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中国传媒业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知识图景演进

2023-05-30 12:02:37余君程栋张西静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元宇宙新闻传播知识图谱

余君 程栋 张西静

【摘要】为发现中国传媒业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热点与趋势,选择国内2010年至今10年来相关主题研究成果为数据源,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描画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知识图谱。发现研究热点为:从关注智能技术逻辑转向深究智能传播逻辑;由偏重于机器人写作与技术伦理转向探索人机融合模式的新发展;元宇宙带来传媒行业新生态的变化。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探索依然无法逃离技术的向心力,亟须打破学科界限,深耕基础理论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传播;知识图谱;元宇宙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以往的沉默与蛰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10年来,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那么对于新闻传播学界来说,从宏观上分析10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经历了怎样的演进?有哪些热点?将会出现怎样的趋势?这不仅是深化这一领域研究的必要选择,也可为传媒业界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描画10年来中国传媒业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知识图景,以此为后续研究者和实践者勾画出一张导引前行的图谱。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筛选

本文选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的作者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等测量指标,通过中国知网对2010年至2022年间新闻传播学科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分别得出相对应的知识图谱。然后比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主题分析,修正知识图谱。本文知识图谱的数据源筛选步骤如下:先以“人工智能”或含“AI”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期刊进行检索,得出相关文献75789篇,然后在这些检索结果中,分别以“新闻”or/and“传播”or/and“传媒”单独或组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相关文献3954篇,最后经过筛选除重得到样本文献2486篇,所选数据的起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

二、研究样本的文献特征

(一)发文量从平缓趋向加速

稍作回溯,从发文年度趋势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应用研究:2010—2014年发文量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平均年发文量20篇。从2015年开始进入增长期,2015—2017年平稳增长,2018—2022年呈现陡然增长的态势。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中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成果数量,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媒体行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整体研究开始的时间滞后于国际上的相关主题,2015年出现机器人新闻后,业界和学界均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将对中国传媒业带来的变革,研究成果骤增。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之后,相关主题的研究又迎来了新一轮骤增。

(二)研究者集中于国内重点高校与前沿媒体机构

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生成作者共现图谱。从图谱中可以看出,业界以李鹏、商艳青为代表;学界以喻国明、黄楚新、魏岳江、陈昌凤、匡文波、彭兰为代表,其中喻国明的发文量最大。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喻国明从2015年开始关注机器人写作带动的传媒新变局,至今针对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思考已发文28篇,其研究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人工智能发展、机器人写作对传媒业及新闻传播学科带来的新变革;阶段二:人工智能引发的智能传播模式、算法范式、智能传媒运作范式的新思考;阶段三:智能媒体伦理建构与思考。从发文作者共现图谱可以看出,在学界以喻国明为首的学者团队,引领着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方向。在业界以李鹏的发文频次最大。李鹏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封面传媒的董事长兼CEO。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数据整理,李鹏自2016年开始进行人工智能在传媒业应用的研究,共发文14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改造及影响,例如封面传媒的智媒体建设之路。发文量排在前十的作者都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知名学者,分别是喻国明、李鹏、黄楚新、匡文波、魏岳江、陈昌凤、王丹、张洪忠、南长森、彭兰。但是平均每人的发文数量与本人其他研究主题相比还很少。从发文作者共现图谱中可以看出,新闻传播领域学界的学者已经形成了基础的核心研究团队,以喻国明、陈昌凤团队为代表,但从整体来看,发文团队数量并不多,发文作者背景单一,并未形成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从发文作者所处的机构或单位的地域可以看出,关于此主题的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有着密切关系:一线城市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地区相关研究成果较丰硕,二三线地区暂未形成研究团队,发文力量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三、研究热点及面向梳理

根据知识图谱辅以主题分析方法,梳理2010—2022年十多年来国内相关主题应用研究成果,发现研究热点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转变:

(一)从关注技术逻辑到深究传播逻辑

对筛选除重后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分析,共得到253个节点335条连线,时间跨度为2010—2022年,切片时长为每一年,图谱呈现如下图1。每一个关键词用圆形表示节点,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人工智能新闻与传播领域出现的频次越高。关键词字体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的共现度越强,图中荧光绿的光圈显示了该关键词较高的中心性,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较密切。[1]

从图1关键词共现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这个关键词最大,接下来依次是人工智能技术、媒介融合、智能媒体、大数据、智媒时代、智能传播、算法推荐。这些关键词反映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起源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研究主题始终围绕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最早的研究热点主题关键词为机器人写作,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最早的研究成果始于2015年,学者们对此主题的研究早期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改变,代表作者李青;二是担忧机器人写作挤压新闻工作者生存空间,代表作者冉明仙;三是客观探讨人工智能对传媒业带来的变革,代表作者喻国明。而后围绕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积极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代表性研究有新聞聊天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机遇与挑战;机器智能生产:媒介智能融合的溯源、特征与伦理挑战;颠覆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当下的研究热点已经转变为思考智能化与人类的深层次传播关系。代表性研究有:再论“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体”的主体性;新闻生产中算法运用的技术路径与价值逻辑;智能媒体生产:媒介网络双重的人及关系主体的重建等。

