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黄毅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本土音乐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的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产物,是为满足他们的生活与精神需要创造出来的特定的物化成果。乡村文化体现着一种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乡愁,乡愁是故乡的歌,本土音乐就是故乡的歌。以樟坪畲族乡的本土音乐发展为例,论述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本土音乐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寻找有效途径和发展对策。
什么是乡愁?从2013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可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明一个地区的文化从人们出生就开始了,本土文化不仅指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风俗文化,更是与人们的生活、风俗、日常息息相关的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精神的基础。音乐文化是本土文化与生俱来的,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乡村振兴和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乡村振兴与文化的联系,离不开人们的精神食粮——音乐文化。研究乡村音乐文化,推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精神世界,这样乡村振兴才能有更高的内涵和意义。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各方面都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战略研究越来越深入,阐述越来越透彻并呈现出多元视角、多维研究的态势。诸多学者都对之进行了独到的阐发、研究,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现主要以贵溪市樟坪乡畲族音乐文化为背景,浅析乡愁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
樟坪乡的本土音乐文化概况
樟坪畲族乡,隶属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地处贵溪市南部,东岭铅山,南连福建光泽县,北接贵溪古镇文坊镇,闽赣交界处属武夷山脉西麓。相传明代中叶,畲民自福建汀洲迁徒至贵溪县东南山区,见群山一山坡中有群獐夜栖草坪,遂在此搭建村寨,故名獐坪,后谐音为樟坪。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樟坪畲族乡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2017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樟坪畲族鄉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2008年4月,生态环境部授予樟坪畲族乡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行政区域总面积12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樟坪畲族乡户籍人口为3965人,是江西省畲族最早成立的畲族乡,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被誉为“山腰上的畲乡”。畲族乡境内有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坪畲族民俗风情园区及青茅境景区,风景秀美、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流泉飞瀑比比皆是。其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从资料可以发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樟坪乡位于半山腰,有商品零售业21家,市集1个,乡文化站1个,文化广场1个,是急需帮扶发展的对象。
畲族乡的本土音乐文化来源于樟坪乡畲民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情感的抒发,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要素是樟坪乡畲族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影响着畲族人民的娱乐、社交、育人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畲族是一个有自身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形成了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行乐的歌唱习俗。正如畲歌所唱:“水连云来云连天,山哈歌言几千年……祖宗代代无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歌是山客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传。”畲族民歌作为畲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内容极为丰富,与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畲族的民族密码和文化基因。畲民们以歌区别“我族”与“他族”,强化民族认同;以歌进行社会交往,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歌祭祀祖先,传承民族历史记忆;以歌为媒介,表达喜怒哀乐,畲族民歌可以说是了解畲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畲族民歌的传承生态链断裂,其具备的社交、育人等社会功能也逐渐消失。而且,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畲族乡的本土文化环境遭到冲击,发展与传承方式更新不及时,其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与忽视。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本土音乐现状
樟坪畲族乡被誉为“山腰上的畲乡”,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性,畲族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该乡境内有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樟坪畲族民俗风情园景区及青茅境景区,风景秀美、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流泉飞瀑比比皆是;奇岩怪石千姿百态,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樟坪畲族乡是江西最早设立的民族乡之一,这里的名胜古迹有始建于唐代的清心寺和慈清寺,有宋朝杨家将穆桂英派兵防守的火烧关古驿道等。樟坪畲族乡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拥有樟坪生态茶树基地、十里竹海、甑盖山、三际头瀑布、三叠泉瀑布、千年姊妹枫等10多处自然景观,有畲族文化广场、三级修竹山庄、畲族古建筑、民俗文化村、上山太平天国古寨墙、西排—山石村农贸街等近10处人文景观。畲族传统文化有“三月三”“刀山锣舞”“马灯舞”“畲族山歌”“高脚蹬”“畲族狗王传说”,畲族服饰分别以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俗等类型入选鹰潭市级和贵溪市级非遗名录。其中两项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舞”是起源于元末传承至今的畲族古老地方舞种,2010年入选江西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樟坪畲族上刀山”是畲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跳傩仪式,一般会在传统节日或者有客人来时进行表演,2013年以“民俗类”入选江西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
从2021年开始,政府对樟坪畲族乡进行帮扶,畲族乡的乡村振兴、旅游文化、民族教育、村寨风情等开始深入发展。畲族乡近几年因地制宜,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基础上,引导村民开展油茶、白茶、香菇等特色种植,打造具有畲乡风情的特色农家乐。但是从收获效果上看,缺乏以乡村本土音乐文化为基础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传统手艺能够得到传承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其次深入挖掘畲族音乐文化,充分利用畲族民族音乐与本土音乐资源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传承;最后,开发乡村地域文化资源,赋予其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打造乡村产业的融合升级,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文化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通过新乡愁情怀赋予畲族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畲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音乐是最生动、最方便、最容易普及的文化形式,文化振兴离不开音乐文化的振兴。怎样挖掘更多的乡土文艺作品?怎样让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更好地融合?怎样更广的传播与发展乡村本土音乐文化?拟从以下三点进行具体探讨。
