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红梅
何为情境?笔者以为,情为情感,境为环境、氛围,能够引发人的情感的环境、氛围即为情境。学习情境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以《坐井观天》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情境,有效落实学习任务。
一、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浸润式理解文本
“虚拟”一词是相对于“真实”而言的。学习情境的创设不可能全是真实生活场景的植入,它也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本创设的故事情境中,笔者谓之为虚拟学习情境。当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就能和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字背后的意蕴。
1.巧用图片,营造故事氛围
音乐、图片等,最能渲染气氛,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图片与文本内容贴合度非常高。巧妙利用好这些图片,能更好地为学生理解感悟文本服务。
《坐井观天》中有一幅插图,画了小鸟落在井沿上,青蛙坐在井底的样子。教学时,教师就可利用这张图片来营造故事的氛围,再相机进行字词教学。教学伊始,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口井,在旁边写上“井”字,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会发现“井”字的形和井很像,从而指导书写“井”字,并根据井的不同部位,认识词语“井口”“井壁”等;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把青蛙和小鸟送到这口井的相应位置,最后揭示课题,认识书写“观”字,并理解题目意思。
如此通过教师画井,学生贴位置,营造出了故事的氛围。学生在比较、阅读、操作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描述的情境,不仅完成了识字、识词的任务学习,还学得兴致盎然。
2.角色代入,进入故事情境
角色代入其实就是角色扮演,是引导学生进入由文本本身营造的虚拟情境中,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本。分角色朗读课文,就是让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读好人物的语言。下面以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为例谈谈如何实施。
首先引导学生角色代入青蛙:“现在你就是小青蛙,当你听到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根据回答完成三个学习任务:(1)理解“大话”。(2)比较句子,体会反问句语气的强烈。(3)扮演青蛙,读出难以置信的语气。接着引导学生角色代入小鸟:“小鸟,小鸟,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你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根据回答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认识多音字“哪”,借助古文字字形理解“际”。(2)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并结合图片练习表达: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飞翔,飞过了哪些地方,会看到些什么呢?(3)体会感叹号中包含的情感。(4)扮演小鸟读出惊叹的语气。最后揭示读好对话的小妙招:进入角色,体会心情,还要关注标点符号。
阅读故事,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学生的好奇心就能通过“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得到满足,从而很快沉浸在故事的虚拟情境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其良好的语感,积累文本规范的表达语言,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角色代入,可以完成多个任务的学习,使学生浸润其中。
二、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语文走向生活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笔者将这段话概括为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薛法根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去做成事。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只有寓意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让本单元学习主题得以实践和落实。如何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会寓意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呢?
1.整体感知,提炼信息
整体把握课文,提炼关键信息,于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学生看问题的眼光就不会只聚焦于细节,而能跳出文本,用整体的眼光来把握文本。而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这三个问题看似零散,实际环环相扣,构成一个统整的大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梳理、提炼。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故事情境,然后出示“小鸟和青蛙在争论_______,小鸟认为_______,因为_______;青蛙认为_______,因为_______”。虽是填空式的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仍具有挑战性。此时,教师要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不催促、不批评,静静地等待,适时地鼓励,营造出一种促进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情境氛围,从而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取出关键信息。
2.实验论证,有理表达
说话要讲究证据。通常在课堂上,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会追问为什么,这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经过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缜密。
小鸟和青蛙的观点孰对孰错,學生读了课文其实已经知道。但是,青蛙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呢?坐在井底真的只是看到井口大小的天吗?我们得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先拿出一张卡纸卷起来,闭上一只眼睛,将卷起来的卡纸放在睁开的那只眼睛上,抬头看教室的天花板,证实看到的天花板只有卷口那么大。然后拿开卡纸,再看天花板的大小。这样的实验其实也是一种情境,是给学生补充生活经验。学生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就能体会到青蛙在井底看到的天空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时,再次将之前的三个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进行回答,学生的表达就会更为充分。
