还形成上颌切牙及部分颌骨;上颌突形成大部分上颌软组织、上颌骨等。至第7-8周,面部各突起联合完毕,如图2所示。
在胚胎第6-7周时,面部发育异常,已形成唇裂和面裂。唇裂由一侧或两侧的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多见于上唇。两侧球状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形成下唇裂。上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横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则形成斜面裂,如图2所示。
此外,舌的发育,腭的发育等都可以根据橡皮泥法模拟发育正常及异常过程,最后将所有部位发育过程整合,形成整个口腔颌面部发育模式的橡皮泥立体图形。口腔颌面部的突起多,融合、联合过程复杂,二维平面图不能完全模拟发育过程,学生难以形成形态学思维。颌面部发育橡皮泥法将文字转换为立体图像,将单纯讲授转换为学生动手捏塑,将死记硬背转换空间重建和想象,学生对发育过程和变化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能够达到常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2.3 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口腔组织病理学通过“以器官部位为中心”模块化教学后,将原有书本章节和各级标目全部打乱,学生需要根据器官、部位进行重新整合归纳,形成以器官、部位为主题词的知识网络,从组织器官发育、正常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到临床诊疗,形成便于理解记忆的知识脉络及符合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6]。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思维工具,是运用图文方式将各级主题的从属、并列等关系体现出来。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左右脑的机能,增强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个人数据库,提高学习效率[8]。
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课后的查阅资料,运用思维导图将器官部位作为中心词归纳总结,加深记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重难点更加突出,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新的信息加工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圆圈图、气泡图、树形图、流程图等方式,将“以器官部位为中心”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总结归纳。思维导图的运用使学习内容的结构更加层次化、知识更加条理化、方法更加简单化,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2.4 病例討论式教学结合临床诊疗
我们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践课中设计“以部位器官为中心”的临床经典案例,将临床病例引入模块化教学过程中[9]。教师提前一周通过学习通将病例基本资料发送给学生,包括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病理切片等,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病理诊断,说明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计划和预后。通过病例讨论学生举一反三,将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应用衔接起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临床思维能力。
如牙周组织病实验,以一个牙周病临床病例为例,将主诉、现病史、口内影像提前发送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临床检查,如何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结合所学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应有何种病理表现。最后学生互相结对,互相进行口腔检查,发现何种口腔疾病,需要进行何种治疗。最后教师总结并延伸如何进行牙周病专业查体,如何进行牙周袋探诊,探诊出血指数,牙周附着丧失,牙松动度的检查,牙周大表的记录,龈上洁治和龈下洁治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如何在临床中应用,组织形态结构在临床查体中的作用和意义,学生更容易将课堂所学结合临床,加深记忆。
2.5 数字化切片的应用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一直都是在教师的讲解和示教后,学生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玻璃切片进行观察和绘图。因为传统玻璃切片来源少、不易保存、只能通过显微镜观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受到了限制,影响教学质量,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10]。
数字切片是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系统扫描玻璃切片并结合虚拟切片软件系统,将切片无缝拼接,生成一整张全视野(Whole Slide Image,简称WSI)的数字切片(也称虚拟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医、教、研实践中,数字切片具有传统切片的所有功能,并具有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优点。传统片不易保存,反复取用易造成切片破损、褪色,特别珍贵的典型病例、罕见病例切片价格高昂,不易购买。而数字化切片具有传统切片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使用不受显微镜的限制,分享和存储简单,不存在图像失真和细节不清等问题,便于教学、远程会诊、集体阅片等,也可用于学生考试[10-12]。在大力倡导“互联网+”的当今社会,数字化切片和数字化切片数据库是应教学需求、临床需求、科研需求而生的产物,它为口腔组织病理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口腔组织病理学实践课全部以多媒体互动系统数字化切片阅片的形式教学,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根据理论课知识结合镜下组织学结构巩固学习内容,也可以针对切片进行分组讨论,数字化切片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是值得广泛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13-15]。
3 多元化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成绩评价包括理论课成绩和实验课成绩两部分。理论和实验课成绩均增加了过程性考核成绩比重,并将课堂参与度、病例讨论式教学计入平时成绩中。
理论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评价(占20%)、过程性考核(占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课堂参与度等。过程性考核包括线上平台数据导出的阶段性测试成绩和思维导图成绩。
实验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20%),实验报告(占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病例讨论式教学评定。过程性考核为11次实验课实验报告册成绩。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施教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课程结构的重新整合,构建“以部位器官为中心”的授课模块,学生形成了从发育到正常组织结构再到病理变化过的整体观念,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捏橡皮泥的方式重建胚胎发育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颌面部发育过程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思维导图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构建了以器官部位为中心词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授课过程中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法,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分组讨论相互协作,提高了科研和人文素养。
多元化教学方法虽能发挥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存在着两方面问题,第一,受课时数的限制无法广泛应用;第二,增加教师备课压力,临床素材教难收集[4]。尽管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限制,但我们将不断调整和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医学教育的重基础、早临床的目标,我们将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27(12):4-9.
〔2〕谢幼如,黄瑜玲,黎佳,赖慧语,邱艺.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 40(11):9-16.
〔3〕刘文佳,郭涛,刘源,等.深化实验课优势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效果的思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27(04):239-241.
〔4〕孙晓宇.口腔组织病理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9):105+107.
〔5〕李怡宁,徐懿,俞庄洁,等.口腔组织病理学多元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09):673-676.
〔6〕张鲍明,王渊,高歌,等.基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口腔医学本科生课程整合实践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6):39-40.
〔7〕吴淑琴,董海影,张寧,等.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链条化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4):62-63.
〔8〕余飞燕,张芳,李铁军.思维导图在口腔颌面部发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7,52(09):574-577.
〔9〕王丽珍,张春叶,胡宇华,等.长学制口腔医学生口腔病理临床实习体系建设[J].上海口腔医学,2019,28(05):557-560.
〔10〕胡赟,马洪,冯玲.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数字切片的应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7(03):231-232.
〔11〕张娜.多种方法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6):1024-1026.
〔12〕蒲文静.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134+136.
〔13〕耿宁,刘君瑜,汤亚玲,等.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7, 19(10):783-786.
〔14〕任美思,范玉,薛庆蕊,等.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与数字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6):1032-1035.
〔15〕田臻,王丽珍,胡宇华,等.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J].上海口腔医学,2017,26(02):237-240.
收稿日期:2022-10-22
通讯作者:李文超(1989-),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腔医学。
基金项目:赤峰学院2020年度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项目(SFK20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