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滢瑞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在辛勤劳作中的智慧结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进入发展转型期内,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塑造功能越发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不乏本土音乐作品。因此,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音乐遗产融入音乐教学中,不仅有助于音乐核心素养教学的顺利实现,还能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小学音乐 实践研究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49
由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產已逐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在时代发展中拯救、继承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这也为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发展契机。即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本地特色的文化价值内涵,融入音乐教学的实践之中,进而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熏陶。这也是文化多样性蓬勃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应主动承担起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让中华传统文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传承中的现实矛盾
1.学校教育目标难以对接国家政策
为拯救、保护、继承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相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当前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从二十一世纪初期起,国务院办公厅就陆陆续续出台了大量关于保护、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文件,明确指出了中小学传承文化发展的教育功能。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组成部分,国家自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来辅助非遗类音乐文化在当今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国家的政策扶持,更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提供了客观现实条件,以及屏障保护。
各级中小学也在政策的号召下,纷纷进行非遗音乐走进课堂的实践尝试。也有很多学校积极申请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教育实验基地。但是,从当前阶段的中小学非遗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非遗音乐的发展仍达不到国家维护非遗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各省份非遗文化教育实验基地呈现出明显的比例偏低现象。这就说明中小学在非遗音乐教学的实际中仍受到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困扰,从而导致学校的音乐教学目标难以与国家政策相匹配。
2.音乐非遗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本土化文化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这也使得非遗文化传承的教育实验基地在实际发展中呈现出“一校一特色”的发展特征。大部分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积极推动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项目。诸如福建泉州等地的中小学在继承发展南音文化的教学目标时,就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但是,从全国中小学非遗类音乐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来看,音乐类非遗教育项目在学校整体的教学项目中占比低至1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学生普遍对皮影戏、舞狮之类的非遗项目比较熟悉,对本土化的音乐普遍缺乏关注度。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在中小学生的认知上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现象。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层认知,也是非遗类音乐文化教学难以取得实际成效的主要原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中的传承瓶颈分析
1.中小学音乐教师非遗文化认知薄弱
随着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全国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意识普遍增强,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文化传承实践。但是,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很难与音乐类非遗课程的迅速普及相匹配。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传承中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基础所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非物质文化认知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音乐教育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仍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师仍然将西方德奥体系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我国本土化的民间音乐缺乏认知,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并没有应对非物质音乐文传承的文化底气,也就很难设计个性化的音乐教学方案。除此之外,西方多元文化通过互联网向我国进行渗透,导致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数量大幅度下降,致使中小学难以将这部分力量纳入整体的师资建设之中。
2.中小学生音乐体验感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本民族劳动人民依托民俗、风俗所进行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这种本质特征,使得非遗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尤其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时候都是人民在劳作时的有感而发,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休戚与共的共存关系。因此,脱离本土文化土壤的非遗活动,也就失去了维持生命力的鲜活土壤,更是很难发挥出非遗原有的文化内涵。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仍是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非遗音乐的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多是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音乐教学的普及,但是却让本土化的民族音乐失去了鲜活的土壤,中小学生也就很难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品味非遗音乐中的民族情感。而且,依托本地特色文化环境进行非遗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实施中也有很大的教学难度。这就造成中小学生在正常的非遗音乐教学中,很难真正理解非遗音乐背后的文化精神价值内涵。
3.非遗音乐教学不成体系,教学资源匮乏
统编教材,仍是当前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课本教材。但是统编教材考虑更多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共性,所以非遗音乐很难成为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也只有极少数的音乐教师会围绕非遗音乐开设第二教学课堂。而且,第二教学课堂所用到的音乐教材,大部分都是由音乐教师根据自行搜集到的非遗资料进行整体教学编写的。这也充分说明非遗音乐教学不仅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还缺乏专业化的教学资源来支撑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1.紧密结合教材,延伸教学内容
