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邹绛先生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2023-05-30 10:48万龙生
文史杂志 2023年2期

摘 要:以吕进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为代表的一批诗论或诗史著作,都谈及邹绛先生为现代格律诗的代表人物。其实,邹绛先生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格律诗再起的先驱和功臣,而且还是20世纪中国诗坛少有的集诗人、理论家、翻译家、选家、导师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

关键词:现代格律诗;《中国现代格律诗选》;再起

时光荏苒,邹绛先生离开人世已经26年了。而去年3月20日是他百年冥诞纪念日。他生前耗尽心血为之效力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为他隆重举行了线上追思活动。作为他生前曾经给予热情扶助,并且受益终生的后学,当然必须写下内心永远不会淡化的感念。

邹绛先生生前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诗歌翻译家、诗人和诗歌教育家。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曾写过《邹绛先生放心吧!——一个后来者的悼念》;在他去世4周年之际,又写过《让你在天国微笑》一文。然而多年来,我对先生的怀念确实不曾随岁月的流逝而冲淡。正如我曾经表述过的那样,他是我“严格意义上的人格之师,艺术之师”。当年他对我在格律体新诗创作与研究上给予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对于我具有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我觉得,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对他生前对中国诗歌的杰出贡献给予充分的评价,进一步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对于邹绛先生在诗歌翻译方面的显著成就,已有不少精到的论述,我只想再强调一点,就是他在诗歌翻译中一直尽量实践其新诗格律建设中所探索到的规律。他的许多有意义、有影响的译作,与那些把外国格律诗不负责任地译为自由诗的译者们大相径庭。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中国践行“以格律译格律”观念的优秀外国诗歌翻译家之列。

邹绛先生曾参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创办,并且多年担任该所《中外诗歌研究》的主编;其所带研究生也早已成才。他因为德艺双馨的卓越风范,在师生中赢得交口称赞,乃至于博得“圣人”的美誉。

邹绛先生在以上两个方面的诸多成就与贡献,在去年3月的追思纪念活动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但是我觉得,诗界对邹绛先生在中国格律体新詩(今称“现代格律诗”)发展历史上的地位还认识不足,有必要给予新的评价,使之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曾依据自己掌握的有关资料做了比较详尽的梳理。现在,我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对此加以论述。

《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手册》(吕进、梁笑梅主编,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第三部分《社团流派·重要现象·研究机构》之“重要现象”中的一个条目《现代格律诗的再起》说,20世纪50年代,何其芳就提倡现代格律诗,但因为触犯政治禁区而流产。自1978年开始,卞之琳首先重提旧事,开现代格律诗再起之先河,使新诗格律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崭新局面。条目除例举胡乔木外,还提出8位创作取得显著成就的代表性诗人,其中包括邹绛先生。

由吕进主编,2004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之卷一《重庆新诗的过程描述》第四章《新时期:重庆新诗的第二个高潮》第一节《兴旺的诗人队伍》中,则将邹绛先生归入老诗人行列,说他在诗歌翻译与现代格律诗探索两方面都“取得了实绩,享有盛誉”。而在第五章《90年代的重庆新诗》的第一节《多元并进的诗歌创作》中谈到诗歌体裁的多样化时,称邹绛先生为现代格律诗代表人物,在诗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该书卷二《重庆诗人与诗评家》中又特设《邹绛、陆棨、万龙生与现代格律诗》专章,将邹绛单列一节(而陆、万合为一节),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以“硕果累累”称许其创作,肯定他“从创作实践出发对现代格律诗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并且从体式建设、节奏建设以及继承、建设与创新几个方面对他在新诗格律理论的贡献上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中国新诗研究所编的三卷本《新中国50年诗选》第三卷《现代格律诗分篇》还选了邹绛先生的《给阿尔贝蒂》;至于《中国·四川新时期诗选》,也选用了邹绛先生的作品。另外两种重要的中国十四行诗选本中,即许霆、鲁德俊主编,屠岸作序的《中国十四行体诗选》,选入他3首作品;钱光培选编的《中国十四行诗选》则不但选入他5首作品,还附录了他谈十四行诗创作体会的短文《一点体会和一点希望》。至于邹绛先生选编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也当仁不让,选入了他的5首作品。

沈用大先生所著《共和国诗历(1949—2000)》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新诗史著作。其第四章《1990年代(1988—2000)》为“雅园诗派”设了一节,着重写屠岸、黄淮、万龙生,并指出我“在新诗格律化进程中”有一项重要贡献,“就是对已有的格律模式进行分类命名”。该书在此注明了出处,即收入拙著诗论集《诗路之思》的一篇论文。该书紧接着又说:“其实这里还应该提到已故诗人兼理论家邹绛先生,他于1985年出过一本《中国现代格律诗选(1919—1984)》(重庆出版社),将中国现代格律诗进行了分类,不过未予命名。”此外,程文、程雪峰所著的一部新诗格律理论著作《汉语新诗格律学》(其在新诗格律建设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引用的许多诗例,也特别说明是来自邹绛先生上述选本。