3.换位思考,感悟寓意
换位思考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你站在他人立场,你就会理解别人的观点做法,就会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就能学会遇到问题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换位思考,许多孩子无法做到,我们的教育需要加强这样的引导。
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它所生活的环境造成的,也是它没有跳出井来造成的。这样的青蛙很可怜,因为可能从来都没有人告诉它可以跳出井。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扮演青蛙想办法跳出井,说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之后又设计表达情境:“现在你是小鸟,请你飞到井底,你看到了什么,你的体会又是什么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学生都像小鸟,他们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天空。让他们做一回青蛙,坐在井底,看到井口大的天空,说说自己的感受,也许学生就能理解青蛙,并且可能想到要去帮助青蛙,抑或看到这样的青蛙,联想到自己如果真变成这样多么可怕。
4.联系生活,学会运用
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来源于生活,还得运用于生活。寓言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对照故事中的人物,审视自己,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言行,辨别美丑、善恶,明白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去做事。
《坐井观天》告诉我们不要成为井底之蛙,要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全面地看问题。这样的道理,经过刚刚几个任务的学习,学生已经感悟到,但是否真的能够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或者借此审视自己呢?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操场上,二(2)班的学生正在举行跳绳比赛。亮亮一分钟跳了160个,他看看周围人,都没有他跳得多,激动起来:“哇,我太厉害了,我敢说我们二年级没有一个人有我跳得多。”作为亮亮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亮亮,你别吹牛了。我有一个朋友在3班,他一分钟能跳200个呢。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还是赶紧练习吧。”瞧学生们说的这一番话,有理有据,还用上了刚刚学到的成语。
以上四个学习任务层层递进,最终有效落实了“体会寓意”这一学习大任务。学生在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中悟得了寓意,经历了思考、辨析、求证、运用的过程,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到了发展。
三、立足单元整体情境,让学习走向自主
借助一定的情境,单篇课文《坐井观天》的学习任务得到了有效落实。如何借助单篇,实现由一篇课文到一类课文的学习呢?这时,立足单元文本的整体情境,可引导学生将单篇学习之得运用于单元同类课文的学习之中。
1. 立足单元主题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当然,这个大道理不能是教师直接告知,也不能是学生瞎猜。教师可以通过书后练习引导学生找到路径。本单元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有对造成人物不同观点或事物不同结果的原因的追问,通过《坐井观天》的学习,学生在梳理观点和探求原因的过程中,对故事中的道理越来越清晰。随后让学生继续梳理后面两篇课文中人物的观点或做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求原因,学生就能很快明白故事中的道理,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立足单元要素
笔者以为,2022年版课标用学习任务群来呈现学习内容,并不是否定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它更可能是语文要素的情境化、任务化呈现。因此,我们要关注单元要素,要让单元要素在情境化、任务化后,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一项必备本领。本单元三篇课文都采用对话来架构故事,表达着人物的观点和情感,因此,分角色朗读对话是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坐井观天》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学到了读好人物对话的四个小妙招:角色代入体会人物心情、关注标点符号、重读关键词语、加上表情动作。将这四个小妙招运用到后面两课的学习中,分角色朗读对话这一学习任务才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一项必备本领。
可见,单篇课文学习任务的落实要立足于单元整体情境,从单篇《坐井观天》中学到阅读寓言類故事的策略,在后面两篇课文的学习中进行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由一篇带一类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单元学习任务的落实。从单篇到单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四、营造阅读情境氛围,落实整本书阅读
三篇寓言故事学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寓言类文本的策略,具备了自主阅读寓言故事类文本的能力,这时跟进整本书阅读就水到渠成了。
笔者在班级图书角内放置了20多本《中国寓言故事》,每天利用午间静读时间给学生读一个有人物对话的故事。笔者采用角色代入法进入故事情境,将故事读得绘声绘色,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还组织学生讨论:听了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人或者看见有人做过这样的事吗?一个星期后,笔者不再读了,因为书架上的《中国寓言故事》已经全部被学生借空了。由于没有达到人手一本的数量,于是就出现了课间两个小脑袋靠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读的场景。
图书角放置的图书营造出了一种阅读的环境。每天午间的阅读讨论,渲染出了阅读的氛围。图书角的书、教师的读、学生的议,共同组成了一个真实的阅读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地捧起了书,舒适而享受地阅读着,整本书阅读这一学习任务就这样得到了落实。至此,单元学习任务群才算是真正得到了落实。
综上,在落实学习任务时,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从文本走向生活,走向自主,走向整本书阅读,最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