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 要: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依托传统文化来树立和发展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并将之应用于现代的小学教育之中,是未来我国教育界的发展方向。语文教育是促进传统文化价值进行传承和挖掘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现阶段我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期望对促进小学语文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部编版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07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实现对相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进行系统化工程建构,使之能够贯穿于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来推动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认识。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分析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的涵盖面极为广泛,爱国主义思想、民族复兴理想、传统美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都是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多数教学单元之中,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传统文化。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为例,在第四单元之中选取了《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古诗三首(《示儿》)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贯穿了中国发展的千年历史,并对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了赞扬和歌颂。其次,传统民间故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单元的教学资源之中分别选取了《牛郎织女》等具有传奇色彩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单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见表1),直接呈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美德的文章是较为多样的。
表1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传统文化统计
整体而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占比上已经较大。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文字的教育,一方面通过选文,能够让小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夠对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形成认识,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最终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类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由于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类型方面也极为丰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进行的中华传统文化类型选择主要包含如下几个类型:
1.语言文字类
语言文字是文化形成的根基,同时也是现阶段相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必须要进行学习的关键内容。语言文字包括了汉字文化和汉语文化等种类。从汉字文化方面来看,是针对相关文字形成、组合的规律和与原理进行教学,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学生在进行汉字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从而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更为深切的体悟。以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例,小学语文一年级阶段学生会对金木水火土进行学习,这些文字不仅是组成其他文字的关键元素,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界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哲学之中,五行也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关键,由此,语文学习在思维方面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紧密结合。汉语文化则是在学生对文字形成充分认识之后,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用语规则。在中国古代,历代文人针对汉语的用语规则进行了整合和总结,形成了包括对子歌、谜语和童谣等一系列的语言文化,通过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童谣《神州谣》为例,其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表达,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
2.中国古代文学类
文学是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手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特且灿烂的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和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在自身的表达能力方面进行充分拓展,同时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眼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传统文化形式选择包括诗词类、故事类、预言类和古典著作类等,如《静夜思》《绝句》《示儿》等。
3.中国古代艺术类
古代艺术对于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和了解,将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成长,此类课文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主要为《赵州桥》《剪窗花》等。
4.传统道德类
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目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涉及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胖胖的小手》等。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不足
(一)内容结构层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下,全社会共同所认可的精神和意识形态,这些内容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均会形成深刻的影响。当相关文化内容在组成方面缺乏明确的层次性,则导致从物质到精神的过渡过于生硬,学习者将难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导致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比较显著的脱节现象。以实际的情况来看,首先,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设置方面缺乏层次性,如爱国主义教育、语言文字教育等在各个学段之中均有所涉及,这种情况下,随着学生的学习进程推进,其所学习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导致学习将会逐步缺乏新鲜感,不利于让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动力。其次,从传统文化的分类上来看,现阶段的教材之中选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类内容,没有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和精神层次的追求进行满足。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至今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均具有影响,而这些影响并没有在语文课本之中进行体现,最终将可能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判断。
(二)传统文化教育主题较为隐秘
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之中是依托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的,在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对现阶段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较为充分的认识,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中的核心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这个步骤可以了解到,现阶段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整体的学习难度实际是比较大的。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无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对其中核心思想和主题的领悟。然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应当是面向所有群体,只有让相关个体对核心思想形成充分的理解,并将其用于指导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才能说明相关教育工作的成功。其次,目前在教育主题方面,多数的传统文化内容均对社会关爱体现得比较少,部分存在社会关爱主题的内容,其核心思想隐藏相对较深,学生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教材设计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相关单位应当注重进行配套学习系统的构建,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主题和边界,为其充分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便利条件。
(三)内容呈现形式整体较为单调
小学语文课本在进行内容呈现方面,应当尽可能以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作为基础,在这种方式之下能够更为有效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成准确的认知,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但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在进行传统文化表达方面缺乏个性,多数的呈现方式为文字和图片,图文结合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表达方式,其所具有的静态特征,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且其所能够承载的信息量也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现阶段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表达和呈现方式极为多样,如表格、统计图形等,这些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课文的主题内容,同时也能够通过统计图形和图表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发展脉络等关键性内容。
三、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传统文化选编建议
(一)强化设计比重把握,增强内在关联性
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和心智将呈现出持续性成熟的趋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都会逐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其难度也将呈现出增长态势。为了保障相关内容与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深度契合,相关单位在进行内容设计时,有必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角度出发,逐步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难度。如在低学段教材的编排过程中,可以选择认知难度相对较低,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作为主体,这种方法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能够得到逐步培养。如对传统的民俗、民间故事等进行选择,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让其思维得到初步锻炼,为后续的学习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进入高学段的时候,则可以适当地进行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乃至哲学思想等内容的选择,这些内容的学习难度将会显著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文章的浅层内容形成理解,同时也需要由浅入深分析其中的核心思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使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更为顺畅。此外,在各个主题层次结构的设计方面,相关单位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关注精神文化,还应当对传统的物质文化内容进行发掘,以增强整体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能够让学生经由物质文化,对精神文化进行思索的路径得到构建和完善。
(二)加强传统文化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对文化主题的理解
只有在学生形成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相关的教育工作才能确保成功。基于此素材和事例取向从知识层面設计与之相关的活动,是保证学生能够对隐秘的传统文化主题完成探究的关键。首先,在后续的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可以将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设计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与整理的方式,如在实施爱国主义主题内容的教育阶段,引导学生自主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针对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材料进行收集。在材料收集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对材料的作用和收集的动机进行分析,由此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第二次爱国主义教育。随着价值与意义在学生自身的逻辑体系之中得到有效融合,后续的学习之中其将能够自主对文章精髓进行挖掘。其次,在明确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相关的内容设计也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传统的文章内容设计需要学生根据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来实现对核心思想的把握,由于程序过于复杂,导致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效果不佳,现阶段相关单位可以采取在内容周边进行阐述性内容添加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文章的主题。
(三)强化装帧设计,动态展示文化符号
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之中,插图是较为常见的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措施,但由于理念和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实际的应用效果也相对较差。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后续的工作之中相关单位有必要在教科书的封面、插图和文字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在这一措施下,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体验。首先,在针对文字排版进行设计的阶段,可以采取具有古典和民族韵味的方式进行文字排版,以此来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影响,增强文章的美观性和趣味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尽可能地采取传统图案来丰富版面内容的方式,增强语文教材内容新意的同时,对民族风格进行系统性彰显。其次,现代可视化技术也是教材排版的选择方向之一,依托这一技术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形成有效融合,形成一系列数字化的文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全面提升教科书的表达能力,也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我国发展和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由于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教育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均形成了极高的关注。从现阶段我国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体内容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内容也较为多元。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本在传统文化选编和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层次性不足、理解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因而后续的工作之中相关单位有必要进一步对教材设计进行优化,使之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求更为契合。
参考文献:
[1] 宋小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及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5期。
[2] 梁士国、徐万晓《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教”课程建设研究》,《现代教育》2022年第4期。
[3] 何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新课程》2022年第13期。