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2023-05-30 10:48:04于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传统

于颖

摘 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重点学科,在文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逐渐突出,高校不断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先进技术理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得到实践,在实践同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提出了较多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改革方面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改革环境。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进行阐述,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创新为目的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 教学创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14

汉语言文学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学习内容是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是高等院校重要基础专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逐渐开始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有效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随着世界经济活动逐渐超越国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将面临重大难题。多媒体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学习中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丰富,但多种信息获取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教育媒介,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整体素质,高校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要求,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使其符合现代化发展建设。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现存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重视度较低,课程不够完善

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认知局限,认同感不强,重视度不高,缺乏文化传承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全面介绍传统文化的需求,部分高校将传统文化仅作为专业的辅助课程,因此,学生对该课程重视度不高,传统文化无法得到继承发展。实践教学缺失,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素质、基本能力及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而基础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实现需要三者相互融合推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培养重视度较高,其他实践、综合素养等方面尚未得到良好锻炼。部分高校不清楚实践课程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尚未认识到实践课程对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为提升专业素养,教师甚至将实践课程用专业文化理论课程替代,基础课程中部分课程教学以选修或课外方式开展,对学生学习成效关注度较低,机械性开展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根据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重点在专业课程,如中外文学等,现代办公管理及办公技术等学生感兴趣课程开设较少,局限性开课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内容设定中,重视文學概论、文学作品等理论内容,脱离政治、经济等实践环节,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培养。教学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笔试理论考核形式为主,考核内容以概念性知识为主,学生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关注考试结果。将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强化基础课程,在压缩必修课同时开展与汉语言文学相关选修课程,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课程的学习,提升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力。

(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方式不足

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可拥有稳定职业,部分学生存在文化优越感。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发展逐渐大众化,汉语言文学原有的专业优势不复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逐渐发生变化,但部分高校仍未找准定位,对学生就业市场方面缺乏研究,未能及时调整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反差较大,优势专业不再优势。培养方式单一,汉语言文学受教学沉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实施等方面形成较多固定格式,教学方式逐渐固定化。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占据教学主导位置,学生的主观性不能得到充分显现,主观学习能力较差,授课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讲解基本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难以形成活泼有趣课堂学习氛围,会造成教师积极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限制。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原则及内容

实践与理论结合原则,单纯理论支撑的学科难以持久,合理的学科结构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成整体学科体系,围绕专业理论,推动学科教学建设,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在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将理论相关知识结合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与其他相关课程协同开展,推动教学创新探索。适应性原则,以本校为本,面向社会,根据全球化发展趋势,实现人才持续培养。高校进行学科建设要求超前目标建设,根据具体发展趋势制定发展规划,按步骤进行,保证建设效益。独立性创新原则,该学科建设将以汉语言文学教学为中心,对其他专业体系创新方式进行照搬使用是行不通的。对汉语言文学文字理解随语境变化而变化,需通过建立独立专业服务对教学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对策

(一)提升汉语言文学重视度,完善课程体系

1.提升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重视度

将传统文化课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一种,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方面,教师应重点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汉语言文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方面。汉语言文学可提升学生人文科学能力素养,人文素养是人在学习及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素养和价值观念,是决定人各项行为的准则。当前汉语言文学内容比较丰富,古代汉语文学体现古人对自然、对社会生活以及精神价值的追求。在古人思想的帮助下,面对当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项疑难问题。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积累至一定程度将转化为个人内在气质,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秀语言文学作品具有优于现代社会的优秀素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三观”。长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充实学生精神世界,寻求学习主要方向,追求精神素养,为人生做出正确引导,学习中反思,丰富内心情感世界。