非遗音乐文化教学的本质,在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将非遗文化中的特色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进而提高中小学生对于非遗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这也要求音乐教师在进行非遗文化的普及教学时,要能在有限的课本教材之上为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内容的扩展延伸,从而在此基础上推动民族非遗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湘教版音乐教材基本上顺应了中小学生音乐认知的发展规律。同时,教材在进行编写时,也吸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所涉及的音乐内容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在扩展音乐教学种类的同时,势必缩减民族非遗音乐在教材中的编写比重,以至于中小学生很难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感受民族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这种教材编写的客观现实情况,就为音乐教师非遗教学内容的有效扩展提供了客观现实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材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非遗音乐扩展,进而让中小学生在不同的民族特色发展中感受非遗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内涵。
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属于传统的越剧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度也是比较高的。但越剧表演,对他们来说则比较陌生。因此,音乐教师就可以按照非遗教学的主旨目标,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音乐实践课程。首先,音乐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表演,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方式感受越剧的表演方式,从而让学生感受越剧所传达的精神。
2.搭建非遗音乐教师队伍,提升音乐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课堂教学之中,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吸收效果。但是,非遗文化传承人往往聚集在本民族内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传承人很难进行音乐文化的科普。对于这种现象,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主动开展走向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践发展的需要,有层次、有目标、有计划性地开展音乐教师非遗文化的培训活动,因地制宜地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小学音乐教师结构的发展改革,从而在校园内部形成音乐教師为主、非遗传承人为辅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例如,音乐教师可以走出校园,向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兰州太平鼓、黄河战鼓等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音乐文化,进而在进行《黄河船夫曲》《石鼓》的教学时,就可以将甘肃本地的特色音乐融入课堂实践中,从而全面提升音乐教师非遗音乐教学的实效。
学校也可以开展非遗师资的再教育活动。相关培训活动的展开,有助于让教师在接触非遗音乐的培训实践中提高文化活态传承的实际效益。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进行非遗音乐的课题研究,以此来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并通过采风、调研等方式进行非遗音乐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这种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小学校搭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资料库,从而为音乐教师的文化内涵塑造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3.围绕音乐要素,扩展文化理解
音乐要素,应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则,从音阶教学逐步向音色教学进行逐步过渡。这种带有层次性的音乐教学手法,也有助于学生一步步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情感表达、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辅助非遗文化的教学渗透。这有助于在实践教学中丰富中小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再创造,更有助于全面促进中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学生音乐认知的发展实际来看,中小学音乐元素的教学主要集中在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变化之上。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推动非遗进课堂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这一音乐要素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的基本方法对非遗类音乐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推动中小学生音乐文化内涵的深入发展。例如,音乐教师在进行《采茶调》《采茶灯》的作品赏析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感来感受这两首曲子的不同。《采茶调》在2/4拍子的基础上增添了3/4拍子的混用。因而,整体曲调相对于《采茶灯》而言,更加活泼、轻松、有趣。《采茶灯》整首曲子旋律起伏比较平缓,感情表达比较浓厚。在此基础上,音乐教师就可以将采茶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采茶这一行为了解不同地区的采茶习俗,进而让学生透过音乐学习去感受作品背后的劳动人民的文化积淀。
4.搭建非遗网络音乐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双线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形式。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的教学普及。而且,网络设备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条件。网络技术对时间空间的突破,能让学生进一步在时间和学习中感受到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中小学音乐教师加强向学生渗透非遗音乐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交流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应对西方不良精神文化对我国社会的严重冲击。
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系统,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音乐课堂的终端系统,诸如云空间系统。然后,音乐教师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音乐教材,制作成微课视频并上传到相应的终端平台之上,并让学生在线进行非遗音乐的课程学习。例如,在2016年,广州某地就已经开展了系列化的网络乡土文化活动展,其中更是涉及了当地特色的龙舟说唱。这种新型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助于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多样化网络音乐活动的展示。多样化网络平台的教学辅助,更有助于让学生在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模式中感受非遗音乐的熏陶。
总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已成为当前阶段教育教学的热点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被政府工作报告纳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国家还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扶持各地非遗文化的蓬勃发展。著名昆曲传承人王芳更是指出,应该根据受众的发展特点,进行传播方式的拓展创新。因此,音乐教师在推动非遗文化进入课堂的实践中,一定要尊重中小学生音乐发展的实际特点,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拓展传播渠道,从而学生在非遗音乐的全面熏陶之下有效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非遗音乐教学不仅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现方式,对于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音乐教学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有助于让中小学生在音乐文化的综合熏陶之下,感受多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传统魅力,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思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在网络传播中的创新探讨——以花儿保护工作为例》,《新闻文化建设》2021年第24期。
[2] 夏家铭《地方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由跨界融合合唱剧〈天鹅琴〉引发相关思考》,《艺术品鉴》2020年第30期。
[3] 许昊、柳集文《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与整合传播——基于湖南岳阳洞庭渔歌的考察》,《新媒体研究》2020年第7期。
[4] 胡远慧《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北方音乐》2019年第11期。
[5] 刘淮保《中小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作用——以隆回“花瑶”民间音乐为例》,《儿童音乐》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