深入挖掘:发展创新乡土文艺
做好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大力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樟坪畲族乡是江西省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樟坪乡坐落在半山腰上,人们依山而居,其祭祀仪式和畲族山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可以说体验畲族乡音乐文化就是体验一种乡愁记忆。在体验方式上,一是可以将传统的文艺作品、文艺生活、文艺歌曲收录整理好,修建一个畲族乡村博物馆。让民俗文化得到更专业的传承与保护,通过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增加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受众的广泛化,减缓文化断代现象;二是将殿堂之上的高雅艺术进行大众化转化,迎合人民大众的兴趣特点,推动乡土传统娱乐现代化。三是以街道、村、社区为单位,通过选拔推荐、辅导共建、展演比赛等多种形式,挖掘更多的畲族音乐文化。
畲族山歌本就来源于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口口相传的歌曲曲调,可以通过编曲、改编等新兴方式,让年轻人去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更快地掌握民俗歌曲的演唱方式。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样化和综合性文娱产出,通俗易懂的演唱更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可持续促进乡土文化趣味性和历史性结合,推动村落乡土文化的现代融入与发展。
文化建设:城乡结合传承乡土文艺
中国自古就有“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情怀,乡土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国人的精神源泉和心灵归宿。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强势挤压着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乡土文化的转化、传承与创新是维系其生命力与活力的关键因素。让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可把落脚点放在具体的文化建设路径上。首先,在与现代城市文化碰撞过程中,乡土文化的现代融入与发展迫在眉睫。新城市居民是指居住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新农村地区的居民,其居住和出行模式都与城市无异,其文化娱乐安排都带有城市的风格。相比于流动人口,他们定居在城镇化的农村地区,其生活更趋于稳定;相比于城市市民,他们带着乡土气息,身上兼具乡土性与城市性的双重特征,其承载的乡土文化代表着最为鲜明的时代变化。
其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基础。乡村振兴的文化价值,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是文化振兴建设乡愁情结下的精神家园。乡愁是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乡愁所承载的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印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刻。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作为个体,很多人在长大成人后都不可避免地离开故土。
再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音乐节、音乐园区、国际音乐节等,吸引文化入驻,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畲乡,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特色优势的节日打造具有特色的“畲乡音乐小镇”等音乐文创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旅游的新业态,实现乡村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双提升,充分发挥音乐文化赋能产业的价值,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升级,构建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城市化生活状态打造一个典型的新城市居民群体。
多方聚力:融媒体平台营造乡土氛围
缺少平台支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配比不足。在乡村音乐文化振兴这一策略上,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其重要保障。樟坪畲族乡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畲族乡特色不够明显,产业发展不够强劲。
可利用多媒体平台助力,如近期观看量暴增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动了云南的旅游热潮,把大理的凤阳邑村带火了。其原本是大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平时游客只有500人左右,电视剧的热播使这个原生态村落每日的客流量达到3000人以上。通过荧幕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了这个充满茶马古道底蕴和气息的原生态村落,吸引人们去真正感受原生态村落的安静祥和,这也激发了乡村文化的氛围感,增添了乡村振兴的活力。
通过实际案例,从乡村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基于留住乡愁的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探索畲族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乡村振兴帮扶建议做一系列的报道,营造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同时,创新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模式,搭建创新发展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拓宽乡村振兴渠道,探索“媒体+直播+电商”的新模式,以网络形式宣传畲族本土文化以及优美的民俗,多提供畲族乡有价值的信息,以满足市场快速的发展需求。基层的新型媒体离百姓最近,可打造百姓的服务平台以及社区枢纽定位。用乡音留住乡愁,不断培育创新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乡愁和乡贤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当地打开“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乡村振兴新局面,带动畲族乡的经济发展。
音乐因其以音响为载体,容易被人们记住也更容易被人们遗忘,以乡愁为目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通过深入挖掘畲族音乐文化,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乡村本土音乐文化为基础,将畲族音乐与本土音乐资源充分结合,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李玉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周窝音乐小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9.
[2]蔡蕾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段百慧.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1.
[4]史可新.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2(02):13-16.
[5]徐烁昕,金祥婧.乡村振兴背景下闽东畲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探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83-91.
[6]李宝佳.管窥漳州华安畲族民歌的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J].艺术研究,2022(01):76-80.
[7]王经纬.闽东畲族文化的跨媒介艺术转向——以畲族舞剧《山哈魂》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6-10.
[8]郑宇飞.论畲族山歌的美育价值[J].快乐阅读,2022(08):48-50.
[9]宋雪萍.从非遗传承角度看浙江畲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以《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20(02):2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项目支持“‘留着乡愁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 静(1991—),女,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黄 毅(198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創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