2.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是专业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基础能力包括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文本阅读及鉴赏能力等。专业岗位能力是胜任教师、行政管理、文职岗位等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是与社会市场需要密切相关的重要应用能力。加强普通话、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述、文字学等传统基础课程,传统基础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课程。为加强培养学生写作及口语表达能力,应重视基础、应用、申论写作課程。开展文学概述、现当代和古代文学史及作品,外国文学史及作品教学,培养学生文字鉴赏能力。语言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胜任语言教学及语言科研工作。开设语言教育相关课程,课程包括教师研究发展、技能操作训练、语文教学艺术、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师职业礼仪等。为提升传统文化实践性,让学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就地取材,利用周边城市资源,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对不同城市对比分析,发现文化之间的差异。王娜等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出,可有效借助有利地理资源提升学生探索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当地文化进行调查,提升社会实践经验。此外,为加强专业理论提升科研能力,可开设专题研究,如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音韵学、文献逻辑学,影像技术鉴赏等专题课程。不同课程之间内容应进行整合,避免内容重叠,反复授课。重视实践应用研究,开设相关理论实践系列课程,设置应用写作、行政法等公共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在专业课程合力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工作中充分锻炼,提升学习能力,胜任社会工作。根据学生爱好、兴趣和选择,划分专业方向,决定就业意向,在所设专业课中融入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训练。教师、公务员、文职等方向学生,大部分课程应设置为实践课程,主讲教师首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教师带领下至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查缺补漏。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调整实践及相关课程,积极开展实训、实习。在开展学科课程建设,实践课程等方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学人才素质培养相关内容,科学合理进行课程安排,将各方面素质及能力培养相互融合。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创新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的建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部门之间的互动联系逐渐增加,单纯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各部门行业要求,应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基本培养模式。积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培养需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将学生由专业知识型人才转变为社会应用型人才。随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应用媒体技术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要求学生掌握写、说能力,还要懂得使用多媒体进行编辑制作,将语言文字通过影像、网络进行宣传。

2.开展教学创新

(1)挖掘教学材料,创新教学风格。根据教学材料适当增减教学内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中,深度挖掘内涵,适当拓展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时间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特有思维方式和教学审美的教学形态。能力、知识、心理、教学经验等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知识因素主要是教师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基础,要求其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过硬,既要术业有专攻,又要求知识面广泛,具有扎实教学理论知识。能力因素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直接因素,要求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掌握良好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变通,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教学课堂创新。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强调学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将学生带入到教学环节中,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思考。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教师可利用便利的教学资源,督促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将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充实教学内容,使用新媒体对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根据具体教学目标任务及内容进行筛选,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通过图形视频文字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研究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学资源,提升学习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多媒体的应用为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论语》这类高深难解的读物,通过百家讲坛《论语心得》温婉流畅的语调,具有一定深度的语言来阐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古典名著。虽然《论语心得》在学术方面存在一定争议,但学生可将已知的内容与该节目进行对比,取其精华。除《论语心得》外,《新解〈红楼梦〉》等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传统经典,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观看,可以改变枯燥无味的讲解方式。可针对性开展新媒体教学方向专题研究,建立由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任课教师组成的新媒体研究团队,以提升新媒体技术教学效果为研究目标。在建立科学合理网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数据实时性和多样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保证一致性,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管理平台是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发展,汉语言文学进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高度,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有关,想要实现教学改革,应加强建设现有师资队伍。开展信息化讲座培训班,开展信息化专题讲座,提升教师多媒体设备和综合素养学习,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培养汉语言文学信息化领域的高素质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质量,注重教师互动学习。

综上所述,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较多问题,就目前而言,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逐渐发生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应进行创新,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面临的各项问题,结合实际因素,对开展建议进行阐述。学生对汉语言文学重视度不高,高校的课程建立存在一定问题,课通过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提升重视度,完善课程建立进行解决。针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方式不足的问题,通过重新实现目标定位,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来解决。

参考文献:

[1] 金晓峰《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核农学报》2021年第2期。

[2] 全朝阳《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分析——评〈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11期。

[3] 杨向荣《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黑格尔〈美学〉研讨为个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8期。

[4] 王娜《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福建茶叶》2020年第3期。

[5] 苏燕飞《中等专业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探讨》,《科技资讯》2020年第4期。

[6] 李旭《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中外交流》2019年第48期。

[7] 外利·吾甫尔《汉语言文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助推作用探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传统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消费导刊(2014年12期)2015-02-13 17: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