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讲故事的科学家:读《十年山野路漫漫

2023-05-30 08:57周浙昆
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植物园科考

周浙昆

《十年山野路漫漫——新生代化石考察记》是一部古生物科学工作者的野外科考笔记。作者用朴实而流畅的文笔,记录了十年来在野外开展古生物学考察研究和在国外参加学术活动的经历。十年间,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泰国呵叻的热带雨林到中国东北的林海雪原,从南美的安第斯山到欧洲的西西里;从美国的内华达、南欧的巴尔干到新疆的喀什和塔什库尔干,从西藏的伦坡拉、吉隆、冈仁波齐、札达、山南和墨脱到甘肃的临夏和同心、云南的丽江、香格里拉、金沙江和乌蒙山、四川的理塘和德格,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跟随作者的足迹,一项项重要科学发现浮现在读者面前:古猿、三趾马、鳄鱼、攀鲈、棕榈,还有许多等待鉴定和研究的脊椎动物化石。

除了记述野外考察的经历和发现,作者还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祖国的秀美山川,传递了科学工作者在大自然中收获的那份独特的快乐。跟随着作者,忽而来到了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跟前,忽而站在扎达盆地广袤的荒原,遥望着连绵起伏的喜马拉雅群山和古格王朝留下的残垣断壁。跟随着作者,读者仿佛站在帕米尔高原的山岗上,望着远处的葱岭,看到了汉朝张骞远去的背影,听到了唐朝高仙芝大军迈向西域的步伐。跟随着作者,来到新疆塔什库尔干瓦恰的化石产地,你也许想不到许多重要的化石,竟是在欢声笑语中发现的。

一部好书,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部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报告文学。这部1978年出版的徐迟所著的报告文学,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探索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这部报告文学发表后,激发了全国青少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对于我个人立志从事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大学四年以及之后的科研道路上,陈景润忘我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一直在激励和鞭策着我,每有懈怠,陈景润伏案工作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名植物学工作者,我对徐迟的另一部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更为熟悉。这部报告文学记述了植物学家蔡希陶探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奥秘、建设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艰难历程。这部报告文学后来被拍成电影《绿海天涯》,由著名电影演员王心刚主演蔡希陶,蔡希陶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当组织征求我的意见是否愿意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1986年两位即将毕业的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怀着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向往,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其中一位后来成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主任,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植物园第五任主任陈进研究员。

野外工作是植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者重要的科研活动内容之一,野外考察笔记则是他们通过对野外工作数据资料的整理之后记录下的工作思考和活动感悟。《物种起源》是一部改变人类思想的巨作,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很难真正读懂这部旷世之作。而达尔文的另一部以游记形式写成的《小猎犬号航海记》,读起来就轻松愉快得多。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就是来自这些野外的考察工作,可以说没有达尔文的野外考察笔记,就不会有“进化论”的产生。国外许多博物学家在野外采集标本、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同时,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考察笔记。这些考察笔记既是第一手研究资料,又是科学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考察地的自然地理概况、风俗习惯、动植物分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威尔逊(E. H. Wilson)所著的《中国——园林之母》,对于我们了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湖北、四川两地的社会风貌,以及当地民众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些考察笔记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记录了作者认识自然和学术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比如華莱士所著的《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笔记》。在这部著作中,这位几乎与达尔文齐名的学者,记录和思考了许多奇异的岛屿分布现象,基于对这些分布现象的思考,作者形成了和达尔文“物种可变”相近似的学术思想,提出了以“华莱士线”作为重要生物分界线的假说,这一假说至今在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中仍被广泛采用。阅读这些考察笔记对理解作者学术思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帮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考察,野外考察活动也从未间断,对青藏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从195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马丽华的《青藏苍茫》、温瑾的《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记述了一代代青藏科考人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故事和事迹,一直鼓舞着我和我的团队。当我们在野外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以老一辈的考察队员为榜样,激励自己去克服困难。当大家在车上昏昏欲睡的时候,我经常会给大家讲述吴征镒院士在青藏高原的考察途中,一路行车、一路做笔记的故事。现在的科考条件方方面面都比上世纪的科考条件好了许多。然而,高海拔对考察队员身体的影响仍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青藏高原的考察仍旧十分艰苦,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每个考察队员都有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去完成考察任务的故事。然而,作为科考的亲身经历者的科学家们,很少撰写自己的考察笔记,讲述科考的收获、乐趣、困难以及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的心路历程。

