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5-30 07:27刘全胜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统语文

摘 要: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核心素养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本文以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视角展开研究,分析融合传统节日文化开展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语文课程的一线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小学语文 价值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04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也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极具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点,节日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教科书,贯穿古今,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活教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能够持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能量,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性格塑造、价值观念形成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一、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促进语文教育的生活化

语文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学科,也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知识传承的历史使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的“活教材”。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节日历史故事,能够不断增强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度,并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展开教学设计,促使语文教育活动生活化,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内容,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合传统节日文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将传统节日与文化相融合,不断促进文化形式的创新,使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中,促进身心同步发展。传统节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出现,在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对传统节日的回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语文课程能够回归生活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有效打破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脱离的状态,增强语文知识的亲切感和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无处不语文,体会语文知识学习的价值。

2.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从2005年6月开始,国家就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进课堂,持续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认知,同时又能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塑造价值观念,使语文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和人文性价值。在新课改中,不仅要注重语文教育的知识教学,同时更强调人文价值,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感受到华夏民族的文化意识,实现情与义的文化熏陶。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结晶,而节日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故事传说到风俗习惯,无不寄托了人们的独特情感,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能够让课堂从现代“走进”古代,实现语文知识与民族精神的纵向关联,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

3.增添课程教学的教育性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需不断强化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传统节日中包含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关联,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得到小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也能让课文内容更充实、情感更饱满、内涵更深厚。例如,在教学中融入传说、习俗、名人等内容展开介绍,能够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成效,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同时,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中,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宽思考的维度,不仅能够横向描述眼下的所见、所闻,还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展开思考,结合历史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写作的素材和形式。通过引用诗句、撰写对联等方式,将更多内容融入创作中,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传统节日的传说、起源、节日习俗等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总之,在节日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视野的拓宽和知识的增长,在优美的语言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步提高。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学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但接受能力极强。为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需要强化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弘扬华夏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应当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使学生得到启蒙教学,在传统文化节日的熏陶下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全面认知,积极构建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

4.促进语文课堂的创新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对整个课堂起到支配作用。在新课改中,课堂将改变这一状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需要升级,将打破原有的舒适圈,不断促进教师职业综合素养的提高,在教学挑战中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通过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將不断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与改革,不断拓展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创新性课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的同步提升,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课堂能够成为具有生产性特点的创新性课堂。同时,该课堂还能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拓宽文化视角,提高鉴赏水平,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审美情趣,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节日文化的教学素材

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首先应当从教材的角度着手,深入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节日文化知识,以此为切入点,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认知,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使文化渗透活动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地促进文化与知识交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步发展。

例如,在对《清明》的教学中,就可融入传统文化节日“清明”的习俗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雨纷纷”“欲断魂”等。同时,能够结合诗句想象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将自身转化成诗人的角度,体验孤身行路的心情。为此,可在课程导入过程中,通过课件的方式介绍清明节的相关习俗,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诵读,深入感受诗词的语言之美和境界之美。另外,还需要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寻找课文内容中与清明相关的具体知识,了解踏青、扫墓、插柳等传统习俗。学生能够带着缅怀的思绪体会诗歌的情感,能够学会关爱身边人,在知识的拓展中促使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的感悟。节日文化的融入能够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了解课文背后的内涵故事,从而学习中国古人的宝贵品质和可贵精神,实现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

2.围绕传统节日主题,开发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

在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渗透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与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开发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班本课程,充分整合班级资源,将节日文化与课程教学相融合。例如,教师可以教材为纲领,组织学生梳理相关节日的传说、民俗、节庆方式等内容,使传统文化的节日文化体系更丰富,更完整。同时,将节日文化与其他主题活动相结合,包括口语交际课、写作课、班会课等,构建具有实践性特点的教学活动,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作为基本脉络,打造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节日文化课程新生态。在此过程中,可结合教材、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的方式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节日文化,体会本地的风土人情。

例如,在班级中开发以唐宋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本课程,并结合学校艺术节,在班级举办“花朝节”活动,让学生身着唐装走进“课堂”,体会古人观景、赏花、饮茶、赋诗的传统生活方式。活动前期,学生自主布置教室环境,在文化墙、图书角、书包柜、课桌、讲台、黑板等地方进行创意布置,不同小组认领不同任务,体现不同的主题。活动期间,学生可结伴在校园内游览、赏花,将五色彩纸粘贴在花枝上。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依据本土文化资源的特点普及“花朝节”的来历,讲述唐宋时期人们如何爱花、护花,再结合飞花令的游戏,让学生兴致高昂。总之,在以“咏花、爱花”为主题的多样化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创造与众不同的节日文化小课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不一样的节日文化,强化心里的体验感,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喜爱之情。

3.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营造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融入情境之中,强化教学效果。在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多样化活动等方式,从而让整个教学过程乐趣无穷,并将节日文化内容直观呈现,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就可结合春节的节日文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此,可组织学生搜集与春节主题相关的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春节的由来,讲述全国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同时,又能结合当地的特点,融入当地人过春节的方式,从而实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通过营造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情境,增强课文内容的吸引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息,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达机会,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出不同地方春节习俗的异同点。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推进,引导学生发现春节的本质,虽然人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对新一年的期待和美好祝愿,表达了对家人的祝福。

4.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时间占比较少,要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需要开展适当的课外拓展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此,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自主学习平台,将其作为学习主阵地,通过不同的板块划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确定一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布置引导性的课外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及节日的由来和具体含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丰富的素材,不断提高材料整合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开发交流版块,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共享成果,进而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各班级自主组织学习小组活动,在学期范围内引导学生选择在课文中选择一个节日,作为小组学习的主题。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开展相关课外阅读活动,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丰富的素材。例如书籍阅读、展览馆参观、民俗活动参与等,每一个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情感提交相关素材。然后,在小组长的统领下确定一个核心主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加以呈现,包括绘画、舞蹈、歌曲、朗诵、书目推荐等,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能够与自己的实践生活产生关联,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学习的素材,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语文学科持续发展的沃土,是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持续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持续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不断拓展语文学科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具体包括: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节日文化的教学素材;围绕传统节日主题,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通过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春会《將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第9期。

[2] 刘胤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的融合途径》,《广东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七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2021年。

(刘全胜,1966年生,男,汉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人,专科,中小学中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传统语文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