在CiteSpace中,中心性即中介中心性,节点的中心性数值越大,说明这个节点的重要性越高。[2]从高中心性关键词可以看出,排在前九的高中心性关键词依次是:新闻媒体、机器写作、大数据、工具理性、信息茧房、媒介融合、伦理失范、算法推荐、《纽约时报》。由此可以看出,近十年的研究主题围绕技术、内容、伦理三方面进行。学者们在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媒介变革和转型的同时,智媒体、智能传播、新媒体社会治理等本土研究主题渐渐凸显,人工智能在中国传媒业的本土化研究已开始。

2021年至今有关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应用研究中元宇宙這个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有的学者认为元宇宙代表一种虚拟现实的技术(陈昌凤、黄家圣,2022)[3]、有的学者认为元宇宙是通过技术手段与虚拟世界连接的一种虚拟世界形态(王沛楠、史安斌,2022)[4]。元宇宙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论,但是学者们已经由此对以下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1)媒介与传播进化的逻辑。喻国明等学者认为媒介进化的前世今生经历了人的连接、场景时代、元宇宙到心世界。[5]胡泳等学者认为元宇宙的内在机制和技术设定正在加固一种“对传播的传播”,即“元传播”的过程。[6]张洪忠等学者研究元宇宙:具身传播的场景想象。[7]杜骏飞的数字交往论认为元宇宙是一种数字交往传播模式。[8](2)元宇宙对新闻传媒行业带来的变革。学者们分别从元宇宙对新闻的再定义,以及元宇宙带来的传媒行业的影响来进行讨论,得出元宇宙对新闻生产、采编能力、传播时空、社交思维、广电行业、数字文娱产业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及变革。[9]

(二)由偏重于机器人写作与技术伦理的研究转向探索人机融合模式的新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发现相关研究呈现出一定规模的聚类。“在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中,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可以对复杂网络中的数据根据相似性进行聚合与分类。关键词聚类反映了网络中节点的相似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度,探测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10]在计算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中,Modularity Q=0.8526,各个聚类的轮廓值都大于0.5,聚类良好,具有可信度。

从图2可以看出,筛选出来的2468篇文献共形成了10个聚类,分别是聊天机器人、价值理性、媒介伦理、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媒体大脑、新闻媒体、机器人新闻写作、社交媒体、智能新闻。

通过梳理各个聚类的研究面向及热点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仅有短短十几年时间,但是辐射面较广,每个时间段都有相关的研究面向及热点并呈现出细小的差异。阶段一:2010—2013年,研究面向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新闻传媒行业变革的思考,主要的议题集中在推荐算法与大数据、短视频、新闻生产、媒介融合、新闻专业主义的讨论思考。阶段二:2014—2019年,研究面向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人机互动与新闻传媒业融合的启发思考,主要议题集中在:技术赋能、身体传播、场景与空间、连接。阶段三:2020年至今,研究面向集中在人工智能对新闻传媒业智能传播的思考,主要议题集中在社会化传播、知识传播、智能传播、新闻伦理与道德、新媒体社会治理、具身传播、元宇宙以及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

剖析研究面向的各个聚点可以看出,阶段一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全链条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阶段二的研究成果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与传媒行业的深度融合诱发的各类现实问题。阶段三的研究成果聚焦人机合一带来的对本专业、学科、伦理、社会的思考。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辩证法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等社会生产角度来审视这些研究面向,发现如下规律。

(1)新闻传播生产力产生时间、空间、效率三维变化

人工智能的到来对新闻传播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聚类:聊天机器人、媒体融合、机器新闻写作就反映了这个方面研究的热度。新闻传播生产主体由单一的个体——人转变为人机共同协作。新闻传播生产客体——生产资料的采集即信息的获取也转变为智能技术的积极参与。学者彭兰曾探讨传感器新闻对未来的预测性报道有重要的意义。学者喻国明2015年开始研究机器新闻写作给新闻传播内容生产带来的巨大调整。这些研究热点都可以看出,新闻传播的生产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能技术使新闻传播的生产时间变得更加灵活;机器人新闻、智能采集使生产空间更加宽阔;AI主持人、智能分发使新闻传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2)新闻传播生产关系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闻传播生产力的改变必然引起新闻传播生产关系的变化。聚类中新闻媒体、智能新闻、媒体大脑都是这方面研究热点的体现。广电媒体中智能语音、AI合成主持人的大胆尝试;新华社媒体大脑的打造;报业和出版社的智媒体平台转型使人工智能中智能的实体或者虚拟体成为生产关系中的主角,颠覆了原有的新闻传播生产关系,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和形态,技术赋能成为学者们讨论的话题。