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说过:“目前,中国学者、科学家、博物学家还很少书写和出版游记、考察记、日记。其实这些资料中的信息量巨大,它们是科研过程的重要记录,是科学文化的组成成分,是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应当得到重视。科学家不宜光顾着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论文,也应当用母语向自己的同胞分享一下研究的乐趣、目的、成就、困难、得失”。我想这除了工作成果考核压力、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外,社会环境长期形成的对科学家的严格要求,以及科学家群体在公众中形成的一丝不苟的人设和科学家群体习惯于用论文来讲述和表达研究成果不无关系。

然而,科学论文讲述的故事或过于简略,或过于专业,而且在国际化的浪潮中,目前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用英文發表的,这更是加大了普通大众对于科研成果理解的难度。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国外有不少知名科学家,都亲自撰写科普文章或著作。比如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在2014年出版了他的自传体科普著作《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Man)。在这本著作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他研究古人类DNA的想法和创新研究思想的由来、研究中的要点和难点,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些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用论文来展示的,阅读这本自传体科普书,能帮助人们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心路历程、创新思想产生过程,以及古DNA对于人类起源和演化研究的重要意义。仅仅凭媒体对诺贝尔奖成果的简单介绍,缺乏生物学背景的普通大众是很难理解这项成果的伟大意义的。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有些研究需要上山下海、深入不毛之地;有些研究异常艰苦,要克服常人难于克服的困难;有些研究琐碎繁杂,需要耐心和毅力;有些研究奥秘无穷,需要超常的智力和非凡的能力;有些研究工作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有时需要研究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开展。有些研究需要长年的坚守,积累数十年方有所成;有些研究需要与时间赛跑,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无论哪种都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科学研究又是一项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事业,任何一项研究的背后都有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科学家群体需要用通俗的语言讲好科学家的故事,让大众认识科学研究的成果、了解科学家群体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拼搏奋斗精神,这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科学家良好形象的树立都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必需的。

邓涛研究员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上百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同时又是同行公认的诗人,创作了许多浪漫的诗篇,这在书中也可见一斑。他还是一位会讲故事的科学家,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阐述他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发现,书中许多故事的“原型”就是来自他的研究论文。比如关于披毛犀和猛犸象的故事,就是基于2011 年9月他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走出西藏:上新世长毛犀牛暗示冰河时代大型食草动物的高原起源”(Out of Tibet: Pliocene Woolly Rhino Suggests High-Plateau Origin of Ice Age Megaherbivores)的研究论文。作者把这篇论文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编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几百万年前的披毛犀是如何在青藏高原这个“训练营”进行“训练”,并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之后又是如何走出青藏高原,最后走向高纬度地区并很快适应北纬高纬度的寒冷环境。通过作者的讲述,普通大众能够理解这个改变了学界认知的重要发现,高深的科学研究成果轻松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三趾马是古生物学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化石,它在青藏高原的发现,是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三趾马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历史,以及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研究三趾马化石,来推演地质历史时期三趾马的生存环境及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在古生物学家的眼中,一枚牙齿、一块骨骼、一片叶子,甚至一堆粪便化石,都是珍贵的研究材料。而发现这些化石,需要走过千山万水,有时候非常辛苦,但采集化石的过程如同打开盲盒,总是充满了期盼,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发现会是什么。而对化石的解读,宛如福尔摩斯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充满挑战又趣味无穷。这一切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又充满了诗意,难怪有些网友把该书看作是古生物学专业最好的招生广告。亦如周忠和院士在序言中所言:“许多从小便对化石着迷的小读者,由此而走进了古生物学研究的殿堂,从此将爱好与职业完美结合到一起,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该书及其作者之前所著《追寻远古兽类的踪迹》和《西行扎达——发现冰期动物的高原始祖》可以成为青少年的课外科普读物,对于广大读者认识自然和了解科学家的世界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植物园科考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YUNNAN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西双版纳散记
极地科考破冰船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