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分析

2023-05-30 11:34黎斯亮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化州特色大学

黎斯亮

摘 要:从地方文化“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的实践经验出发,探讨此课程的实施原则、目标与价值、教学内容与策略、课程创新、经验反思,提出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课程应紧扣发掘美育价值、深化德育目标、灵活课程形式、促进学科融合、探讨适应新时代与新任务的大学公共课程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音乐;“化州跳花棚”;美育课程;地方文化

注:本文系广东省茂名市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粤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校美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GJ14)研究成果。

作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之一,大学音乐具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以不同的音乐及舞蹈类型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兼以普适性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实际参与,在职业教育中起到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丰富学生艺术技能、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是高职高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科目。

“化州跳花棚”是广东化州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据专家学者考证,它属傩舞系列,是中国傩舞的代表之一、粤西傩舞的一种,粤西独特的民间面具舞蹈“化州跳花棚”相传在明朝末年已经在化州流传。当地也称其为“跳棚”“高棚舞”。化州地方志书对明、清两代化州人民“跳棚”的情况略有记载:“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这种活动俗称“跳傩”。据考证,“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为特征,先有傩舞后有傩戏。化州的人民群众“跳棚”时还保留了“傩”的色彩,但已是集面具戏、歌舞、喃唱等于一体了,形成了古朴粗犷、明快轻松、幽默夸张的风格。

针对目前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何改变课程边缘化现象以提高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如何明确课程导向以形成一以贯之的课程实施原则,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实践形式,是这类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音乐课程教学,将有助于创设取材于当地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课程特色突出、实践形式设计灵活的特色课程。

一、“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的原则

研究者应以音乐相关专业知识教学为整体目标,以传统文化特色为课程亮点,以艺术实践为拓展途径,以“互联网+”为教学辅助手段,着力创新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州跳花棚”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板块的拓展内容,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学音乐课程教学模式。

大学音乐课程应以美育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思政为主导教育思想实施教学。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教学应积极探索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的路径,探索行之有效并与各学科专业特点相互融通的特色教育教学。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新课程,利用大学环境育人,以开展学科教学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聚焦地方非遗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学生爱国主義情怀的必要之举,同时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二、“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的

目标与价值

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化州跳花棚”在融入大学音乐教学中时应秉持发掘美育价值、深化德育目标的原则。

(一)美育价值

第一,以具体知识的获得为目标,向学生普及“化州跳花棚”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传承发展重点等,使学生走近“化州跳花棚”,了解“化州跳花棚”。第二,以“化州跳花棚”为代表,向学生普及民间舞蹈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间艺术审美观念,形成尊重并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念。第三,通过“化州跳花棚”及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其文化知识积累,提升人文素养。

(二)德育目标

将“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奋斗精神。带领学生仔细观察面具上的精雕细刻,使其体会劳动人民取材自然、为我所用的工匠精神。展现劳动人民适应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涵,带领学生感受人的力量。

三、“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的

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类型之一,“化州跳花棚”兼有音乐、舞蹈、宗教、民俗、美术、体育等艺术与文化形式,因此将“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同时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科融合的特点。笔者认为,“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发现美

将“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从民间舞蹈入手,发掘“化州跳花棚”的审美旨趣。通过对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特色、审美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强调民间舞蹈的整体共性,引导学生俯瞰民间舞蹈,聚焦“化州跳花棚”,从粤西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方面出发,深入理解“化州跳花棚”的地域特色及艺术个性。

(二)认识美

从“化州跳花棚”的审美意趣着手,为学生分析“化州跳花棚”核心舞蹈动作——马步,带领学生熟悉“化州跳花棚”的音乐核心节奏型,向其介绍“化州跳花棚”特色道具所具有的内涵,让学生对“化州跳花棚”的认识从视觉感性上升到思维理性,进一步认识美。

(三)实践美

鉴于“化州跳花棚”舞蹈艺术的特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艺术实践课,使学生通过对“化州跳花棚”重要舞段中的核心动作——撇里撇外、跪斗、转身托腮、垃乱抛果等的学习,掌握“化州跳花棚”的舞蹈特色,进一步体会“化州跳花棚”舞蹈的精神内核。