大体说来,吕进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对邹绛先生的评价是准确的,只是尚未站到中国新诗格律建设的高度来予以评价,是为憾事。

回顾“现代格律诗再起”的历程,无疑卞之琳先生是“啼晓的公鸡”:1979年3月,他在《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寿辰》一文就强调要继承闻一多先生未竟的新诗格律建设事业,这在事实上成为“再起”的开端。是年7月,他又著文纪念徐志摩,指出其诗在艺术上可资借鉴,有利于新诗“攻错”。也是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出版了卞之琳的现代格律诗集《雕虫纪历》,予以推波助澜。这里还必须提到吴奔星先生——1980年他就在权威的《文学评论》第2期发表《试论新月诗派》一文,指出新月社从综合性社团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大体经历了酝酿期、倡导期、发展期和分化衰落期四个阶段。新月诗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丰繁复杂,却显示了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理应占据一定的地位。吴奔星先生之论,不啻为“新月派”翻案,为“现代格律诗再起”造势,功不可没。

在现代格律诗的创作上,我们不能不首推胡乔木先生。他从1982年2月1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诗六首》开始,连续发表优秀的现代格律诗,直至1988年结集为《人比月光更美丽》方罢。考虑到他的特殊地位所起的作用,可谓开风气之先,更有示范之功。

接着,就现代格律诗发展的推动而言,就不能避开邹绛先生编选、重庆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一书了。此书编入了自1919年至1984年间的格律体新诗300余首佳品,作者百人以上,堪称一次现代格律诗成就的大检阅。此书对健在的入选作者的鼓舞与对“再起”潮流的推动作用当然不容小觑。就说我自己吧,《神奇的金梭》入选该书的兴奋劲儿,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我此后数十年对现代格律诗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此诗的入选确实是重要的动因。

再说此书的长篇代序。邹绛先生谦虚地名之曰《浅谈现代格律诗及其发展》。其实哪里是什么“浅谈”,那是一篇翔实的诗学论文,代表了当时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高度。文中引用了何其芳对现代格律诗的要求:“是指按照现代汉语的口语写成的每行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而且有规律地押韵。”关于“顿(如今称音步)的划分”,邹绛先生明确指出应以双音顿、三音顿为主,非必要不使用单音顿和四音顿。他还补充了“每行顿数并不整齐,但每节互相对称”的情况,并以朱湘《采莲曲》为例,指出“这首诗为现代格律诗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根据内容创造相应的形式的不可多得的范例”。这实际上是呼应闻一多“量体裁衣”说。至此,我们今天所称的“整齐对称式”已经呼之欲出了。

吕进主编、2007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诗体论》一书第六章《格律体新诗》(“现代格律诗”名称已由“格律体新诗”取代)专章中对邹绛先生此文做了高度评价,称之为“格律体新诗理论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更有创新意义的则是他的编选体例”,即《选集》对已有现代格律诗进行分类编排,从而开格律体新诗分类之先河。在它的启示下,后来形成了得到广泛认同的格律体新诗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復合式“三分法”,使闻一多“量体裁衣”理念得以落实,显示了“无限可操作性”的优越性。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这对于学习、推行格律体新诗大有裨益。

到20世纪末,由于种种原因,格律体新诗的发展陷入了低谷。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得网络之助,尤其是以吕进为代表的新诗“二次革命”口号的提出,使诗体建设成为其中应有之义。格律体新诗于是得以恢复生机,取得长足的发展。目前,格律体新诗已经成为不容抹杀的存在。在中国诗坛,自由体新诗、格律体新诗与中华诗词“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此过程中,邹绛先生作为前一时期“现代格律诗再起”的先驱与功臣所发挥的重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我在他逝世后所写悼念文章中,作为一个后来者,曾以“邹绛先生,放心吧!”为题,向他在天之灵倾诉情怀,表达决心。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可以对邹绛先生在20世纪中国新诗所作的贡献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价了:他不仅是80年代现代格律诗再起的先驱和功臣,而且是20世纪中国诗坛少有的集诗人、理论家、翻译家、选家、导师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作为闻一多先生遗志的继承者、格律体新诗理念的践行者,不能忘记邹绛先生的卓越功勋,一定要学习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为新诗格律建设的事业奋斗不已!

在纪念邹绛先生百年冥诞之时,我曾赋诗一首,向他的在天之灵献上一个用心花编织的花环。兹录此,以作为本文的结尾——

敬呈天国的邹绛先生

——写于他百岁冥寿之前

先生,你在天国挺好

一定在缪斯跟前

常常与她谈笑

那里,四季温暖如春

不会有连天战火

不会愁眉紧锁

那里,没有铁链叮当

有仙姝歌舞相伴

诗花四季开放

请不要牵挂故旧

总会在花间握手

作者: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