(3)新闻传播的上层建筑受到道德与伦理的冲击

媒介伦理、价值理性的研究时间始于2017年,但主要研究阶段集中在2017—2020年,研究热点是中国语境中新闻机器人、人工智能分发引发的伦理问题。这个聚类的研究透视出传媒领域除了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媒介技术的革新外,对于机器人带来的伦理恐慌也有所讨论和思考。2020年有些学者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新闻传播作品的版权问题,由此引发的工具理性等价值理性问题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四、研究趋势展望

(一)从微观到宏观:媒介技术革命带来的传播生态的改变

人工智能给中国新闻传播行业带来的影响,最直观体现在对媒介技术的改变所引发的行业变革。学者们在积极拥抱媒介技术的同时也积极探讨其引发的焦虑。人工智能提升了新闻产业链全流程的效能,在传播方面也更加关注受众的需求,例如算法推荐。但技术理性、隐私泄露、信息茧房、机器出版物版权问题、数据霸权等也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中国传媒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关注问题的原点,例如媒介进化的逻辑、传播的原点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也期待更多的批判性理论反思类研究。

(二)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社会连接方式、机构范式与赋权方式的讨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交流,并不断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商业和信息需求。这些需求引发的定制及个性化服务带来诸多道德挑战。物质性、媒介化、社会治理的主题,就是未来学者们探讨道德原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需求、使用与满足紧张关系之间的伦理表征。从智能内容生产如何满足大众的个性化交流,来思考人工智能媒介素养,促使现代多数学者开始从人工智能的输入、功能、代理和结果等流程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相关伦理问题的探讨逐渐从人文社科的哲学问题转向自然科学的实践问题。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中的探索依然无法逃离技术向心力

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引发传媒业的巨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讨论虽久经沉浮,但是不管处于人工智能化讨论的哪一个阶段,技术始终是避不开的研究话题。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新闻业方向为例,研究热点众多,分别为:人工智能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处理分析;AI交互;人工智能在寻找新闻热点上的应用(例如路透社新闻追踪器Wordsmith、Heliograf、Perspective);传媒业智能平台打造(应用编辑接口)(NewsWhip、Quackbot、Guardian Chatbot、Wibbitz);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视觉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在新闻图片、新闻视频中的使用)。同时,元宇宙又掀起了一轮新的技术迷思,这些依然是以技术为核心展开的讨论。未来学者们关注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应用,应该思考如何由低阶智能化向中高阶智能化迈进,提高人机信任及互动,以适应6G人工智能时代泛媒体化的趋势。

五、结语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同时它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学科和整个媒介发展生态。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神经系统融合,进行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及使用是未來科技发展追求的目标。中国传媒业人工智能的研究怎样打破学科边界,使人工智能与多学科跨界融合,将是学界和业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方法、工具和规则的体系。人工智能的到来,改变着媒介原有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媒介因技术的发展再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人工智能在拓宽媒介研究边界的同时,也正在建立并形成自有的体系,人类在驯化智能、用好智能的同时,也要警惕低智能和与伦理相悖的智能化的运用和发展。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规划办2020年“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后真相时代陕西省民办高等院校舆情引导研究”(项目编号:SGH20Q294)资助;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智媒时代陕西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H20Y1530)资助;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一般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JK0421)]

参考文献:

[1]任利强,郭强,王海鹏,张立民.基于CiteSpace的人工智能文献大数据可视化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8,27(06):18-26.

[2]崔欣,汪金辉,李杰.基于CiteSpace池火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38(11):1618-1623.

[3]陈昌凤,黄家圣.“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J].新闻界,2022(01):55-63.

[4]王沛楠,史安斌.2022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六大热点议题的分析[J].新闻记者,2022(01):57-65.

[5]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新闻界,2021(10):54-60.

[6]胡泳,刘纯懿.元宇宙作为媒介:传播的“复得”与“复失”[J].新闻界,2022(01):85-99.

[7]张洪忠,斗维红,任吴炯.元宇宙:具身传播的场景想象[J].新闻界,2022(01):76-84.

[8]杜骏飞.数字交往论(2):元宇宙,分身与认识论[J].新闻界,2022(01):64-75.

[9]闫佳琦,陈瑞清,陈辉,沈阳.元宇宙产业发展及其对传媒行业的影响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2(01):68-78.

[10]Chen C M:“.Visualising semantic spaces and author co-citation networks in digital libraries”,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9,35(3),PP:401-420.

(余君为西京学院传媒学院讲师,西京学院智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程栋为西京学院智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西静为西京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副教授)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元宇宙新闻传播知识图谱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环球时报(2021-07-29)2021-07-29 05:18:14
近十五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28:41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5:43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53:11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2:22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