(四)创造美

以简单的舞蹈创编形式开展艺术实践,从撇里撇外、跪斗、转身托腮、垃乱抛果等基本动作出发,师生协作创编,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化州跳花棚”的认识。

四、“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的

教学策略

大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对象多样,且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化州跳花棚”特色美育课程内容较为新颖,形式兼具理论与舞蹈技能,因此课程教学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设置。

(一)分专业

在实际教学中,大学音乐课程需要兼顾不同学院各个专业的特色,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以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为切入点,更好地理解“化州跳花棚”。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导游专业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粤西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背景,在此基础上理解“化州跳花棚”所展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定层次

大学音乐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应针对不同学制的学生,在知识拓展、技能掌握、内涵深度等方面制定不同層次的要求。

(三)重实际

课堂教学常说常新,新在课堂实施的可规划但不可预测。大学音乐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课堂实际,结合学生能力,在对课堂效果的预判基础上,根据课堂实施情况随时调整策略。

(四)“互联网+”手段的运用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已经深刻地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近几年,如何将互联网渗透到教学环节当中,做到“停课不停学”,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着的问题。“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应对教学环节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划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将教学各环节合理、充分地植入课堂四十五分钟以外,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课程内容全方位的互渗。

五、“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的创新点

(一)创新教学内容

“化州跳花棚”作为民间民俗文化,本独立于现行的音乐课程教学,所以对此类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发掘是其融入课程教学的基础。对于此类内容的发掘,教师应身体力行地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开展调查、体验、研究、实践,深入探讨其融入学校课程的可行性与实施效用、价值,并进行实践与调整。

(二)创新授课形式

大学音乐“化州跳花棚”特色课程的开发结合了音乐教学理论研究与音乐舞蹈技能培养两大方面内容,音乐理论科目及音乐技能科目应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教学当中,两类内容往往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状况。大学音乐“化州跳花棚”特色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将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成果运用到音乐公共课程当中,并结合舞蹈实践课程,创新了大学音乐公共基础课的授课形式,实现了理论研究结合专业技能并融入艺术通识类课程。

(三)相互融通的学科配置

长期以来,艺术类公共基础课程独立于学生所学专业以外,这样的隔阂使得学生难以从学理上、认识上正确看待艺术类科目,未能形成开放性的学科思维并形成学科互融整合的能力。大学音乐“化州跳花棚”特色课程将民间舞蹈“化州跳花棚”的艺术特征形态嫁接到各专业知识背景中,使学生看到民间艺术与各学科人文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益于学生提升对音乐文化及各学科专业的认识,并在课程实践中启迪新思路。

六、经验总结与思考

结合已有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针对大学音乐“化州跳花棚”特色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以下思考。

(一)教师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不足

如前所述,专业融合、学科交叉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教师应该主动学习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建立多学科交叉思维,多进行各学科、各专业间的交流,从而发现音乐教学中音乐以外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并引导学生拓展学科思维。

(二)学科融合基础上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能力有待提升

大学音乐这一公共课程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手段,根本目的在于以美明德、立德树人。在课程设置中,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应该达到“1+1>2”的效果,做到在课堂中多角度、多元素、多层面地渗透思政教学。

(三)授课对象对课程的理解需要加深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成效的体现者,因此在创新性地运用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虚心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手段,教师得以持续地从作业、问卷、网络交流等方面得到学生的反馈,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互联网+”手段的运用、舞蹈实践和学科的融合等环节表示不解。因此,在提倡学科融合的当下,应广泛提高学生的相关意识。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化州跳花棚”融入大学音乐课程以富于特色的内容、灵活的形式、整合性的学科融合方向,对目前大学音乐课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总结了实际教学实践当中的经验,探讨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与高校公共课程的结合,以期抛砖引玉,参与高校美育探讨,共同探索学校美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康保成.从“戏棚官话”到粤白到韵白:关于粤剧历史与未来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4-27.

[2]董晓萍.民俗非遗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3]赵丽娜.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分析:以化州“跳花棚”为例[J].戏剧之家2017(2):163-164.

[4]田青.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5]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化州特色大学
新化州
橘红别买普通款了,化州橘红才是被官方认可的
“留白”是个大学问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橘红缘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